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死亡与救赎是日本当代作家吉本芭娜娜和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们的代表作《厨房》与《挪威的森林》成功地塑造了经历了失落、失去,并最终成熟、坚强起来的人物形象。这两篇看似"恋爱小说",但其实均讲述了成长的故事,可以看作"成长小说"。本文在论证了两篇小说之所以可以称作"成长小说"的基础上,得出两篇小说在体现"成长"上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在小说中把大自然当作潜在的说话对象,赋予大自然以生命的血肉,将自然人格化,还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自然之子形象。对劳伦斯在其短篇小说《肉中刺》中植物形象含义的揭示与分析,使我们能突破象征意义的限制.充分挖掘植物形象在这篇小说中的多重作用与深层意蕴,领会劳伦斯对现代工业社会孤独而痛苦的沉思。  相似文献   

3.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与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是两部现代派成长小说,作品均围绕作家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保罗?莫瑞尔和尤金?甘特这两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描绘主人公心理、家庭、社会背景、成长轨迹等方面,劳伦斯和沃尔夫采用了极其相似的手法。主人公保罗和尤金的成长历程似乎正是劳伦斯和沃尔夫艺术而独特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在其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运用了大量意象,来揭示文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的主题。为了理解这部小说的精髓,领略劳伦斯运用意象表达思想的风采,本文对小说中以"鲜花为中心"、"夕阳为中心"以及"黑暗为中心"的三组整体意象进行了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劳伦斯试图借保罗这一人物形象来探索和谐的两性关系,但最终以失望和迷惘告终。  相似文献   

6.
《恋爱中的女人》是现代英国文坛巨匠劳伦斯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它标志着劳伦斯的最高文学成就,而这部小说也充分体现了劳伦斯的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笔者从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两方面入手探讨了《恋爱中的女人》的现代主义特征,认为小说在题材方面的现代主义特征表现为对"自我"的着意刻画,对性的描写和对工业文明的否定态度,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现代主义特征则表现为表层结构的松散无序及独特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侦探小说经历两个世纪的发展,从未停止过小说内部与外部的各种探索与创新。美国冷硬派代表人物劳伦斯。布洛克和日本新本格派中坚力量东野圭吾的作品呈现出一个共同点,在其前期个人化风格浓重的作品分别奠定了他们冷硬派与本格派大师地位后,后期的作品又呈现出作者新的文学尝试,其中《图书馆里的贼》和《超杀人事件》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这两部小说皆在侦探小说内部探讨侦探小说,因此有了"侦探元小说"性。  相似文献   

8.
F.R.利维斯在其论著《小说家D.H.Lawrence》中竭力为劳伦斯创作中强烈的阶级倾向辩解。但是,在劳伦斯的某些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却烙有深深的阶级印迹。在小说《死去的人》中,复活后耶稣的肉体生活走向和结局中的"劳伦斯式的贵族观",鲜明地体现了劳伦斯的阶级意识;在诉诸于神话和将基督教文化同古埃及希腊异教文化的结合上,劳伦斯的贵族观和理想主义在同社会现实碰撞时产生了极度失望。  相似文献   

9.
《白孔雀》与《恰特莱夫人的情人》分别是D.H.劳伦斯长篇小说创作的起点和终点。《白孔雀》中的乔治和洛茨理以及《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恰特莱和梅勒斯分别映射出劳伦斯小说极具特色的主人翁;洛茨理和恰特莱表征了物欲横流的恶果以及人性与和谐性爱的失落;乔治最终的颓废是作者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而梅勒斯映射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性复苏与和谐理想的渴望;女主角莱蒂的屈从和康妮最终的救赎映射出作者的女性观,其生活的树林成为劳伦斯希望的表征……这两部作品映射出劳伦斯人生探索的圆周式轨迹。  相似文献   

10.
戴·赫·劳伦斯作为20世纪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他诸多的作品中,被称为劳伦斯的天鹅绝唱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出版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就是这部毁誉参半的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令今人瞩目的生态问题。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来分析这部小说中体现的劳伦斯的生态观,对劳伦斯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1]的基础上讨论了幂p.n.p.矩阵的谱性质。  相似文献   

