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稳定整个封建社会结构的伦理道德支撑,对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文明进步及助推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当今时代,孝文化陷入了现实困境,无法适应个性独立的现代工业社会,社会流动、亲子代沟、保障欠缺也给孝道带来挑战,一些人出现了价值迷失。反思孝文化并实现其价值重塑,一要借鉴感恩文化重塑孝道文化;二要加强孝道教育,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三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培养当代学生正确的孝道观,对孝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当代价值,从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孝道教育的德智失衡、家庭孝文化氛围缺失、大学生孝文化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孝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高校应从构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组织机构、注重大学生孝道意识培养、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孝文化教育、开展孝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孝文化教育创新机制、强化合力教育观念等途径开展大学生孝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孝文化的重建已成为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也是我们对待和谐观念科学的、理性的态度。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了家庭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及其行为规范,对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影响深远。在当今社会,孝道观念淡薄甚至缺失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传统孝道基础之上"新孝道"的提出,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良知与孝道     
“良知”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基石,是理解王阳明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孝道是道德规范之一。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的先天道德意识,有“良知”自然知孝。但是只是知道孝而不做到孝,也不是真正的孝。王阳明的孝道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文章从王阳明孝之认识、孝之践行、孝之启示三方面来阐述王阳明围绕“良知说”而论及的孝道问题。  相似文献   

5.
孝,作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已经渗透于人们的骨髓和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思维定式,构成了中国传统主流伦理范畴系统的核心部分。陈献章以天道自然作为自己孝道观的理论基础,主张孝以"爱亲为大"、孝要"一以贯之"、孝应"尽其在我"。这样就使儒家传统的孝道理论与道家的天道自然法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道家思想对陈献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孝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历朝历代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纵观我国传统孝文化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把握其理念形态首先应明确传统孝文化的精神本质,那就是敬与忠。而要传承传统孝文化,就不仅要吸收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又要有所创新,树立新型孝道理念,使孝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建设现代社会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7.
孝亲观念应该是随人类进入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阶段而产生的,传说尧、舜时代,便有了孝的观念和行为。具有信史依据的孝观念、孝行为和孝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内涵由"孝死"向"孝生"转变,成为子女善事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对"孝"进行理论升华,完成了对儒家孝道理论的初始建构。历代统治阶级都很重视对孝德文化的弘扬,甚至将其制度化和深入到启蒙教育等生活的各个角落。进入近代以来,孝文化与整个传统文化的命运紧密相连。"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虽然是应该肯定的,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对传统孝道文化不能简单对待,而必须溯其源流,辩证分析,去糟取精,实现由传统"孝道"文化向现代"孝德"文化的合理转换。  相似文献   

