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起,南京大学教授招博士生要交钱了.由此,南大启动了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革草案确定,先从博士开始,提高研究生津贴,今后导师每招一名博士生,不分文、理科,每月均要向学校上交100元,以津贴形式发给所带的博士(据《扬子晚报》2007年5月3日报道).  相似文献   

2.
阎文璠  高存功 《理论界》2008,(7):185-186
延期博士生管理工作应该规范、科学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博士生与导师之间的桥梁作用,掌控好博士生培养的管理全过程,客观分析博士生延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裴广一  曹洪亮 《理论界》2010,(11):182-184
博士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最重要途径。质量是博士生教育的生命线,高起点的入学质量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博士招生制度具有全局性重大意义。我国当前博士招生制度的弊端集中体现在:重外语、轻专业;重笔试、轻面试;高校和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严重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依据科学与竞争原则对其进行彻底改革:取消外语一票否决权的地位;以科学的面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扩大高校和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完善博士生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式也有较大的变化,对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逐步转化为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指的艺术教育,如音乐、戏剧、绘画等。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艺术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近年来较大程度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然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对原有的艺术类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艺术类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试作一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自从恢复学位与研究生制度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一项有力举措。艺术类研究生教育在总体上,也为我国的艺术类高级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艺术类研究生在招生和培养工作中,却遇到了一个两难的境遇,即艺术类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这一问题是艺术类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中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一、艺术类研招和培养工作中诸多问题的浅析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国家输送高端艺术人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艺术类研招和培养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亦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报》2005年4月6日发表了该报记者李健的新闻调查——《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明文规定博士生发论文,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据报道: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明文规定,研究生发表论文时的署名排序——硕士生发表论文时,导师原则上是署名第一作者;博士生发表论文时,导师必须是署名第一作者。这种用学位委员会的名义,强行规定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论文发表时必须导师署名第一作者的情况,似乎以前还不曾有过。本来,对导师与研究生联名发表文章的情况,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区别对待。如果某课题的研究,确实是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完成的(比如,导师提…  相似文献   

6.
朱国昌 《学术界》2005,(1):296-299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武汉大学承办的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人文学科论坛于2004年10月18日至20日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全面提升我国博士生整体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成全国各学科权威的专家对来自全国以及海内外64个博士点的708篇论文进行了三轮双盲评审,在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博士生论文有14篇入选、获优秀论文奖,现将全部14篇论坛宣读论文以及张贴论文主要论点或题目作如下扫描.  相似文献   

7.
张琦  肖劲草  尹霞 《理论界》2015,(3):151-156
本文利用SCL-90量表和自编调查表,对湖北地区8所高校的450名博士研究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湖北地区高校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常模,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文科专业博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理工科;来自农村的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来自城市的学生;25岁以下的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25至30岁的学生;女性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男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1998年,我国在校硕士研究生15万人,博士研究生4.5万人,2002年分别达到了37万和12万.2004年,报名考研人数已达94.5万.按此速度发展,到2005年,全国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总和将超过100万人.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资源极其匮乏从而导致研究生培养存在九大弊端,这些弊端不仅严重影响了培养质量,而且还极大地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尹全洲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山东德州市人 ,1 966年生 ,1 996年 9月 ,作为国家计划内统招的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考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西北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忠民教授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炼成教授 ,攻读国际投资学。 1 99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 ,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卫兴华教授作博士后研究。现为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宁夏社会科学》杂志主编 ,经济学、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  相似文献   

10.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12.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招生应当废除面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15.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16.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