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持续上涨,就业问题不仅影响国家社会稳定发展,也影响着高校的持续发展及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本文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困境及对策出发,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探析,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十分突出,其原因涉及社会、高校、个人等多方面因素。能否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及合理有效地配置使用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人力资源,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需求。针对就业难的现状,无论是社会、高校还是个人都要为此采取可行措施,应对困境。  相似文献   

3.
1999年后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大学生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应该集中做好哪些就业指导工作才能使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就目前来说,高校应从六个方面着手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转型、高等教育持续扩招,相关制度和培养模式的滞后等多种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校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文章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探讨,提出其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我国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举措。在今后的高校扩招过程中,一方面要优化高等教育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控制扩招的速度,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另一方面要改革政府财政拨款方式,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和收益。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进入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高校扩招,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递增;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以及大学生思想中的"精英情结"及其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等。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广开就业门路等几方面入手来积极应对,大学生则应在择业过程中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使职业目标大体符合主客观条件,进而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总量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亦已凸显,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出发,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存在,引起了整个社会各层面的高度关注.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非是高校扩招所致,而是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因素.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及其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而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城乡差异日益加大的客观现实,又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单一性倾向,从而使得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的更加尖锐.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高校毕业生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长期努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扩招后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由于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和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各高校应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市场需要的对口人才、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等,来破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应用型院校经管类毕业生就业问题更为突出。文章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建立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经管类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概率,与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每天学习时间等多个因素有显著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迁与就业弹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不甚合理,需要优化.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及就业弹性角度分析,我国应重点发展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这有利于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13.2%,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减缓就业压力、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科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应实现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关于转变的模式,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以公立高等教育为主,以民办高等教育为辅。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分配市场化改革,硕士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材料水分多、面试都会去、毁约多借口等就业不诚信现象频发。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变革对道德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有指导性制度缺失、主体道德失衡等原因。通过建立诚信教育机制、保障约束机制、主体自律机制来培养研究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实现诚信就业的制度他律,提高研究生诚信道德的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14.
当前,就业压力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心理压力。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实现就业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高校招生规模应保持适当规模,各办学层次的比例要与我国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大学生在实现就业中应该树立"去精英化"、"大众化"的现代高等教育观,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而高校也应该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加强大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切实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拓宽大学生就业机会是高校指导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5.
湖南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 1992年起 ,湖南第一产业就已无法对就业增长作出贡献。第二产业就业弹性递减 ,但湖南第二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容纳就业人口的增长。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也显示出下降现象 ,但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远高于第二产业 ,是吸收过剩和新增劳动力的主要领域。要增加就业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就业贡献和就业弹性大的行业 ,注重扶持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加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要继续发展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情况,工业化的过程即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次产业演替的过程。结合我国GDP与就业量的增加值,借鉴C-D函数回归分析可以对二者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仍然至关重要。所以,在协调三大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第二产业的投入以及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三观”教育,提高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艺术高等教育逐渐从殿堂走向社会,从精英教育走大众化教育。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加上艺术类专业的不断扩招,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要不断加强学生"三观"教育,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就业风险的成因可分为两类:一是外在因素,即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制度不完善的限制;二是内在因素,即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缺失的局限。失地农民就业风险的排解:一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完善就业制度;二是发展、完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9.
从产业结构对就业增长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第二、三产业与其就业增长关系和现状,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增长并没有促进该产业就业有效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比第二产业的大,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主力军。同时还发现,第二产业发展虽然没有促进第二产业就业的有效增长,但是它拉动了第三产业就业的增长,并且第三产业就业的增长比东部发达地区更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所以,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依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我们以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为佐证,提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注重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更快增加就业量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更应该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第二产业,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具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及时调整就业政策,基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滨州市和东营市1995—2012年有关数据,运用协整回归和门限回归方法对该区域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滨州市的产业结构转换系数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存在门限效应,即滨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系数变动较小(门限值小于-0.81)时,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影响并不明显;当该系数变动较大(门限值大于-0.81)时,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显著影响。而东营市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不存在门限效应。因此,就业政策应根据区域内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所处的区间以及调整的幅度差异等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