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体化文化背景下,中国195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宏大叙事为主,而宗璞在此期间创作的《红豆》却发出了别样的声音。显形文本表现出作家对集体话语的主动皈依,而隐形文本则表现出对集体话语的无意识疏离,显示出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集体话语的冲突,彰显了作家对自己文学观念的坚守。通过《红豆》与《青春之歌》的比较,可以发现宗璞创作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
出现于五十年代中期的《红豆》,多年来对其中涉及的情爱描写,小说的主题思想一直有争议。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宗璞的《红豆》从爱情的角度分析了男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探讨了小说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宗璞小说《红豆》自问世,或以“革命VS爱情”解释,或以“革命&爱情”解释,或发现其中有矛盾裂缝,实际小说蕴藏着“革命/爱情双重主题遮蔽的知识分子艺术诉求主题。  相似文献   

4.
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在苏联“解冻文学”的影响下,中国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新的朝气,涌现出一批冲破禁区,揭露社会问题,叙述个人情感,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洪子城将这一时期称为“百花时代”,因而这一时期的创作也被称作“百花文学”。虽然这一文学潮流时间短暂,但却极大地冲击了当时文坛的主旋律,尤其是一大批叙述“情爱”的小说,如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和丰村的《美丽》更是以其强烈的超时音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痕,这对一个文学价值普遍失落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豆诗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五绝《相思》,原本是写给好友李龟年的。也许是因为红豆鲜艳如火的色彩、坚实的果实,诠释男女间真挚恒久的爱情更为恰当、更加动人。于是,鲜红浑圆的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和相思的载体。古往今来的红豆诗,多将红豆来记述男女间的爱情。晚唐诗人韩在《玉合》诗中吟道:“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温庭筠在《南歌子》中曰:“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前蜀牛希济《生查子》云:“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栾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通过红豆寄…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9,(3):59-64
由于家庭缘故,宗璞对西南联大有着非常切近的体验,这种体验成为她后来进行大学叙事的原始冲动。晚年才开始投入创作的《野葫芦引》整合了自身和他人对知识分子的理性认知,既非西南联大其时客观的历史再现,也非宗璞少年时对西南联大的印象记录,而是宗璞站在一位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一段特殊情境中知识分子命运的个性化观照,将自身的感性、理性体验融合其中。作品既因个人感性体验的融入而生动形象,又因作家对知识分子的理性之思而厚重深邃。宗璞对战争的反思突破了国家、民族的局限性,体现出更为广阔深沉的人类意识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红豆曲〕概括说明:贾宝玉、林黛玉“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他们在忧愁中恋爱。,他们见到自然景物发愁,晚间发愁,用饭用酒时也发愁,梳洗打扮时还发愁,夜里更发愁.《红楼梦》对贾宝玉、林黛玉的全部描写则详尽说明:他们无缘无故、无止无休地发愁,他们生于忧愁,死于忧愁,两者的说法完全吻合.因此说〔红豆曲〕是《红楼梦》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的纲目.  相似文献   

8.
宗璞自幼与山相亲.她曾说:“纸笔的分量很轻,但留在纸上的是无法衡量分量的血肉.只要能为祖国文学事业的楼厦铺垫些许泥土,纵然血肉销尽,也心甘情愿.”《西湖漫笔》是宗璞一九六一年写的一篇散文,文中透出了作者的心声:“一到这些名山大川导地胜景,总会有一种奇怪的力量震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变形记》的主人公因为不堪忍受生存的压力而变成了大甲虫,这是虫形人心的格里戈尔对非人社会的反抗和对人性的回归;宗璞的《我是谁?》讲述了主人公在幻觉中异化为虫的悲剧。指出两篇小说虽在主题的属性和异化程度上有些差异,但都反映了人性的可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技法讲解】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通过刻画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来表露自己不愿争宠邀媚、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骆宾王在《狱中咏蝉》中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讴歌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借描绘盛开的紫藤萝花的胜景,阐发了“花和人的不幸会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红豆树吟     
肃立山崖畔,独自度时光。山谷寂无声,心事向谁讲?花开又花落,年年负春光。几多相思豆,情寄向何方?今幸逢盛世,“红豆”竞辉煌。风流添雅兴,顾盼扮新妆。“红豆峡”是太行大峡谷景点之一,因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相思》,凡来此的游人都要登山攀援,争看这里的红豆树。红豆树吟@张启明~~  相似文献   

