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生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作为脱身青楼的女性艺术家潘玉良,可以在对其人生与艺术的深度贯通研究的过程中,看到她几乎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对自己生活的生命感知。分析潘玉良艺术创作题材和艺术创作形式的成因及特点,基于当时中国西洋绘画艺术的时代推进的视点,通过潘玉良绘画艺术创作中独特的艺术追求以及其女性独立的艺术创作精神,来重点解读其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女性情怀与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2.
明月竹箫与华堂合弦--从中西传统绘画看中西艺术之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解读方式,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外化.相同文化意识背景下的艺术家,其作品在审美形态上会呈现一种共性.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比较中西艺术的可能.本文对中西传统绘画艺术从形神关系、空间表现、艺术手段三方面进行了实践上的比较和理论上的梳理,并对影响艺术实践的中西文化及哲学思想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评价,应建构在其作品艺术成就和艺术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力上.应该客观、公正、整体地对石鲁及其作品进行评价,这对当前的艺术评价标准、艺术审美标准、价值标准有着积极的导向性.不能狭隘地从自己的审美价值角度来进行"类己则褒;异己则贬"式的批评与评价一个人的艺术作品.技法的表现水平只是艺术作品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外化"与"物化",是精神产品,"大师之境的艺术不是修辞练习簿,不是情感按摩器,而是一场熊熊的火.[1](P35)  相似文献   

4.
抽象艺术让很多人感到陌生或难于理解。直到今天,其范围仅限于艺术圈内。本文从分析抽象作品的特点、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以及观者的欣赏习惯等方面入手,试图揭示抽象作品的审美内涵,为观者能更好的欣赏抽象作品建立一条可行的通道。  相似文献   

5.
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性意识、女性视角和女性艺术笔触入手,对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世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章指出凌作反映了男权社会中不合理、不美满的女性人生,并通过品味艺术形象,剖析了凌笔下“婉顺女性”形象系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揭示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文章还考察了凌叔华极富个性的结构艺术、文学风格以及表现方法,对其作品所蕴含着的审美价值与审美功能作了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6.
威尼斯画派(VenetlanSchool)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艺术画派,在16世纪达于极盛。此地艺术家的作品长于用色彩表现光色交融的田园风光以及强调官能性的女性裸体,尤以诗意画(poesie)这一主题最能代表威尼斯画派的特色。从主题、风格诸角度对诗意画进行读解,探寻诗意画的发轫与演变。以威尼斯画派代表性画家乔尔乔内和提香的作品为例,重点阐释分析该类型绘画的形式语言特征,井兼以社会学的视角考察16世纪的威尼斯社会文化,论证威尼斯贵族的艺术趣味与威城宽松的社会氛围如何影响诗意画的审美走向,从而揭示威尼斯艺术家藉诗意画这一类型进行的艺术探索影响了17世纪之后的西方绘画艺术并孕育了现代绘画的形式主义观念的雏形。  相似文献   

7.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阿尔巴斯是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大量的实验性作品中,展示了抽象几何构成的矛盾空间、简约的色彩组合等艺术特色,阐释了作品信息与审美直觉之间的关系,使观者沉浸于寻找完形的审美快感之中,将观者对艺术的认识带到一个全新的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在文化艺术领域拥有较为宽松、开放的环境,各种思潮、见解都能自由生长,中国油画艺术家的作品中也夹杂着对中、西方文化的探究与思考。油画艺术需要通过一定的构图形式产生视觉艺术形象。构图做为一幅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某种绘画形式的探索,也更为深层次地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过程和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9.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年)和约瑟夫·波伊斯(Beuys Joseph,1921—1986年)同是20世纪后半叶美欧艺术的旗帜性人物,也是艺术评论的焦点,但针对他们的评述往往盲目与武断。从社会、公众、艺术等诸因素入手,对他们的艺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他们的两件作品,客观地解读了这两位艺术家,揭示了当代艺术作品的构成元素、方式以及作品内涵等因素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在接受美学视域下,装置艺术因强调受众参与而使作品具有非个人化的语义与形态,因受众期待视野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语境和推陈出新的审美创意,因作品中的空白与不确定性而使受众与艺术家对于作品进行重释或再创造成为可能,因受众基于经验的审美行为而使作品创作要具有本土化艺术情结。当代装置艺术只有以受众为目标,注重受众的参与,同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艺术语态,创造出最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情感表现和艺术知性是分析艺术作品的两个重要纬度。情感表现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主题思想和情感,而艺术知性则是艺术家藉以表达情感所遵循的审美理念和使用的艺术表现技巧。优秀的作品是艺术家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结果。以分析凡高的作品为例,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赋形与写意是中国艺术结构的重要构制特点。赋形偏重于绘形,写意着眼于感悟。在具体的艺术构制过程中,赋形与写意的比重往往规定着作品风格、面貌的呈现。而当艺术家自觉运用这一原则时,赋形与写意就成为中国艺术结构审美理想的某种凸显。  相似文献   