12.
实验与颠覆:传记中的现代派与后现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派和后现代对传记的真实性原则发起冲击。伍尔芙的《奥兰多传》对传主生平进行变形处理。马尔罗的《反回忆录》打破了叙述的顺序并加上虚构的内容,反映了现代派传记的实验性质。后现代对传记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并颠覆传记的传统标准,奈依关于爱迪生的“反传记”、汤婷婷的《女勇士》、莫里斯的《里根回忆录》和格林布拉特的《尘世威尔》等作品出于不同的价值目标,在传记的外形中加入了更多的虚构和想象。传记要回应这一挑战就应当坚守真实性的原则并承认真实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3.
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流学学科发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实践的发展 ,都需要明确的物流学学科体系作为指导。物流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也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物流学学科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 ,每个子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学区体育”概念,并分析了构建学区体育的可行性,最后对学区体育的构建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美国经济领导权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些指标来看,美国经济运行良好,目前年均创造实际GDP超过11.5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但是,从其他一些指标来看,美国经济的表现并不如意,它对美国的很多中产阶级产生了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却存在一个悖论,即美国依然有能力掌控着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权势并具有威望。造成这一“悖论”的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一整套保护美国经济运行的制度,甚至在结构不平衡的时候,它们也能够起到保护作用。这些制度有些是经济的,也有一些是法律的和政治的;有些是国际制度;有些是国内制度;加在一起,它们似乎解释了为什么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的信心经常能够持续,甚至在似乎没有理由这样做的时候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量子运动规律的建立,牛顿时空观受到更猛烈的冲击,对此人们提出了量子化时空的假说,本文对此说提出的根据和实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问题经常吸引苏、美、英三大国的注意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英国曾要求苏联立即参加远东战争 ,美国政府则希望 ,依靠苏联的帮助大大减轻自身在对日战争中的负担和损失。经过德黑兰、雅尔塔会议上的长期讨论 ,三大国首脑最终就苏联参加对日战争问题达成了协议。苏联于 1 945年 8月对日宣战 ,并在战后扩大了它在远东的影响。二战结束至今已 55年 ,然而苏日两国有关千岛群岛的领土争论却遗留至今 ,并成为俄日两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针对美国白银收购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国要求美国改变这项政策,由此,在美国政府内部引发争论。美国国务院为避免触怒日本,主张美国自行修改白银政策或联合其他国家共同解决;而财政部从反对绥靖日本的角度出发,主张给中国以经济援助,并将其作为政治支持中国的有力工具,最终财政部的意见占了上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罗斯福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考虑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改进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陷入规定的、教条的教学模式之中,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现代体育教学需要引进激励机制,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向着多元化的趋势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潘蓉  肖河 《国际论坛》2020,(2):93-109,158,159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颇具改进潜力的理论机制,简单地批判和拒斥这一概念既无助于拓展对大国竞争的理论研究,也不符合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现实的直观感受。如果用军备、冷战竞赛或者破坏性政策来代替战争作为因变量,"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更是能够具备相当程度的解释力。不过即使如此,利用该机制来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时,仍然要仔细审视这对关系是否适用于该理论的关键逻辑--美国对中国的实力增长真正地感到恐惧。从政治心理学中恐惧的概念出发,结合美国国内的相关讨论、政策表述和对华行为,可以看出美国目前并未恐惧中国,其行为更多是为了追逐利益和声誉,其整体对华外交政策以"碎片化"和"追逐风险收益"为主要特征。这意味着"修昔底德陷阱"可能尚未在双边关系中触发。美国的对华政策的主要变化是将"规范"中国的重点从政治和安全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更多是其对冲战略的重心调整而非"质变"。"修昔底德陷阱"尚未触发的结论有其双重意义:积极而言,不必夸大美国的制华政策,激烈的经贸摩擦并不必然滑向"新冷战";消极而言,中美关系仍然有很大的恶化空间,如果持续互动不当,还会招致更具破坏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