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在《楚辞辩证》中说:“《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旧说往往乱之,故文意多不属,今颇已正之矣.”他之所谓“正”,后人并不十分满意,又做了许多正其“正”的工作.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分辨诸篇宾主彼我之辞,实际上就是探讨各篇的文意.正确理解各篇文意,是研究《九歌》的基本情调、创作目的、创作时  相似文献   

2.
《诗经·召南·草虫》凡三章,全诗如下: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冲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历史上,对《草虫》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以《诗序》为代表。《诗序》说:“《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正义》对此申述说:“经言,在室则夫唱乃随。既嫁,则忧  相似文献   

3.
《九歌》主题与“宾主彼我之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楚辞辩证》),朱熹的话道出了《楚辞》研究者的共同苦衷.所谓“宾、主、彼、我之辞”,即作品中神与神或巫与巫之间的彼我称谓,这个棘手的问题,从朱熹到现在,历时八百来年却依然存在,并未真正解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大都介乎人鬼之间,有的似神语,有的似巫代神语,还有的似神巫之间交相而语,头绪纷呈,文意错杂,令人捉摸不透,难于确切把握.更为重要的,我认为是人们没有深入考察作品主题及其历史渊源,并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品中去寻找人物彼我之间本来存在着的某种内在关系.这点,恐怕是《九歌》宾、主、彼、我之辞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彼是方生之说"是《齐物论》特意点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理解庄子思想极为关键。然而,历代注《庄》者对这个命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人往往把"彼是方生"等同于"彼此方生",把"彼是"等同于"彼此",从而为把庄子归为一种知识论意义的相对主义铺垫了道路。这种解说模式不仅不符合庄子原文的语境逻辑,也不符合庄子思想的根本精神。事实上,"彼是方生"是庄子探讨心物关系的哲学命题,它与《齐物论》开篇提出的"吾丧我"及篇末通过庄周梦蝶而点出的"物化"一线贯穿,是理解《齐物论》进而理解庄子整体思想的重要线索。无视这一条线索,庄子注定会沦为各种知识论解说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系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引有《诗经·召南·草虫》诗,与两千年来对《草虫》的解说很不相同。考之于《诗经》和《左传》,《古佚书》之说是可信的。先看《草虫》全诗: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序》云;“《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的《诗集传》云:“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至今多从  相似文献   

6.
“乘彼垝垣”补证杨抱朴《卫·氓》是《诗经》中名篇,诸选本均有之。其中“乘彼垣”之“”,注家多训为“毁”之意。《说文》:“,毁垣也,从土危声。《诗》曰:‘乘彼垣’。”《毛传》:“,毁也。”现代学者也大都沿袭此解。如高亨《诗经今注》:“,坏也。”目前通用...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历来之所以受到人们高度评价,古今中外军事家所重视和推崇,是因为孙武全书十有三篇中,充满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对战争有比较全面的唯物的分析,对战略战术有较深刻的辩证见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毛主席对这一思想曾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歌与舞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颂》诗歌与舞相应而不相兼,歌者自歌,舞者自舞;《雅》诗歌与舞关系亦密,且与宴者可以既歌又舞,但属于自娱性舞蹈;《风》诗则缺乏歌与舞相兼的证据。“诗三百篇”不都是舞辞,只有《颂》诗中有舞词。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反映农业生产和农奴生活的诗共有十一篇,我们叫做“农事诗”.其中有《豳风》中的《七月》,《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篇,还有《周颂》中的《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篇.这些诗篇大都写于西周初期,它展示了周初农业社会的图景,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也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现实,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中等师范学校已经教了十二年的语文 ,现在因为学校要改制 ,改为高级中学 ,所以我的语文教学观念、方法也将随之转变。因而我心里既忧且喜 ,忧的是高考的教学模式自己特别陌生 ,喜的是新一轮课改提倡的也是大语文观 ,强调语文素质的培养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与中师教学有着殊途同归之处。但中师教材戏剧单元教学的尝试是否也适合当前高中生 ,有待商榷。本戏剧单元节选古今中外剧作四篇 ,其中现代一篇 (《雷雨》)、当代一篇 (《茶馆》)、外国一篇 (《罗密欧与朱丽叶》)、古代一篇 (《窦娥冤》)。我的教学思…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12.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句在《诗经》中凡三见,即:见于《幽风·七月》、《小雅·大田》、《小雅·甫田》.当前的《诗经》译注本多选《七月》,也有的兼选《大田》.对其中“田畯至喜”句,各种注本,多沿用朱熹旧说,解作:田畯至而喜之,即:田畯来到地里,看到农夫们在尽心耕作,所以很高兴.间或有的注本(如林庚、冯源君的《中国历代歌选》),沿用郑玄旧注,以喜为(饣喜)(音chi,酒食),解为:农夫在田间吃饭,田畯来了,要设酒食招待.  相似文献   

13.
(一)《诗经·王风·黍离》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中庸观是以朱熹在《中庸章句》的"不偏不倚之谓中,平常之谓庸"为思想依据,认为中是"不偏不倚,平常之理"。但这种传统的中庸观来源并不可靠,而且不符合孔子本意。从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中行的表述以及孟子观点中分析,中庸应是"既狂且狷"。狂就是进取,狷乃有所不为。"既狂且狷"且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齐风·东方之日》一诗凡二章,一章各五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许多说法。毛序:“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仪也。”姚恒《诗经通论》:“此刺淫之诗。”陈子展《国风选译》:“《东方之日》也是所谓‘男女之词’,写男女关系的诗。”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具有纲领性的一篇文字。文中说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明确提出了体道的三种境界,嗣后诸文也大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些探讨。一、“有待”与“无待”王先谦说;“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可谓一语中的。郭象曾据《逍遥游》一文中“犹有所待者”和“彼且恶乎待哉”两句,提出“有待”和“无待”的概念,并以此作为“逍遥”与否的标准,也是深得庄子三昧的。  相似文献   

17.
拙作《鲁迅记事散文漫说》认为,鲁迅散文除《朝花夕拾》十篇外,还应包括鲁迅杂文集中一般认为是散文的十二篇。这二十二篇散文中偏于记事的十一篇,已在前文论及,这里考察余下的十一篇。②从作者与所记人物的关系看,除《阿金》记自己所不相识的人和《无常》、《女吊))记自已儿时喜爱的戏曲形象外,其余八篇都是记与自己有交往的人物,分别考察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曾偶然读过一篇奇特的文字 ,题为《钱本草》。其形如药方神为文 ,或神如药文形为文 ,形神混一 ,几难辨判 ,读来却总能令人心动神往。我素来“好读书不求甚解”,且读书也不精不博 ,既未能熟读《全唐文》,更没有通读过《本草纲目》,不知二书中可有此文此方 ?《钱本草》出自唐玄宗时名臣张说之手 ,真是值得一读 ;它仅 1 4 8字 ,不妨照录于下 :  钱 ,味甘 ,性热 ,有毒。偏能驻颜 ,采泽流润 ,善疗饥 ,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 ,污贤达 ,畏清廉。贪者服之 ,以均平为良 ;如不均平 ,则冷相激 ,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 ,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 …  相似文献   

19.
劳骥 《中华魂》2017,(1):32-33
我知道红军长征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阅读《星火燎原》开始的。当时,既感动于老革命老前辈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伟大历程,更在一篇篇描述红军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艰苦卓绝的英雄事迹中,记住了红军将士八角帽上那颗红星。我也曾反复思考,长征时间如此之长,行程如此之远,环境如此险恶,战斗如此惨烈,且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0.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