8.
孝文化的人格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孝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人格内涵。它具有策源本性的理论根基和家庭、族群与社会三位一体的表现模式;孝文化人格的建立是一个从依恋到独立的转变过程。它既是人生的目标,也是人生的实践原则。孝重视德性人格的教育,将个人价值与家庭、社群、民族和国家的目标相结合,不仅能提升个人素养,也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正经历着由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型的过程,农村社会呈现出高度流动性、半熟人社会和现代气息浓厚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孝道作为乡土社会中的一个核心认同体系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主要由家庭内部私人关怀演变为多元主体的网络支持体系,由持续性供养转变为"碎片化"的临时照料,道德性的价值规范和公共性的法律制度相结合等。这都在不同程度上瓦解了传统孝道的内在基础和外在表现,从而引起了对当前孝道的缺失抑或转化的激烈讨论。不论是孝文化实质上的缺失导致孝道的沦丧,还是表现形式上的转化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都应该正视后乡土社会中传统孝文化认同的日渐式微,更重要的是要用新的时代精神重塑农村孝文化认同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杨振华 《中南论坛》2010,5(1):82-84
现代城市是一种商业社会,摧毁了传统孝文化产生的宗法制社会。农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子女学习父母的经验,其稳定需要孝道维系;现代城市青年获取知识的途径众多,城市稳定依靠现代政治制度。现代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孝文化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现代城市中西方文化的平等观念、创新求异的自主意识冲击了传统孝文化。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城市中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1.
传统孝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延续和积淀,良莠杂蹂,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孝敬父母,奉养以诚,敬爱他人等合理方面我们要给予肯定,其子辈与父辈地位的不平等、移忠于孝等消极腐朽方面我们要坚决剔除。我们应该汲取传统孝文化的精华,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孝道。对此,本文提出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大法制保障力度和激励措施、加强舆论监督和宣传教育、对传统孝道的现代"改铸"等途径构建新型孝道。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代中国伦理教育,在汲取传统伦理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如何对待孝这一儒家文化的原发性的首要观念和德行。我们必须厘清传统之孝与现代之孝的区别,在传统社会,孝是首德和泛德;在现代社会,它只能是子德,是基础道德。传统孝道既有亲情的民主性的合理内涵,也有封建性糟粕,新孝道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亲子平等。掌握孝道的“爱敬忠礼”的伦理精神本质,有助于提高现代孝道和全部伦理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撒梅人的西波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滇、黔、桂,川广袤地区的彝族,其宗教信仰多为原始宗教,这在我国民族学界早已有许多学者论述过。但由于彝族社会内部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深受汉文化影响、经济较发达的部份彝族地区,其宗教信仰已发生了变化。如生活在昆明地区的撒梅人(彝族撒尼支)的宗教信仰,已在汉文化影响下吸收了人为宗教的成份,出现了向人为宗教过渡的西波教。本文试图对西波教作一粗浅的探讨,以窥测彝族原始宗教的发展变化并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千百年来孝文化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古代孝道不仅是修身治家之本,更是治国兴邦之道。孝文化得以发扬传播,与统治者以孝治国分不开。政府将孝文化与国家制度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教育相结合,家国一体推行孝道。  相似文献   

16.
宋代孝文化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孝文化作为儒家政治文化的伦理根基 ,其本质核心是“孝治” ,即以孝治国安民。宋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 ,奉行尊老国策 ,旌表孝德孝行 ,并通过制订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遏制、打击各种不孝犯罪以及在官场人事制度中以孝悌品行举人选官、黜陟迁转官吏等等 ,都是“孝治”施政的具体实践内容。宋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治”的结果 ,不仅形成了宋代民间社会讲孝行孝的浓厚气氛 ,而且把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发展 ,推向了明清时代的鼎盛高峰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资源值得开掘,古为今用。在我国古代民间,关于孝道与崇老的文化和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字记载,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完全纳入了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深入人心,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投射出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传统孝道的变异与封建政治的强殖入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深刻变化、社会文化视角从社会到个人的转变促使传统孝道不断整合,在“以人为本”思想的解构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代孝道重构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成和谐、公正的新孝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以“孝”的历史变迁为纵轴,以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为横轴,全面分析了“孝”的起源、演变及其当代转化。自殷商的祖宗崇拜产生“孝”为始,经周代为利于宗法统治而将祖先崇拜向人伦秩序转化,到孔子把“孝”与“敬”、“养”、“礼”结合起来,才完成孝道的伦理构建。后经汉代“移孝作忠”的发展,“孝”的含义不断得到扩展,由调整自然亲情的伦理秩序转变为具有政治教化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功能的普遍道德。此后一直到清末民初皆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民间所认同。历史上发挥巨大作用的“孝”,在面对现代社会变迁的冲击之时,也不得不顺应时代变化而发生转化。提出孝道伦理应顺应时代变迁的要求,由原来适应家族主义的传统孝道转变为适应个人主义社会的现代孝道。  相似文献   

20.
当今之乱象,社会已形成共识,其主要原因在于近200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疏忽和破坏。都大声疾呼要恢复传统教育和圣贤教育,能有这样的共识是中国乏幸、民族之幸,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当前最紧迫的应从何处入手?应从中国文化的根入手,但是根又是什么呢?古大德早就告诉我们了,中国文化的根是孝。《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①当前,学习和落实中国的传统孝道思想对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