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教涅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涅槃是原始佛教追求的最高目的。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苦谛指人生充满痛苦,集谛指痛苦的原因是有欲望,灭谛和道谛指通过修习八正道,灭寂欲望,达到涅槃。但涅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古代印度,涅槃这一概念并非佛教独家使用,印度教和耆那教也使用这个概念。而在佛教内部,涅槃的概念也随教义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佛教的涅槃概念。  相似文献   

2.
李南 《南亚研究》2008,(2):64-68,74
曼荼罗为密教的一种主要修行仪式,其晚期的重要仪轨之一身体曼荼罗与印度教性力派的修行方式十分相似.追根溯源,这些修行方式深受中国古代道家修炼方法的影响,从而再次证明中印两国之间的宗教文化交往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3.
公元805年,“永贞革新”的斗士刘禹锡被远贬朗州,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三年的流放生涯。坎坷的人生际遇,缩短了他和佛教的距离,“繇是在席砚者多旁行四句之书,备将迎者皆赤髭白足之侣”,俨然一佛家弟子了。他还著文驳斥时人讥他“困而后援佛”的说法,欣然以“事佛而佞”自居。唐人信佛本不足怪,但刘禹锡是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勇于改革的政治家,成就斐然的文学家,他一边捧着佛经爱不释手,一边作入世的政治讽刺诗,一边写批判唯心主义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是什么关系呢?尽管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五百多万,仅占总人口的0.7%,但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因为印度佛教在其兴盛的一千多年中间对印度的思想和文化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因为在其沉寂的数百年中,它的许多思想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和容纳,从而变成了印度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的思想文化融汇于印度思想文化之中,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因素。佛教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阅读一下印度现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对佛教及其思想的评述,就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5.
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佛教作为东方发展在前列的一种高雅文化,于西汉末、东、汉初逐渐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大致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在朝鲜半岛的民族问题、政治问题错综复杂的背景下由中国依次东传至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由于历史、地理、文化诸因素的制约,三国佛教的特色及命运各不相同。新罗佛教通过有步骤、有层次、有目的的民族化过程,最终成为民族强盛、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7.
佛是佛陀的略称,意译为觉者或智者。觉又包含有觉察、觉悟之义,故通常称佛是觉悟的意思。中国的佛教,从汉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从不同学派到各个宗派,虽然在许多看法上有分歧,但都很重视“悟”。其中,尤以竺道生,特别是禅宗的“顿悟”,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然而,学术界对于“顿悟”的思想,过去往往贬辞甚多,诸如把“顿悟”仅仅说成是一种宗教出世主义的口号,是什么神秘主义的修养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8.
论日本佛教系统的新兴宗教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高洪所谓新兴宗教,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宗教。近代以来,日本经历了结束封建统治,建设资本主义近代国家,军国主义势力的猖獗与败亡,美军占领与战后日本的重建等一系列历史巨变,致使百余年来的社会局面错综复...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广 《社科纵横》2006,21(2):62-63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知识产权归属发生了大量案件必须处理,各地司法机关及行政管理部门都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处理案件;另一方面,关于我国民俗文化及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未出台。既如此,各地法院凭什么审理和判决案件,它的公正性又如何得到保证?这种实践的超前性与立法的滞后性矛盾严重影响着我国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基于此,作者在参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对涉及我国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做一探讨,以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早期佛教与叔本华人生哲学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在对世界的认识、实践方式和理想观上呈现出相同的悲观主义、禁欲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特征。然而,这些相同特征有程度上的差异。早期佛教倡导的是温和的悲观主义、中道的禁欲主义和含糊的虚无主义;叔本华鼓吹的则是绝望的悲观主义、苦行的禁欲主义和彻底的虚无主义。产生这些差异是由于释迦和叔本华各自代表的阶级与阶层不同,也是由于两者所阐述的学说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11.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13,(2):144-146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黄夏年 《浙江学刊》2003,(5):160-166
云南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的联系 ,主要反映在学习的阶段 ,属于请进来的情况。明代万历年间 ,佛教复兴 ,浙江成为中国佛教复兴的重镇 ,许多鸡足山的僧人纷纷到江浙一带参学 ,他们在浙江亲近禅门大老 ,大机大用 ,受益终身 ,并把浙江的禅风引入云南。浙江天目系和天童系的佛教对云南的禅宗发展和禅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活动到当代仍未停止。浙江佛教对云南佛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13.
方东美以学统而不是道统为研究思路,指出佛教从初传入中土时被称为淫辞到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主要与中国知识分子以道家哲学来理解佛学分不开。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最为根本,其开创者道安完全是拿老子的道家精神去解释,他的无在万化之前实是《道德经》里面的根本思想。支道林即色宗之要义与庄子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观念是相通的,其生命精神来源于庄子。僧肇的三大玄旨可见庄子之影响。道生的佛性论达到佛道融会之巅峰,他的佛性自然吸取了道家人性自然论,佛性即理吸收了庄子所谓的天理,体法为佛吸收了道家中对自然的体贴之法。华严宗则透过道家哲学领域的智慧阐释佛教。  相似文献   

14.
论日本侵占时期台湾佛教的日本化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陈进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占领了台湾,近代以来以“王法为本,镇护国家”为旗帜的日本佛教也随之传入。从此台湾佛教逐渐背离了中国佛教传统进而受制于日本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日本佛教并没有随着教...  相似文献   

15.
宋代浙江净土信仰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同天台宗、禅宗、律宗、华严宗结合,进一步社会化、世俗化,形成了鲜明的“江东佛教风格”。它的特点,首先是天台与净土的结合,谓之“天台净土教”;二是大力提倡放生;三是净土与其他各宗教的结合。这些特点为明清佛教继承和发展并演化为近代佛教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佛教     
这是一方神秘的土地。在东晋至辽的700多年间,朝阳一直是东北地区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佛教文化遗存遍及朝阳,  相似文献   

17.
王志远 《社会》2004,(2):6-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必然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宗教信仰自由是民主制度在宗教领域中的体现;而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则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民主与法制兼善,才能真正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终南山集中了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中的五大宗派祖庭,目前终南山的一些佛教祖庭已经有了局部的开发,但整体水平较低。应围绕终南山“中国佛教祖庭文化区”这一概念,按照遗产保护、文化建设、旅游开发三者互动的战略,在局部特色有效开发基础上,实现整体与局部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将终南山建设成为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综合性的有品牌特色的中国佛教祖庭文化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9.
杨莉 《社科纵横》2005,20(5):233-234
中国佛教徒为了满足佛教作品的大量需求和传经的需要,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使中国印刷术由捶拓、碑拓、印章捺印、木板雕印发展到活字印刷术。中国印刷术的发明者是佛教徒。中国的佛教徒对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对建立中国民俗批评学的几点思考周继鸿在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之际,我国的民俗学运动经历了它的发轫与开拓期,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实绩;但是,如果谈到民俗学的真正展开和繁荣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还应该说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新时期至今这段时间。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