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通过长篇小说<觉醒>中女钢琴家赖斯这一新女性形象展现了作者先于时代的女性主义思想,表达出关于女性独立、同性爱和婚姻的超前思考.  相似文献   

2.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在1977年出版的一篇有关家世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男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在此拟从克利里家三代女性中的四位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入手,探究女性意识对三代女主人公的婚姻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家张抗抗在长篇小说《情爱画廊》中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情爱的"理想国",其中出现了四位可爱的女性:高雅矜持的秦水虹,为了爱毅然走出了无爱的婚姻;青春活泼的吴云霓,坚定寻找着自己的爱情;都市现代女性舒丽,爱的同时又不失自我;小家碧玉李家阿秀,为了爱不畏世俗的眼光,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作者将着对这四位女性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简&#183;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她一生完成了六部长篇小说,均以女主人公的婚恋为主题,以她们进入婚姻殿堂为结局。文章认为看似浪漫的故事却掩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女性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人口问题等。而中产阶级女性在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进而反映了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河北省x县两个农村社区中智障女性的婚姻生活案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农村智障女性婚姻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男性挤压的农村婚姻市场在为智障女性的婚姻获得创造条件的同时使女性面临着更多性侵害的风险;在家庭主导的婚姻建立中,智障女性失去了婚姻自主权,与配偶难以建立亲密的夫妻关系,情感需求被严重忽视。农村智障女性的婚姻获得并不意味着残疾人婚姻权益的实现和保障,相反,她们的婚姻受到了社会人口结构的深层影响和家庭的强力干预,婚姻获得的背后暗含着女性权益缺失的巨大隐患。  相似文献   

6.
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发生了嬗变.女性婚姻价值观的变化促使了女性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与此同时,女性在婚姻价值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现实,当代女性应当努力树立健康科学的婚姻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性别排挤源于女性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利地位,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是构成性别排挤的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婚姻中也存在着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婚姻当事人以婚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性别排挤减少了女性的婚姻收益,降低了女性对婚姻投入的意愿,使得女性婚姻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向经济人立场转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全国912位已婚者的问卷调查,探讨婚姻资源在婚姻幸福和婚姻稳定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持有不同婚姻资源整体评价的男性和女性在婚姻满意度上都呈现出显著差异;年龄在男性和女性的婚姻整体资源评价和婚姻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男性和女性各种婚姻资源与双方平均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男性对自己社会资源维度多少的评价、女性对自己心理资源维度多少的评价与男女双方对自己整体婚姻资源的评价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婚姻到底给女性带来了什么?女性解放的出路在哪里?凌叔华的作品通过塑造一系列女性形象,展现了五四时期女性的生存现状。不论是传统豪门巨族中的女性婚姻,还是为寻求个性解放,努力实现婚姻自主的现代女性婚姻,都呈现出悲剧状态。在凌叔华看来,在社会的整体解放没有实现的大环境下,单纯的女性解放,只能是空想。只有摧毁腐朽的婚姻制度,提升女性主体意识,才能冲破限制女性发展的婚姻枷锁。  相似文献   

10.
城市大龄未婚女性的婚姻问题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问题,对经济、社会、人口和家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城市大龄未婚女性面临的婚姻问题,研究婚姻制度和传统婚姻性别模式的特征,运用家庭经济学婚姻市场选择理论探讨城市大龄未婚女性婚姻选择行为,同时将社会性别文化嵌入婚姻选择模型,对基于传统性别文化的女性婚姻选择过程与困境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解释力的结论,并提出缓解女性婚姻压力和提高婚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自行编制“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社会融合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1011名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进行测量,运用聚类统计方法对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社会融合的经济融合、社区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共四个维度的不同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社会融合的经济融合、社区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的不同因子呈现差异显著的五种类别,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社会融合呈现多样性,因此提出从多方面提升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的社区融合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婚姻移民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女性婚姻移民研究的背景与特点;然后对中国女性婚姻移民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女性婚姻移民迁移的态势、原因、婚姻迁移女性的特征以及婚姻迁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就女性婚姻移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应加强研究的领域进行了讨论,提出应从社会融合的视角和社会网络的层面对迁入地是大城市的女性婚姻移民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她一生完成了六部长篇小说,均以女主人公的婚恋为主题,以她们进入婚姻殿堂为结局.文章认为看似浪漫的故事却掩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女性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人口问题等.而中产阶级女性在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进而反映了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上海市"外来媳妇"为样本,对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支持进行了研究.在社会支持网的特点方面,女性婚姻移民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较小、网络关系的构成主要以强关系为主;在社会支持的来源和内容方面,家人、朋友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为女性婚姻移民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社会交往的支持相对缺乏,来自政府和社区的正式社会支持明显不足,影响女性婚姻移民获得社会支持的因素主要有女性婚姻移民自身的社会地位、婚姻以及迁移等.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通过描写旧中国社会里悲剧的婚姻和美国当代社会中失败的婚姻以及女性对压迫和奴役妇女的婚姻的抗争,批判了男权统治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及其思想的无处不在和根深蒂固,颂扬了女性的斗争精神,从而提出了如何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婚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以歌定情"的土家族传统社会,女性掌握着婚姻自主权。改土归流后,朝廷流官强行在土家族地区推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土家族女性一方面竭力与封建婚姻制度抗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从封建婚姻制度。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以接受部分汉族封建婚姻制度为妥协,坚守了土家族女性的部分婚姻自主权。土家族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意识对当今中国的女权运动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国女作家奥斯丁一生短暂,只完成了六部小说,这六部小说都以女性婚姻为主题,题材虽然狭小,却反映出奥斯丁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释了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婚姻:以结婚为目标的婚姻,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虚伪的金钱婚姻,理想中的婚姻等。奥斯丁的伟大正在于她用小小的婚姻反映了宏大的世界,因为她描写的婚姻不仅折射了当时社会的金钱本质,还寄托着她对女性不平等地位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婚姻体制与习俗是衡量女性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传统的畸形婚姻以男性利益为中心,将女性商品化、工具化。笔者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童养媳为例,探讨女性在畸形婚姻束缚、压抑下,奴性意识的形成与深化、灵魂的混沌与麻木以及情感的分裂与挣扎,从婚姻体制与习俗的角度,对女性研究做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通过对华裔女儿这一代的失败婚姻的描写,展现了男权文化对女性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压迫以及女性对此的反抗和斗争的精神。也表明了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幸福婚姻的追求一直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本文以丽娜和许露丝的婚姻为切点,试探讨第二代华裔女性如何在婚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