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宇文氏条以为:“鲜卑东部,即宇文氏之始;其所记东部四大人中之槐头,即宇文莫槐之异译矣。”此说似误。 其一,关于鲜卑东部、槐头两名的记载,最早见于王沈《魏书》,《三国志·鲜卑传》裴注引《魏书》云:“桓帝时,使匈奴中郎将张奂征之,不克。乃更遣使者赍印绶,即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檀石槐拒不肯受,寇抄滋甚。乃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从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弥加、关机、素利、槐头。从右北平以西至上答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日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为西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罗、日律、推寅、宴荔游等,皆为大帅,而制  相似文献   

2.
释八     
明人杨慎指出:“《公羊传》云:‘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九国谓叛者多耳,非实有九国也……古人言数之多止于九。《逸周书》云:‘左儒九谏于王’;《孙武子》:‘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伏于九地之下’;此岂实数邪?《楚辞·九歌》乃十一篇,《九辩》亦十篇。宋人不晓古人虚用九字之义,强合《九辩》二章为一章,以协九数,兹又可笑。”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又进一步指出:“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近人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中称赞道:“自汪氏发明斯说,而古籍胶固罕通之义,均涣然冰释矣。”  相似文献   

3.
西周时期用以纪日的“既生霸”、“既死霸”等月相词语的具体含义及当时的纪日方法,学术界迄今无统一认识。而《世俘》与《汉书》所引的《武成》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最重要的材料。作者近治《逸周书》,发现《世俘》之月相有正有误,而前人多以《武成》之误者校改《世俘》之不误者,于两篇均误者,则又均不以为误,遂悟出导致这一问题研究中出现混乱的原因,故对二篇之误进行了辨正,并对各月相词语含义及月相纪日法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4.
呜呼噫嘻     
呜呼、噫嘻:皆叹词.声轻则“噫嘻”,相当于“唉”;声重则“呜呼”,相当于“唉呀”. 呜呼:《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此表悲伤.又,《尚书·周书·旅獒》:“王曰:‘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  相似文献   

5.
余氏风采     
龙桥村在瓯江之北。倚山临江,“龙腾双塔桑梓集秀,桥越瓯江夕照生辉”,是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人文景观的高度概括。水源木本世系清晰龙桥余氏大宗就建在永嘉瓯北镇双塔路的大路边,显耀的金色大字,轩昂的殿宇廊柱昭示这是一支世代昌盛的名门望族。据余英忠先生编著的《中国余氏世系考》记载:稽考吾祖之始祖,远在公元前,夏禹之苗。始祖少康帝之三子“罕”。“罕”公,字无余,少康帝光复卒士咸归念禹王陵,远在南极。乃封三子无余于越,爵为子都会稽,主禹陵之祀……所世遂以“余”为姓。递传至夫镡,镡生子允常。常生子勾践……据记,淮安余氏有世藏图像一册,为首“越王勾践也”。  相似文献   

6.
唐代吐蕃的族源,有土著说、羌族说、印度说和鲜卑说等等不同观点,本文仅就吐蕃赞普的族属,略抒己见。《通典》作者杜佑,身为唐人,精于书史,他记载吐蕃先世的源流:“吐蕃在土谷浑西南,不知国之所由。或云吐发利鹿孤有子樊尼,其主傉檀为乞伏炽盘所灭,樊尼率余种依沮渠蒙逊。其后子孙西魏时为临极郡丞与主薄,皆得众心。因魏末中华扰乱,招抚群羌,日以  相似文献   

7.
肠乃脐带 ,所化之“十神”与木母扶桑上之十日 (儿 )同。《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上有扶桑 ,十日 (儿 )所浴 ,在黑齿北。居水中 ,有大木 ,九日居下枝 ,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 ;“汤谷上有扶木 ,一日方至 ,一日方出”。此十日即木母空桑所化生的第一代人子。此后木母即不再化生了 ,故此第一代人子就成了第一代人母 ,死后其灵还归扶桑神木上成为故去之故灵或古灵 ,而自第二代人子起 ,每代人子皆为此古灵转世 ,故云 :“一日方至 ,一日方出 ?。“一日居上枝 ,九日居下枝” ,即轮流转世 ,所以殷以日名 ,即由甲乙至壬癸的十干之名为名。…  相似文献   

8.
建安时代“俊才云蒸”,邺下聚集了“盖将百计”的文学之士,其中以三曹、七子、蔡琰最为特出,三曹更是处于领袖群英的地位。然自六朝迄于明清,被文学史家频频称引者,却大抵是曹植、王粲、刘桢三人。三人时被并称,但在多数情况下却是以“曹王”、“曹刘”的组合形式出现,且往往被分别视作建安文坛的代表。如《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云:“曹、王、陈、阮……斯并高视当世,连衡孔门。”《隋书·文学  相似文献   

9.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声名乃是他所创造价值的一种标志.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即很重视“名”.孔子就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认为人死以后,其名不显于世,是一种遗憾.而所创造的价值愈重大而深远,则其声名亦可随事业而传不朽.所以鲁国的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讲事业的不朽,包括立德、立功、立言.“德”、“功”、“言”三  相似文献   