12.
宗璞的《我是谁?》是当代反思文学的代表作,由于小说对于“人”的呼唤和现代派创作手法的运用,曾获得文坛肯定.重新细读《我是谁?》,发现这部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并不拥有真正的“反思”价值,小说在叙事话语、悲剧性渲染和文学启蒙等方面都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伟大作家曹雪芹,以其杰作《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推向高峰。作为古代小说家,曹雪芹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曹雪芹的文学造诣不仅限于小说,由《红楼梦》作品看,他对诗词曲赋等亦有高深造诣。《红楼梦》人物的诗词曲赋各极其妙,且切合人物个性,就说明这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曹雪芹独创,但也广泛吸取了以前文学的艺术营养。以下就《红楼梦》中的二首词曲与前人对比,看曹雪芹对古代文学的继承、革新、创造。一、《红豆曲》与黄花女儿乩坛诗《红楼梦》第28回,写贾宝玉在冯紫英家酒宴上,喝了一支没标曲牌的曲…  相似文献   

14.
从陈寅恪早年心灵中凝淀下来的红豆意象,到晚年的孤愤心态以及他的几乎与生俱来的易代情结构成了《柳如是别传》这部作品的生命主题,也标志着此书在陈氏生命史上具有包括学术价值在内的不同寻常的特殊价值,从而使之成为50-80年代中国大陆史学界、学术界最具个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描写爱情,实质是如何描写人的问题,阶级性观念曾长期左右对爱情的认识,无法表现爱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红豆》突破了爱情描写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力图写出人的情感世界的多样性。主要有二:一是以往文学中的情爱与革命构成共生关系,但《红豆》中的个人情爱却成为江玫走向革命的阻力;二是参与革命的知识者,大多是不断自我反省的角色,一步步克服自身弱点,最终与革命融为一体,但江玫始终保留了与“革命”不相称的温柔和伤感,显示出情爱强烈的自我性与个体性。《红豆》以细致婉丽的笔触为动荡时代中毁灭的个我之爱唱了一曲悼歌,并证明在高度一体化的文化体制下,“十七年文学”中仍然存有具备了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秦观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蟾宫曲·春情》徐再思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溪佚题》史清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红楼梦》曹雪芹  相似文献   

17.
宗璞的<红豆>自发表以来,一直颇受争议,主要是对其主题革命战胜爱情的分歧.用小说修辞学的方法,从叙述者、主人公、读者三个不同视角,可挖掘出导致文本主题与实际效果差异的深层原因:革命战胜爱情的确是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然而这一意图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受当时政治压倒一切的时代氛围的影响.作者依靠了两个不同的身份--叙述者和主人公一分别传达自己的意图,而两个身份之间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了作者的情感分裂.因此作者在极力表现这一主题时,显得用力不当,由此导致文本主题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是当代文学史上最早遭受批判的小说之一.在此前后,受到批判的还有白刃的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和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再后来则祸及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以及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可以看出,当时文坛对于这些作品的批判,已不单是一种文学式的评价,而是伴随着当时社会特有的体制性因素展开并强行实施.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当代小说正向着多品种的方向发展着。小说的多品种必然要求小说的多形态,多角度、多手法。大约从八十年代起。在我国小说坛上出现的多形态、多角度的创作潮流中,也潜涌着一股古老而又常新的写动物小说的涓涓细流。就笔者接触到的:一九八○年年底,女作家宗璞写了以狗为主人公的《鲁鲁》;一九八二年,戴晴写了以猫为主人公的《雪球》;一九八三年,她又分别以狗、小白鼠、蜘蛛为主人公写了《最后一个椭圆及其它》一组四篇小说,孙少山写了以牛为主人公  相似文献   

20.
诗人红豆最新的生态诗集《液体的树》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为中国生态诗歌创作注入了一脉鲜活的泉源。在诗集中,红豆耐心地以生态的新眼光发掘着世界被遮蔽被忽略的诗意,婉曲地表达着对待自然生命的生态伦理,焦虑地批判着现代文明的反生态倾向,并在和自然万物的主体间性交流中体味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胜境。该诗集为中国生态诗歌注入了更多女性诗人的细腻和雅致,丰富了中国生态诗歌创作的百花园,对于生态意识的普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