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传统训诂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又开启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成为训诂学上的模范名著。但不可否认,《古书疑义举例》也存在诸多不足和失误之处,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语法、校勘、词汇训诂、编排体例等方面的失误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2.
《论语》结集和传授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今天我们见到的通行本《论语》仍然存在诸如逻辑不通、多字少字、断句歧异、文字重出以及语意接近等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从文本出发,重新发现和梳理这些问题,不仅是解读和阐释《论语》的前提,而且在《论语》学研究中具有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语》的一些句子,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从《论语》的语言材料出发,结合孔子的思想实际,借鉴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对其中四个句子作出训释。  相似文献   

4.
俞樾是晚清著名学者,他宗段王之学,精于训诂校勘,一生著述颇丰。然而前修时贤对清代训诂学的研究多集中在乾嘉时期的高邮王氏及段玉裁等人身上,而对俞樾却没有系统性地研究。今喜得山东师范大学王其和副教授的《俞樾训诂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一书,正好可以弥补学术界的不足。全书采用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理论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对俞氏在校勘、训诂、雅学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本书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俞樾的训诂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训诂学家。他充分继承和发扬了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治学方法,在其代表作《群经平议》和《诸子平议》中提出了许多训诂思想和原则,并在训诂实践中运用多种训诂方法解决群经、诸子中的疑难问题。这些思想和方法对晚清训诂学以及后代训诂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残丛小语”的小说,长期以来备受正统文人的轻视.俞樾身为名满天下的经学大师,却热衷于小说的阅读与研究,更是以“销暇日”之名编著了《耳邮》等大批文言小说集,既靠拢通俗,又充斥着浓都的学究味.这一“雅”与“俗”交融的文化现象反映出俞樾晚年时的矛盾心态,亦能从中窥出清末文坛新变的苗头.  相似文献   

7.
吴国珍的译著《〈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别具一格、特色突出,是近几年出版的《论语》译本中比较优秀的译本之一.文章拟从内容特色、要点评述、商榷之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介,以供学界及广大读者参考、评鉴.  相似文献   

8.
论宋翔凤以《公羊》解《论语》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翔凤是清代常州学派的中坚人物,以庄氏真传说<论语>,著<论语说义>.宋氏认为<春秋>微言莫备于<论语>,故<论语>中的"大义"也须从<春秋公羊>中求之.这不但为常州庄氏的<春秋公羊>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也是古往今来众多<论语>著述中最别开生面的著作.本文从著作缘起、研究方法、学术特色等方面作了得失评说,阐述了其人其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以下简称《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总结了传统的汉语训诂学,又开了近、现代汉语训诂学的先声。一些鸿儒硕学给予该书极高的评价,称赞该书是“发蒙百代,梯梁来学”,“悬之日月而不刊者也”的历史性学术名著。①《举例》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固然与俞氏深厚的学术修养有关,同时也是和俞氏采用了较为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治学原则分不开的。本文拟就《举例》一书,谈谈俞樾的治学方法和治学原则。  相似文献   

11.
学界一般认为《论语》没有结构性,是随意编排而成的。如果抱着《论语》有结构性的心理去读《论语》,可以层层推导出其中的义理以及蕴含的孔子精神。通过分析《论语·微子》篇的结构,可以看出此篇是孔子一生的一个隐喻式缩影,体现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一部清朝著名经学大师俞樾以朱、黄、墨三色批校的《水经注释》,向不为学界所知。文章对这部书的来历与收藏、俞樾批校的内容和学术价值 ,以及在郦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孔子《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但"身"也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孔子的身体观包括在三个方面:以血亲为基础的家庭村社文化,以仁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以修身为基础的家国天下思想。孔子的身体观强调的是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对当代物欲横飞的消费时代起着警醒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杨简解释《论语》中的部分文本为案例,对杨简解释《论语》的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杨简解释的生命基础是“道心的滋润”,解释的精神方向是“德性的伸扬”,解释的方法技巧是“以行明义”,解释的成果面相是“知识的驱逐”。就是说,在杨简解释实践中,至善圆融、无体无形、生机活泼的“道心”是贯注其解释实践的生命,由于“道心”本是万德之源,因而按照“道心”展开的杨简解释方向自然是德性的伸扬,而儒家语境中的道德从来就是以“实行”为特质,因而杨简解释道德范畴或命题时便习惯性地用实际的行为展示其意义,不过,由于杨简的整个解释实践为德性所占据,科学知识自然没有任何伸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翻译规范理论肇始于利维和霍姆斯,发展于图里,集大成于切斯特曼。该理论以文化模因为切入点,涉及哲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覆盖翻译过程的所有阶段,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职业道德紧密联系,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借助翻译规范,可以窥探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背后的文化因素。该译本承载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规范因子,使得本身加载的时代文化模因更加深刻。译本语言文字的整体感和细节处都是以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但传递的信息却是中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刘殿爵的翻译给人们的启示是,翻译要满足目的语读者的种种期待,文化内容的移植需要引发目的语读者的心灵共鸣。  相似文献   

16.
《右台仙馆笔记》在晚清文言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身处新旧交替时代,家乡浙江又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之一,该书作者俞樾深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近代思想在《右台仙馆笔记》中有着充分的反映。文章从危机意识、重视小说实用功能和较为进步的妇女价值观等方面,阐释了《右台仙馆笔记》所体现出来的近代意识。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也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而儒家文化奠基之作《论语》更是通篇闪烁着德治思想的光芒。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应该说是在政治文化方面复兴和弘扬民族文化。《论语》中有关德治思想内容丰富,其理论假定是人性本善论,对德治思想应予以辩证评价。  相似文献   

18.
《论语》成语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语》一书共留给今天384条成语,对后代汉语语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特点为数量大,结构形式全,语法功能多,含义稳定。在先秦古籍中颇为少见。本文对《论语》成语的源流、结构、语法功能、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刘宗周《论语学案》与黄式三《论语后案》同为浙东学派研究《论语》之经典。在注解原则上,《论语学案》志在教化,《论语后案》还原经典。在义理阐释上,《论语学案》求心之要;《论语后案》则对心颇为警惕,并将求心之要转化为寻礼之本。在解经方法上,《论语学案》直抒己见,《论语后案》重视考据。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的“知”是一种知识、才智、智慧,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内容广泛,可粗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知”来源于“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主张通过“多见”、“多闻”、“多习”、“多行”等方式“学而知之”。“知”是为了获取一种“智”的生命智慧,为了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