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浅谈高校创新教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而创新教育与个性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高校应通过形成开放性的教育观、实施大学生课外创新素质教育和评价机制、改革课程教育体系和教育管理模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注重社会实践环节训练等途径来完善创新教育服务机制,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洪明  佟曾 《理论界》2007,(1):110-111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近年来急剧扩大,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高校扩招暴露、激化了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问题与矛盾。如何实现高校扩招后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的辩证统一和协调发展,是当前各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高校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进而探讨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问题,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激增,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首先通过研究现有成果,指出柔性管理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的意义,之后分别从高校、个人、企业、社会的角度进行论证,提出构建"四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对策,最后通过模糊评价法构建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与高等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建立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 ,高等教育必须要创新 ,要建立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形成开放式教育制度 ,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创新教育评价制度 ,将高校建成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如何解决高等教育之殇,依然要回归到"通识教育"的本源.论文从我国高等教育之弊端,追溯"通识教育"的起源和本旨,梳理"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通识教育"和"美好社会"的关系.逻辑性地阐述了"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印证"通识教育"对于"美好社会"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束仁龙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75-77,10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群体迅速增大。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考察,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与他人相比处于劣势,不公平现象较为明显。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保障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最现实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实施教育救助。当前,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在救助观念、救助政策、救助内容、救助方式和救助资金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转变救助观念、完善救助政策、拓展救助内容、改革救助方式和筹措救助资金不失为提升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效果、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校重组的教育经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兴仁 《学术探索》2001,(Z1):188-189
高校合并重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阶段,有必要进一步充分认识高校合并重组的教育经济意义,真正做到提高规模效益,促进学科融合、优势互补,优化结构,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玉勤 《南方论刊》2023,(7):93-94+100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下的客观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学生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审视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评价,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评价在评价理念、主体、内容、结果等方面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并针对性地提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学生评价的实施路径,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春明 《社会科学家》2001,16(3):106-110
文章从我国高等教育扩大办学规模这个角度出发,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扩张与高校内部资源不足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并提出了充分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同时对如何利用社会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途径、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析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供给量仍然相对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分布不平衡,高校内部存在众多影响教育服务供给的问题,这需把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落实到高等教育业的发展中;必须建立和健全"一主多元"的投资办学体系,进一步增加高等教育服务供给,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服务的供给;坚持效率原则的同时不可无视公平原则,努力缩小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供给的各种差距,促进全国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坚持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并重的原则,调整优化办学层次与科类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服务供给质量与供给水平;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确保高校整体运行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政府评价干预过多、社会评价力量薄弱、高校被动参与评价的问题,并就其成因进行了剖析: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官本位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国家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社会基础还不广泛以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理念落后于评价实践发展的需要.同时,解析了"分权理论"从学说拓展为理论依据引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体系重建的可能性.最后,从有效发挥评价的功能、保障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运行效率和效益的角度,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再评价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初心是培养人和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趋势,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社会个体化”“个体社会化”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议高校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大创业教育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真正落地开花。  相似文献   

13.
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程度参差不齐,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缺乏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本文基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程度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设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根据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提出了教育的内容及途径,设想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三方面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使之进入高等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从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魏鋆  唐道武 《社会科学论坛》2009,(9):188-190,196
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尤其是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等教育的质量更成为社会所关注。高等学校应在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下。建立科学规范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内部评价体系,将教育质量自我评价作为教育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科教学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扩招后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简述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及其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启示;探讨了如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和完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尤其是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等教育的质量更成为社会所关注.高等学校应在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下,建立科学规范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内部评价体系,将教育质量自我评价作为教育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校扩招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的发展超过一定限度,即在一定时期发展规模过大,速度过快,会给社会、高校和学生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就业困难和质量下滑等诸多问题,使个人与社会陷入多重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我国高等教育应根据本国的国情,走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显示出其强大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建设存在单一化发展的瓶颈。可借鉴荷兰教育主管部门、评估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元化的质量保障主体以及运作模式,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结构,构建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建设应坚持“管评分离”原则,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重视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独立性,培育市场化的专业评估机构、明确高校的“质量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纠纷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纠纷因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成为“救济无门”的一大难题。将高校教育纠纷纳入司法审查范围,不仅可以促进高校依法实施管理,而且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从高校教育纠纷的性质和高校法律地位来分析,将高校教育纠纷纳入司法范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