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汉王朝的"三绝三通"西域,虽然是东汉与北匈奴军事较量的结果,然而其与"羌祸"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由于河西、湟中、陇右的羌族起义,直接影响了东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羌祸"对东汉王朝"三绝三通"西域的影响,深刻揭示了西域与河西、湟中、陇右的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于东汉时期的"羌患"问题,前贤已有关注,在此基础上把"羌患"问题和东汉帝国的东西矛盾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从中可以看出东汉王朝对华山以西地区重视不够,导致帝国东西部之间严重失衡。而西部地区的羌汉战争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矛盾的发展、演变,最终使其成为东汉灭亡的一个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由于统治阶级长期信奉孔学,结果是孔老二“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反动思想日益抬头。致使豪强兼并,皇权旁落,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酿成了自秦统一后的第一次豪强割据的分裂局面。社会向何处去?是前进,还是倒退?是统一,还是分裂?这个问题严重地摆在各阶级、阶层面前。公元一八四年,张角、张梁首先举起义旗,调动起了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大军,为推翻代表豪强利益的东汉王朝,消除社会前进的阻力,做了尝试。虽然,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在东汉王朝和豪强的高压下很快被镇压下去了,然而,黄巾起义却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豪强势力。而且,起义农民推翻东汉王朝和消除豪强势力的强烈愿望,在当时社会进步阶级和阶层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打上了烙印,激发了他们变革社会的决心。在黄巾起义的推动下,地主阶级内部不安于现状的中小地主中的杰出人物也跃跃欲试。他们积极地从先秦进步法家的武库中寻求思想武器,打击豪强,变革维新,在重新实现统一的斗争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曹操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的治羌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两汉时期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王朝对羌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西汉采取了“隔绝羌胡”、恩威并施等政策,其核心是围绕“隔绝羌胡”展开的;东汉采取了强制内徙、以夷治夷、武力征伐等政策,其核心是以武力征伐为主。正是由于西汉实施了正确的治羌政策,才使得西汉的西北边疆政策得以顺利实施,集中力量解决西汉最大的边患———匈奴;也正是由于东汉实施了错误的治羌政策,才出现了贯穿于整个东汉始末的“羌祸”,并最终使“羌祸”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东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其政治、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东汉王朝也从繁盛走向了衰落.汉末党锢之祸和黄巾大起义的冲击,终于使东汉走向了灭亡.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东汉人口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东汉前期在籍人口迅速恢复和增长,中期南方在籍人口持续增长,而北方由于羌人起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在籍人口数量三起三落,导致南北分布比重的不断变化。元兴元年,永和元年和永寿3年全国在籍人口曾三次出现高峰。元初5年前后和元初元年是东汉中期在籍人口的两次衰减的谷底。由于元初5年前后史籍缺载,延光4年的在籍人口数量是元兴元年和永和元年之间史籍记载最低,点。《续汉书·郡国志》记载的永和5年的郡国的户籍资料,只是东汉中期人口地理演变过程中一个特定时期的材料,不能代表整个东汉在籍人口南北分布的趋势。由于天灾导致流民的存在,贵族、官僚荫占依附人口,北方的实有人数的实际比重高于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7.
两汉王朝对羌族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王朝在对羌族管理上创立和实行了若干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设置羌吏即护羌校尉,初置金城属国,建立郡县,以加强对羌族的管理。王莽时期西海郡的设置把汉代西部疆域和郡县制扩大到青海湖地区。东汉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管理羌族的措施,包括复置护羌校尉和金城郡,在河湟地区广置屯田和增置西平郡,设置汉安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羌族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作者简介〕诸葛亮(公元一八一年——二三四年),字孔明,东汉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父母死后,随叔父诸葛玄迁居荆州。诸葛玄死后,他就隐居在湖北襄阳隆中,接触杜会实际,接近下层群众,还研读先秦法家著作,对法家先驱管仲尤其佩服。公元二○七年,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仕。从此,他就帮助刘备进行统一中国的事业。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许多世族  相似文献   

9.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的名字,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可是,长期以来曹操在人们中造成的印象是一个大白脸的奸臣。其实曹操是汉魏之际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大白脸是被历代尊儒反法的道学家们一层层抹上去的。 东汉末年,豪门世族和儒家名士把持政权,崇尚儒术,标榜门阀,操纵清议,加剧豪强兼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农民阶级。“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公元一八四年,终于爆发了以黄巾军为主力的农民大起义,革命的锋芒直指东汉王朝,沉重地打击了豪门世族反动统治,腐朽的东汉政权全面崩溃。经过董卓之乱,东汉王朝政令不出都门,各地豪强势力乘机而起,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大混乱局面。袁绍独步河北,吕布盘踞徐州,袁术  相似文献   

