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诗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学术内部还是学术外部普遍存在着对这一学科概念的误读。目前,对比较诗学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读:首先是文类学或文体学层面的误读,其次是诗学的比较,及中外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这种误读产生的关键点在于对"诗学"、"比较"这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定位不准确,尤其是对"诗学"概念的误读。在后现代和全球化语境之下,为了比较诗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比较诗学的误读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2.
异质文化间的文学翻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误读”。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对“文化误读”进行研究,对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在跨文化、文学对话中,外国文学是怎样通过本土文化的“过滤”而传播和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借助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并从认知语境、作者意图及读者期待等方面对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类型进行探讨,以期寻找避免出现文化误读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语言学上文化和语境内涵的论述,进一步对作为文化的语境和语境中的文化进行了深。的探讨。认为,语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语境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人们的语言活动或语言行为有着文化的制约功能,并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同时语境中的文化又有其特定的“知识”内容,它是语境的构成基础,受集团或语用主体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制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相对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5.
译者阅读汉语典籍时采取的是基于语境的理解方式,而译语读者习惯的是基于言语的理解方式。理解方式之不同决定了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境重构至关重要,如语境重构不当,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误读的发生。成功重构语境,须先厘清语境重构内容、方式与标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典籍英译而言,语境重构实质上是以典籍英译交际各方认知为基础,内容乃语境假设与语境效果之同一,方式乃忠实于原作者信息意图之语境顺应,标准乃忠实伦理与交往伦理之统一。结合对《孙子兵法·九地篇》Mair英译本语境重构方式的比较分析,基于认知的语境重构标准可以对译者是否成功地重构语境做出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6.
文化意象传译中的误读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它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转换的过程。人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异域形象塑造中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拉美作家群表现美洲独有的现实与历史的广度、深度及其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具有世界性意义.他们善于把民族传统同西方现代派手法结合起来,使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相融合,通过神奇的幻景、混合的体裁、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赋予了文学以无限的生命力.魔幻现实主义这朵文学奇葩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历史与现实置于神话史诗般的氛围之中,运用奇妙的构思,打破主客观世界的界限,创造一种迷离惝恍的魔幻境界,映现严酷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略论文化误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作为有意义的符号系统和符号的有意义系统 ,它必须能够被人们互译 ,并通过解释而达到理解、学习和接受。但由于文化解读中的对应性框架的缺失而误读或误解文化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这种结果在两个相反的向度上展示着文化本质的功能———或有利或有害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正确分析和评价文化误读或误解的性质、机制和品格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培育文化的包容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常出现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主要从文化空缺和文化内涵差异角度分析文化误读的成因和表现,并提出了文内补偿、文外补偿,归化、增益、省略等应对文化误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魔幻现实主义是于乡土社会基质上,通联传统印第安文化所生发的一种创作实绩斐然的文学流派。中国的寻根文学虽然在本土文学史上成就卓越,但并没有完成对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间的张力所糅合成的传统文化、文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比较中拉社会经济等文学生发的外部土壤和条件,尤其是可从内部直接作用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文化之自然观等哲学、宗教内容,有助于发现在学术研究上据此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在莫言之后文学创作上深入借鉴的余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由于文化传播者和文化受体各自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传播障碍和接受障碍,从而导致中国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产生文化误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价值观不同,中西伦理道德观不同等四个方面。清除文化误读现象则宜从选择合适的文化文本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简言之就是语言赖以存在、被人们实际所使用的环境。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把语境分为高语境与低语境,并用高语境和低语境的不同来分析文化的多样性。在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语境和语言(编码信息)在意义传递上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误读作为一种文学接受现象对文化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误读可能促进文本阅读的创新、文本创作的丰富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可能破坏对原文本的审美内涵和价值的理解,阻滞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误读观,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交流中常常存在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误读现象,并构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交往中实际还存在一种有意识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恰恰是新文化产生和创造的前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典型者如汉唐间佛教和明清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可消除,其影响也是得失兼备,因此要在平衡不同文化现象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有利于文化成长与文化交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外传播中,由于文化传播者和文化受体各自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传播障碍和接受障碍,从而导致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本文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阐释文化误读现象的定义与分类,分析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及理解与解决文化误读现象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现象有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差异必然导致中西方民族的文化语义不尽相同。翻译既是跨越语言、文字,更是跨越两种文化的信息交流。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相同的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所形成的主观意象是大不相同的。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可能弄清与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等相关的语言现象,审慎处理特定民族的文化意象,否则,极有可能导致文化语义的翻译失误。  相似文献   

17.
“误读”实际上指的是那种带入性理解文化交流中 ,当然谴责民族中心主义的异文化阅读 ,尤其是那种以自己文化为衡量异文化尺度的做法。在历史的过程中 ,相互分离的历史世界 ,虽然彼此不同 ,然而流传物中所表现出来的却总是人类的世界 ,亦即是一种用语言表述的世界。由于作为语言表述的世界 ,每一个这样的世界就从自身出发对自己世界观的扩展保持开放 ,也就是向其他世界开放 ,这是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基本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目的语中缺少源语的文化现象,目的语与源语在词汇内涵中的差异都会导致文化误读。在大多数情况下,误读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增加目标语文化的艺术表现力。要想尽可能避免文化误读,译者需要精通本国文化和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背后折射的文化因素是导致误读的主要原因。在后现代语境下,异质文化之间的张力愈加凸显出来,误读成为沟通不同国别、民族之间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20.
文化误读,从文化交流伊始,便无可规避地存在其历史进程中。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对他者文化真实而全面的认识,长期被传统观念斥责为错误的、负面的。文章试从文化相对主义,解构主义,哲学阐释学这三种不同理论纬度重新认识文化误读,并借此希望探索一条研究文化误读现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