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文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45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展示了特定历史语境下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和互动,伴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英美文化的冲突明显地体现出来,小说中英国达利顿勋爵和美国大使刘易斯先生的冲突以及英式管家史蒂文斯和美国雇主法拉戴先生的冲突反映了英国价值观逐渐被美国规则所代替、英国的全球权势最终让给美国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创伤理论是弗洛伊德早期理论研究的核心,创伤指某些人对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该理论在20世纪末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长日留痕》是石黑一雄的代表作,描述了战后英国管家史蒂文森对于自己往日创伤经历的回忆与反思。该文学文本描述了创伤经历的产生、延续和修复的三个阶段,以及史蒂文森对过去经历的梳理和逐步建立的与外界的联系使其成功实现创伤修复的心路历程,而该经历对于创伤修复来说富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3.
4.
苗萌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1-103
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在他的第三部小说《长日留痕》中塑造了一位典型的传统英国文化熏陶下成长并老去的英国管家,这个角色的成功为他赢得了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本文将从小说主人公史蒂文斯的情感世界入手,探讨在刻板的职业操守和尊严的束缚下,他如何一步步丢失作为人基本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度过了看似丰富实则被浪费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6.
郑亚捷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35-140
《远山淡影》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处女作,故事以经历了丧女之痛的寡居英籍日裔女性悦子的回忆为主要内容,叙述在英国现实生活和日本战后回忆间交织穿插推进,将长崎的战争记忆假托在佐知子身上,通过大量散落在对话中的信息逐渐剥离出故事的“真相”,集中展示了战后日本民众的心理创伤和疗愈困境。石黑一雄以独特的双重身份和残缺记忆叙述为写作策略,从三代人代际差异的角度探寻不同创伤类型及受创原因,分析文化创伤、家庭创伤及心理创伤的内涵与症结,再现主流战争历史记叙和个体创伤记忆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受创者内心深处的恐惧、痛苦和震动情绪对被创者余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该作品以跨文化视角对日本的文化与战争责任进行了反思,并以微观视角下的个人心理反思世界视野内“战争与和平”的宏大话题。 相似文献
7.
倪菲菲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153-156
小说《长日留痕》的主人公史蒂文斯毕生追求成为一个杰出的男管家。他不苟言笑,对父亲的死无动于衷,对肯顿小姐的爱慕视若无睹,对前主人达林顿勋爵却是笃信无疑,克制、尊严、敬业是他所崇尚的职业精神。小说对史蒂文斯内心世界的精彩刻画极好地例证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理论,史蒂文斯的本我和超我始终处于对峙的状态,以至于他... 相似文献
8.
李春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98-103
《长日将尽》以管家史蒂文斯的“不可靠”叙述视角,通过空间上的移步换景,把空间和史蒂文斯身份定位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展示出来。史蒂文斯在达林顿府、旅途乡野、小镇码头三地的空间转换向读者展示空间与身份、权力、阶级等因素的交互,反映他个人身份的错位、困惑与反思以及自我意识的苏醒,也揭示帝国雄鹰折翼后那种怀旧情结和帝国身份的虚幻性。 相似文献
9.
10.
汪顺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4-101
当代著名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非常关注人类的创伤体验和悲剧性命运。《别让我走》是他创作的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作者凭超凡的想象描绘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克隆人群体,面对生命和责任时表现出的复杂情感。克隆人的生活经历映照着当今人类的生存境况,揭示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危机感和焦虑感。石黑一雄借助于新奴隶叙事、空白叙事以及“旁观者效应”,细致地剖析克隆人遭受的无形的、无言的和无助的精神创伤,充分展示了一种融创伤、悲壮和审美为一体的创伤美学。 相似文献
11.
李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6-121
四保话是一种较特殊的客家话。四保客家话不同于典型的客家话。四保话的音韵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一、中古“知”、“章”两组有些字声母读“牙音”(k-或kh-)。二、有卷舌辅音氓tζh-、ζ-。三、有鼻化韵。四、入声韵只有一个喉音韵尾:-?。五、有七个声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全国人大常委会采取国家立法形式分别确立三个国家纪念日的简要论述,着重指出设立国家纪念日的原因是完善纪念活动、提高公民历史价值观、维护国际正义、遵循国际惯例。其具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维护和平、开创未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亚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2):90-93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从人类学的角度描述哈萨克族幼子继承制的遗存及其变迁。生产生活方式,养儿防老的观念,遵循先民习俗是幼子继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哈萨克族家庭成员很少为分配财产发生矛盾,这其中幼子继承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还起到了平衡利益和老有所养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马惠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2)
中国的立春和日本的撒豆节差不多同在春初,不仅时间接近,而且节俗内容、文化内涵颇多相关联之处,对两国这一相关节俗作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日本撒豆节中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在仪式上还是象征意义上都能在中国找到渊源.同时, 对日本撒豆节的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丁金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73-76
第二国际先后通过了五个关于"五一"节的决议.这些决议体现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精神,反映了第二国际策略的灵活性.在决议贯彻过程中,也显示了恩格斯那种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革命风格. 相似文献
16.
唐小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84-88
自从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把魏晋文章与魏晋风度概括为“清峻”、“通脱”之后,长期以来,人们多从正面肯定魏晋时代独立的人格追求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审美理想;然而就魏晋士风、世风来说,并不完全值得嘉许。从刘义庆(403-444)编撰的记录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人物的轶闻趣事的笔记《世说新语》中,不仅可以看到魏晋风度的积极一面,更可以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看到其所谓“清峻”、“通脱”后面的虚伪、颓废、病态与无奈。 相似文献
17.
在务实创新中增强学生党日活动教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辉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2):9-10
学生党组织的党日活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增强学生党日活动的效果,就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补充。 相似文献
18.
王善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3):20-22
从古今《千家诗》选本对南宋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一诗的不同态度出发 ,重新诠释了该诗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结合宋代的社会实际状况 ,将诗人描绘的社会现象放到历史的具体环境中加以考察。同时也抉发了蕴藏在诗句中的诗人对社会现实尤其是理学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并对该诗的思想价值做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