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六朝三大画家之一的顾恺之在绘画领域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以形写神”论的实质内容及其形成的深厚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有“以形写神”的传统,儒释道心性论、形神观和言意观为此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形写神具有五层美学蕴涵:穷形尽相与艺术家的体物工夫有关,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物象的观照;传神写照是艺术创造的审美理想,有赖于审美情感的介入,需要创造意识发挥作用;随物赋形是对艺术形式法则的概括,落实在艺术家展现创造力的“写”的过程中;形神两忘指向心物交融、物我不二的审美境界,有意无意之间方为传神之妙;游戏笔墨是活泼自在、任运自然的审美情趣,在禅宗思想滋养下,艺术创造成为彰显自性的方式。以形写神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蕴涵和人文价值亟待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以“本末有无之辩”为哲学主题,以“得意忘言”为哲学方法,塑造了清峻通脱的魏晋风度。在这种玄风影响之下,形成了魏晋独特的绘画艺术理论,表现在艺术方法注重“得意忘言”,艺术创作强调“以形写神”,鉴赏批评崇尚“气韵生动”。  相似文献   

4.
写意人物画的以形传神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写意人物画以形传神的影响因素,采用丈献调查、定性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认为深入观察,追求神韵和笔墨情趣、营造意境,师造化重修养是影响以形传神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实现以形传神需要解决好多方面影响因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绘画传统.  相似文献   

5.
潘玉良是我国第一代赴西欧学习绘画的艺术家,她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中国传统美学"以形写神"的基本原则,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美学命题,不少学者认为这个命题是宗炳的方法论,从而得出宗炳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具有鲜明的写实倾向。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结合后人对宗炳创作的评价,认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这个命题属于认识论范畴,只是概括了宗炳对山水画创作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指导画家进行创作的方法论,更不能以此推断出宗炳的山水画创作具有明显的写实倾向,目前学界对这个命题的解读是一种误读,并不符合宗炳《画山水序》的原意。  相似文献   

7.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8.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9.
枣庄伏里土陶艺术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的精髓。本文从中国画的“形”、“神”、“意”的角度对伏里土陶创作影响及伏里土陶对艺术创新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更深入地研究伏里土陶这一地区文化艺术,使伏里土陶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武术实践还是从武术理论的角度看,“形神”在武术套路中所占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阐述了“以形写神”、“以形写形”、“写意传神”是武术套路“形神论”的三种美学特征和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1.
"形神"理论最早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哲学问题,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和随之而来的玄学思想深化了这一理论,并使之具有了美学意味,进而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观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形神"理论的这种演进并非一蹴而就,其间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转换过程,并且具有明显的逻辑痕迹,因此,对这一过程作细致的思考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特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艺术形神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形写神"是艺术形神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自荀子以下,桓谭、王充、范缜均持此观点,到顾恺之则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第一,以形写神是以形似为基础.形似是中国早期艺术的基本倾向,在绘画中要求审物切、描写细,追求艺术形象的逼真.第二,以形写神是以传神为目的.到南北朝时,形似的传统已经动摇而变为形神并重;到宋代以后,文人画兴起,神似成为主流,倡导点睛传神,重内在气韵.  相似文献   

13.
"写"作为对中国画作画状态的特殊表达形式,尤其是在中国画中"写意画"的广泛运用,使得它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自宋元以后由于这个直抒胸臆的"写"字使得画风大变,并且在之后的中国画发展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石涛所建立的"一画"系统也不例外,他把"写"作为支撑其画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所使用的"写"与古代画学中的描述与运用,虽然在大体上一致,但是进一步分析就能看出,他不仅继承了古代画学中对"写"的运用,并且把"写"作为对当下的一种"创造"精神体现,运用到他的画论、画跋和当下的作画状态中。所以,石涛的"写"不仅是中国写意精神的高度体现,也是他"创造"思想的集中表现,更是他人格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国画蕴涵着丰富的古典生态审美智慧,与西画有着不同的形态与美学原则.国画作为东方特有的"自然生态艺术",其所使用的"文房四宝"及其所遵循的"自然"、"散点透视"、"气韵生动"、"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意在笔先,寄兴于景"等等创作与美学原则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元代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之说并非放松对“形似”的追求,更非认为绘画表现事物可以任意勾画,而是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另一角度强调,是为了追求画中的形象和笔墨呈现更能写人之真心、传自然之真性的“绝似”.其探索与开拓,本质上依旧遵循着中国画的艺术发展规律.后人的片面理解,根源在于理解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庄子在《德充符》篇中以肢体残缺者作为主角,借寓言故事阐明这些人虽形体不全却受到众人的尊敬与钦佩的原因在于内在德全。作者通过对庄子笔下“形残神全”人物的分析,探讨庄子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原因,发现庄子认为形残神全的人内在德全的观点与他在《养生主》中“缘督为经”、《人间世》中“无用为用”和《大宗师》中“安时处顺”等哲学观有着紧密联系,并对后世的中国美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艺术语言“形”与“神”的相互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的"形",既包括视觉上的形体,也包括审美上的形象。本文从艺术语言的形的生成,形与神的相互制约,艺术语言的鉴赏三方面,对艺术语言的"形""神"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气韵生动”不是具体技法,怎么达到,因所长而异;“气韵生动”与其余五法不存在包容关系,但互有联系。  相似文献   

19.
宗炳《画山水序》的山水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寅 《南都学坛》2008,28(3):63-65
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从哲学和美学角度论析山水画的审美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学术论文。所论"山水以形媚道"、"以形写形"、"应目会心"、"理入影迹"、"畅神"等绘画美学命题,在我国山水画的发展中起到了奠基作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传统绘画透视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并就它的特点作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传统绘画透视法在观察方法、表现方法上既遵循科学透视的法则和规律,又不被一般的法则和规律所约束;以大观小的运动透视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上高度艺术性的风格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