13.
南非女性艺术家玛琳·杜玛斯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视点描绘了当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从而引起观者的共鸣。通过对玛琳·杜玛斯在创作中常用的手段、材料、艺术符号的总结、归纳、剖析,来论证杜玛斯作品的表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女性形象一直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客体。任何民族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这种取向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而女性形象正是这种审美取向的载体。作为图像存在的女性形象,直观地再现了某一时代的女性生存方式,并隐含着当时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与评判取向。中西方画家虽然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体系,其绘画创作手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却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男性画家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无论美丑、丰腴、娇弱,都是男性审美标准的体现,展示了艺术家对女性的感受,表达了男性自我对人类另一半的艺术审视和沉思。  相似文献   

15.
贺靖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71-74
从探讨和研究潘玉良艺术作品的美学取向和图式风格出发,以潘玉良艺术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潘玉良艺术作品中西融合的美学取向、潘玉良作品中的女性艺术特色以及她的艺术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影响四个方面来展开深入研究;并在积极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潘玉良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油画和国画等作品在构图、造型、艺术表现手法和透视法则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她身为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观察和表现事物的方式,得出更具专业价值的研究新成果,以丰富当前“油画民族化“女性艺术”等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论艺术技巧     
在各个艺术部类中,无论是再现性艺术、表现性艺术,叙事类文学、抒情类文学,它们在取得物化的形态以前,都有个从现实美转化为艺术美,从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信息的过程,这也就是从生活体验、审美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艺术传达的关键则是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作家、艺术家把生活的本质真实和诗意的思想通过完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才能。它直接关系到作家、艺术家能否创作出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从文艺创作主体、文艺作品与文艺接受主体的斗争实践和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文艺的三个价值取向.强调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文艺应该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高度表现、确证、肯定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精神,使人民群众观照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文艺价值观;强调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艺术家思想感情上的革命性要求,目的在于使艺术家有更大的审美创造主动权,使作品有更深刻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是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使得深层审美心理学由前科学阶段和潜科学阶段走向了独立发展阶段.他对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具体贡献有:其一,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层心理的开掘,把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一直追溯到作家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童年的经验及其根本标志: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其二,对艺术本质作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阐释,认为艺术就是被压抑的欲望借幻想而得到满足,也就是性力的升华.其三,对艺术创作作了深层心理学的揭示,具体分析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等艺术家作家的创作过程.其四,对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进行了共同的深层心理学的探索,认为美和美感都根源于爱的本能、性力冲动.其五,对幽默、喜剧性、令人害怕的东西等等美学范畴进行了精神分析,寻找了它们的深层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9.
数码艺术从构造方式来看,是技术性的,但从其可视化的表现形式来看,则是艺术性的。作为技术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数码艺术家将其非凡的想象力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为人们呈现了一个非物质和艺术化的数字虚拟世界,也改变了传统的创造观念和审美趣味,其审美与价值取向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影像艺术的类型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随之改变,影像艺术在技术和审美的发展中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科学技术为影像的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方法,现代影像已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媒介、表达手段和作品形式。影像艺术致力于利用现代影像作为创作材料,表达艺术观念并进行艺术探索,先后形成了录像、多媒体、网络艺术等类型。影像艺术有深厚的美学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对影像艺术理论有重要的贡献,与传统艺术相比,影像艺术在技术性、现场感、游戏性上有自己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