10.
虞诩是东汉时期武平县(今河南鹿邑西北)人,自幼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长大。虞诩才能出众,孝敬祖母,在当地很有名气,有人推荐他去当官,他却说:“我祖母已经九十多岁了,我怎忍心弃她而去呢?”直到祖母去世,他才到太尉李修的手下做了一个小官。当时东汉王朝内忧外患,汉安帝年少,由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广大的农民起义軍摧毀了封建王朝的黑暗統治,出現了长期存在的軍阀混战局面,人民的迫切要求是迅速結束罪恶的軍閥战爭,建立一个开明的統一王朝,重新回到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家園与生活。无可否认,曹操鎮压黃巾起义,这是一种罪行,但将起义軍剿降收編以后,在解决广大人民最迫切的要求统一,建立和平安定的生产与生活問題上却作出了一些与当时广大人民有利的事情;而决定着曹操完成这項事业,同  相似文献   

12.
聪喆先生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二期发表《古代羌人的一项重要发明——也论“皮筏”的历史及其它》一文(以下简称“聪文”),批评邵永强、魏通二同志关于皮筏自元代始有的误说,认为皮筏是东汉时期生活于青藏高原的羌人的发明,且由此铺陈这一发明  相似文献   

13.
东汉反动封建王朝长期尊儒反法,其结果是日益激化了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不愿忍受残酷压迫的广大农民在自己领袖张角的领导下,于公元184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这股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无情地冲向反动统治者。东汉王朝迅速覆灭了。 遭受革命力量沉重打击的地主阶级,并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竟“以十倍的努力,疯狂的热情,百倍的仇恨”,残  相似文献   

14.
东汉疫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疫灾主要发生在王朝初期与后期,春季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夏季发生的可能性最小,一年当中正月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具有明显的连续两年发生特征。京师洛阳、扬州会稽等地是疫灾高发区。疫灾成因复杂。疫灾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因素之一,黄巾大起义与疫灾关系密切,医学在对抗疫灾的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鲜卑这个民族,东汉以前和中原王朝是没有过接触的,《史记》、《汉书》中都不曾提到它,东汉初年才开始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东汉的鲜卑主要有两个系统:起源于蒙古草原东北角的拓跋鲜卑,东汉时向南、向西进行过两次大迁移,后来建立北魏王朝,历史学上称为“北部鲜卑”。在蒙古草原东南部发展起来的鲜卑人,东汉桓灵时曾建立以檀石槐为首的部落大联盟,习惯上称为“东部鲜卑”。下面我们探讨的即是东部鲜卑的起源问题,文字上一般仍使用魏晋以来汉文传记中“鲜卑”这个名称。 一、关于鲜卑起源的各种说法  相似文献   

16.
自东汉末期至东晋,是一个历史大变动时期。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促成黄巾农民大起义,结束了东汉王朝的统治。随即天下三分,三国鼎峙,分裂争战几十年。司马氏代魏,三分一统,但经过短短三十余年的相对统一和安定之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兴兵,西晋王朝又迅速土崩瓦解。接着“五马渡江”,东晋偏安江左,北方“十六国”纷纭交替,争战不已,整个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可以看出,在这长段历史时期中,分裂的时间多,统一的时间少,战乱的时间多,安定的时间少,社会充满了苦难和不幸。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不  相似文献   

17.
东汉《白狼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夷汉"双语"互译的民族志文献资料和民族历史语言资料,承载了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它不仅鲜活地体现了东汉时期白狼、槃木、唐菆等西南夷各族对东汉王朝的政治认同,还体现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及各级官吏的"大一统"政治理念,是汉代西南边疆地区民族融合、边疆开发、西南夷政治心理成长演变和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8.
<正>汉末晋初之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割据时期,打乱了东汉王朝的正常统治秩序,造成了一百多年的人口迁移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中平元年至建安初年的人口迁移 中平元年,爆发了全国范围的黄巾起义,参加起义的人数之多,动辄百万、几十万,所到之处,攻杀东汉官吏、破坏旧的统治机构,打击地主豪强。初平、兴平年间的董、李、郭之乱又加剧了局势的动荡。这一时期的人口移动呈现出影响面大、数量大,类型单一的  相似文献   

19.
袁延胜 《南都学坛》2007,27(1):15-18
根据有关记载推算,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南北匈奴的人口总数约有140万,这是我们所能推知的东汉时期匈奴人口的最高数。东汉前期北匈奴居住在漠北,南匈奴主要分布在并州、凉州、幽州的缘边诸郡。东汉中后期,匈奴人口逐渐内徙到今天的山西中部一带。东汉末年,一部分匈奴人被迁居到魏的邺城。  相似文献   

20.
邯川,分东邯和西邯。这一地名的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永平元年(58)由于马武追击羌人滇吾至西邯而载入《后汉书》的。顾炎武认为邯川之名是为纪念东汉建武九年(33)曾任护羌校尉的牛邯而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此说有理,但未见史记书载。马武以后,护羌校尉侯霸奏置在今青海境内的黄河两岸屯田,其中就有东西邯。十六同时的前秦、南凉置有邯川戍、邯川护军。从《水经注》中还可看到在邯川曾设过邯亭。邯川或东西邯,从东汉至十六国一直延续存在了近四百年(以后以另外的地名出现),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