10.
直俄文目录英文目录 毅BonPoe 0 neP只。八ax……The Division of Periods认Mod一era World History及群众参加而……哀莫大于自志其历史之宗周,筑只宫于……没于只宫者(10榆……(10渝……如特釉氏··,…NeW,Antwerp……York入美洲……云:我国地名…………檀萃畏子县……疏四真)……畏普ta,漳普ta…………切韵Kien来为自搞,……Ngiwon星普Kum,……K iwo然·,…1,·…三优日耙始)……等普。(2)考…………龙阴古河”……北可渡漠,(3)··…于西安附近。……黑日洛,(甲)河井傅一·……(邓韵。··………便利于阴河口,辛酋…………二下…  相似文献   

11.
《尚书》除晋人伪造部分外,其余篇目均可作为研究古代史料的依据。《周书·洪范》尤富史料价值。据本篇《书序》对照《史记》的《宋微子世家》、《殷本纪》等书,武王养老尊贤,“释箕子之囚”,载他回国,向他问政,箕子即以“洪范飞畴”告诉武王。“九畴”总括了商代奴隶主国家哲学、道德、官职、天文历法、君主专制、施政手段、宗教卜筮、气候征象、法律赏罚等九个方面的“彝伦攸叙”,堪称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纲领,而以王权和神权、即政教结合为其中心。本文拟将全篇归结为阴阳五行、自然科学、君主专制、施政手段、设官分职、王权神授、道德规范、天人相感,卜筮决疑等九个方面试加论述,以就教于高明。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汉语被动句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特殊句式,共计十一种:一、“取”字句;二、“遇”字句;三、“受”字句;四、动词带宾语的被动句;五、“为……之所”句;六、“为……之”句;七、“为所”句;八、“与”字句;九、“为……见”句;十、“为……所见”句;十一、“为……之所见”句.  相似文献   

13.
词义札记     
嚇《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耶!”四十年代,有人批评1936年版《辞海》给“嚇”立“惊恐”义不该引《庄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耶”作为书证。说:“《庄子》里的‘嚇’字只有一种意义,就是‘怒其声’,也就是一个拟声字。‘嚇’就是拿这种声音来对待我,也就是以为我  相似文献   

14.
在中文语境中谈翻译,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严复的信达雅,这“三难论”之甘苦当推“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方知落笔前踌躇与“名”、“实”间的张力.但是,对普世本质的思考,其意义在于理解微观操作背后的宏观意义,在于通过这种理解为人类知识体系的演进、对人类的宇宙观认识,从翻译的角度提供最具普世意义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释“十二”、“三十六”、“七十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里有些数字,看上去是实数,其实并不表示确定的数目,例如“三”和“九”,在许多情况下都是虚指,概略地表示为数之多.清汪中在《述学·释“三”“九”》里写道:“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是”.  相似文献   

16.
句龙氏以句龙为图腾,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能平水土,被选为部落联盟的土正,被祀为后土,成为炎黄族团的社神,以后发展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所崇奉的社神。社神与稷神合称社稷,成为中国历朝作为国家保护神,且成为中国历朝的国家标志的名称。一、句龙氏后土的来源最早记载句龙氏后土世系的史籍,要算《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十有二。”《国语·鲁语上》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礼记·祭法》略同《国语》之说,不过改“九有”为“九州”,实则“九有”、“九土”皆当解为九州。而《汉书·律历志下》:“《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韦昭注:“共工氏伯者  相似文献   

17.
屈原有崇高的人格 ,并因此而有伟大的创作。他上下求索 ,又九死不悔。“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而这些与他在政治上遭受的迁谪打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一) 明代的武职袭替制度直接取法于元代。“元太祖、太宗用兵沙漠,得一地即封一人,使之世守。其以所属来降者,亦即官其人,使之世袭。及取中原,亦以此法行之,故官多世袭。”元朝占据中原后,一直采取地方主官世袭制。后来世官骄横、“子孙皆奴视其部下,郡邑长吏皆其僮仆……,至正二年遂罢州县官世。四年,又罢世候”。(1)元朝的州县官世袭制前后实行了将近六十年,主要是指带有勋袭爵的高级武臣,在中下级武官中,则发展了  相似文献   

19.
一在《韓非子》的《难一》和《难势》篇里,都介紹了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难一》篇說: “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韓非子在《难一》篇中評論說:“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就是說,什么都穿不过的盾和什么都能穿得过的矛,这  相似文献   

20.
金文“搏”字有从干、从 、从戈、从厂等不同的形体,其所从之“ ”当由“干”演变而来。两周金文未见从手之“搏”字,该字直至战国时期才出现在石鼓文中。由于早期表示打击义的“博”字后世多假借为博大义,打击义则由后出从手之“搏”字袁示。金文中“搏”可单用,也可与“追”、“敦”、“伐”等征伐类的语词连用,传世文献中的“薄伐”即金文中的“搏伐”。金文“敦”字与甲骨文“敦”字形、用法一脉相承,皆是指打击、征伐,同类者金文中还有“敦搏”、“敦伐”。《诗经·大雅·常武》“铺敦淮演”及《鲁颂·陶宫》“敦商之旅”之“敦”,与金文用法相同。《逸周书·世俘》中的“憝”字,当是“敦”之分化字,亦表征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