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改革与法律的内在联系 改革,史称“变法”,这不是任意的称谓,而是人们从法律的角度对历史上的改革的科学总结,它生动地表明了改革与法律的内在联系,显示了法在改革中的特殊作用。 考察和分析一下古今中外历次著名改革中“变法”的历史情况,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是十分有益的。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改革,著名的有秦代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和清末的戊戌变法。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各国大的改革也为数不少,诸如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三十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法国一九五八年的戴高乐改革等等。这些改革都是在维特原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由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是一位曾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誊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曾为挽救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领导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熙宁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是王安石在变法改革中提出来的重要的法律思想。他说:“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维持国家的政治统治,最重要的是有财。“理财”,是王安石改革的核心思想,他希望通过“理财”。挽救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接着又说:“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治国理家的财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法律,故其为“理财”制定了一系列新法,有:均输法,农田水种法、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二十二岁中进士后,担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多年,目睹北宋社会危机深重和人民的贫困生活。在仁宗时期,他曾上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直陈时弊,提出变法主张,但未为仁宗、英宗两朝所重视。神宗就位后,在社会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便两次任命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法,旨在抑制兼并、放宽压榨、推动生产、富国强兵,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为着进行变法,王安石不仅改组太学和地方学校,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王安石变法的“理财”观以及对北宋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均已为历史所肯定。但是,在人才问题上,王安石推行对太学、对科举、对考课制度的改革,倡导推行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在戊戌时期的改革主张及实践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练兵主张及实践;二是变法主张及实践。小站练兵是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他的变法主张比较务实,且与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李鸿章的洋务纲领不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而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变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法是对历史上主张变革的统称,其内容与目的因变法者所属阶级、时代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异,把变法视为纲领不妥。李鸿章的变法是要改变清廷的某些旧法度,要求对科举制、军制和官制作某些变动。李鸿章变法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具有消极影响。军制和官制改革是使兵为将有,疆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造成封建割据势力膨胀,对外战争调度失灵。不管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还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都不能视为中国近代化的纲领,中国不可能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有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7.
熙丰变法经济措施之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变法,或称作“王安石变法”,或称作“熙丰变法”,笔者采用后者.因为:第一,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至元丰八年(1085)三月这十六年间,宋廷均行新法,其间王安石为相执政总共不到七年,大部分时间不在相位,第二次罢相后亦未尝操纵新法.第二,王安石是变法的倡议者、法令创制者和坚决推行者,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还有变法派其他重要成员,特别是宋神宗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尤为重要.清人杨希闵曾谈到这点:“以熙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踟线斗争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借鉴,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批林批孔运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司马光是北宋后期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代表。在围绕着王安石变法而展开的儒法斗争中,他顽固地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反对变法,破坏新法。王安石实行变法时,司马光身居洛阳,暗地里以“真宰相”自居,亲自指挥顽固派的捣乱活动,发誓要推翻新法。剖析一下司马光反变法的罪恶活动,对于我们深入揭发批判林彪及其死党“克己复礼”、复辟资本主义的滔天罪行和阴谋手段,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北魏拓跋氏改革和元世祖忽必烈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其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等诸多方面都不同于汉族统治阶级的改革和变法。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其历史上的民族改革也有突出的少数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洋务纲领和变法思想探讨刘铁君,王承仁本文认为;李鸿章的洋务纲领不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而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变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法是对历史上主张变革的统称,其内容与目的因变法者所属阶级、时代和历史...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在政治上站在大官僚地主的立场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因循保守。但在法律思想上仍有不少可取之处,诸如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信赏必罚,严于责官和执法者必先明立法之本意等,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以刑去刑”的重型主义思想也应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辩证地评价。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初以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除了少数学者,如邓广铭先生曾明确指出“新法的被推翻不等于新法的失败”,学界几乎没有正面讨论过王安石变法未曾失败这个问题。本文揭示王安石及其变法被否定、污名化经历了元祐更化的政策否定、绍兴初期的亡国元凶论和南宋中晚期的儒教异端论三个阶段,并从七个方面较为全面地为王安石及其变法正名。  相似文献   

13.
在熙宁变法中,张载与王安石曾经同朝为官,先后应召入对,共同表达了"复三代"的政治理想。然而,在变法的方式方法上,二人存在着较大分歧,故而"语多不合"。张载以"渐化"哲学为理论指导,倡导渐进的革新方法,主张行"井田"、复"周礼";王安石以"尚变"哲学为思想武器,"以理财为方今先急",除旧布新,全力推行新法。张载属于熙宁变法中的温和派,王安石属于熙宁变法中的激进派。  相似文献   

14.
苏轼政治思想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不少文学史和研究苏轼的文章,都认为苏轼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从进步到保守再到进步的转变,其根据是:苏轼在宋仁宗时积极主张改革,但到神宗时,却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神宗死后,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积极“维护某些新法”;并且认为这种“转变”是由于他政治地位的升降.反映了经济地位不稳定的中小地主阶级的立场。这是不符合苏拭的思想和历史实际的,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问题产生与存在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问题是个历史遗留问题,集体所有制是国家经济政治制度选择的结果,土地管理法制体系建设跟不上经济建设中土地需求与问题产生的速度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分税制改革促成的地方“土地财政”催生了大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问题。实践层面的试点、理论层面的探讨、体制层面的改革都还不足以支撑起土地管理法律大幅度的改革,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问题对策现状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经济立法史是一门介于法律、经济和历史的边缘学科。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逐渐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重视,也相应地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众所周知,对比分析法是剖析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在实现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了解和研究东西方各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但也应该看到,中国有其传统的经济发展历史,特别是各个历史变革时期,经济改革家及时地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经济关系,实行“变法”、“改制”,其成败亦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儆戒之处。由于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除了对现实的情况有所了解外,  相似文献   

17.
海内外学术界历来把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改革统称为王安石变法.但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即闲居江宁,元丰新政完全是在神宗主持下推行的,理应视为神宗变法.事实上熙宁新法与元丰新政不仅主持者不同,而且指导思想亦大相径庭.本文深入解析了熙丰年间改革路线逐步变质的内在机制,指出关键在于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的价值取向不同,进而重新检讨了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中国实现立宪政治 ,维新派主张应首先从教育入手实行变法 ,为此 ,在戊戌变法期间 ,他们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 ,内容包括 :废除八股文 ,改革考试制度 ;开办现代西式学校 ;用西学教育国民 ,提高国民素质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及其影响 ,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运动 ,并由此推动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即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戍维新等的历史背景、改革内容的分析、历次改革的特点等几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这几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及社会改革的周期性,为我国当前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 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孔子就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唐朝,统治者一面搞“贞观修礼”,制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体系,以“正家”、“定天下”;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严密、最系统的封建法典——唐律,不仅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且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其道德观念。目的是“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促进社会发展。道德不仅是行为规范,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