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尔德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两次高潮。但在引起国人重视的第一次高潮期,受时代和“为人生而艺术”的主流文艺思潮等因素的钳制,王尔德在中国出现了译介为主、研究不足的现象。而新时期以降的中国王尔德研究第二次高潮,无论是翻译和评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宏观研究使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思想、文艺观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得到全面的、准确的把握;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学方法的运用又拉近了王尔德研究的中西差距并展现了当代研究的异彩。  相似文献   

2.
格林伯格和阿多诺都是推崇艺术自律观念的现代主义者。格林伯格从康德的认识论观念出发对艺术自律原则的坚持,尤其是对"形式正确性"原则的推崇,与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体系中对"审美形式整一性"的坚持异曲同工。启蒙理性是二者的精神底色。他们都强调艺术活动中以理性反思为基础的"建构",贬抑以自发情感为旨归的"表现";推崇现代主义自律艺术,批判以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前卫艺术;青睐诉诸理性反思的精英文化,否定依赖移情效果的媚俗艺术。虽然两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就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格林伯格趋近于"和解论",阿多诺则是坚定的批判者。二者在艺术观念上的差异,源于其哲学思想的不同:阿多诺是黑格尔主义者,格林伯格则是康德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艺术自律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本对其基本含义、存在的根源和构成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艺术自律就是艺术独立自主的性质,它植根于人类的主体性或人类自然本性之中,艺术自律的构成有赖于审美形式。本认为,马尔库塞强调艺术活动中人的本能因素和主体性,强调艺术的政治潜能寓于审美形式之中,这种观点对于以政治代替艺术,以内容即题材的质量贬斥形式的正统美学是一种有力的反拨。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认为,文艺应该是“浑然的人生的艺术”。这种文艺观,既反对“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点,也不赞成“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作改造生活的工具”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点,而主张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强调“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本是人生的”,“既不必使它脱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周作人解释他的上述文艺观点时说:文艺“本来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它怎能与人生分离?”所以文艺“当然是人生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艺既然称为文艺,自有其独自的特点,这就是其“独立的艺术美”,即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他说,“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固然“也是艺术本身的一种作用”,却“并非它唯一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在他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充分的体现,主要包括艺术与形式,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道德三个方面与其艺术观相对应的王尔德的人生观,在其入狱前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艺术与人生的冲突和融合也就是王尔德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唯美主义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虚浮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驳,它与哲学、美学上的艺术非功利、艺术自主论有着联系,但它对艺术的超现实性的强调无疑应该归功于王尔德.而在他的实践中,在对"美"的享乐中,王尔德的艺术理想却最终还是堕落于消费主义的滚滚红尘中.正如詹姆斯所说,唯美主义者表面上的艺术追求以及华丽的风格最终成为一种世俗和高度抽象的符号代表,是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或"语词的商品".在宣扬唯美中遭遇消费的艺术家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其尴尬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王朝闻美学研究60年是一个否定和重构的历程,他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着对主体和客体分裂的形而上思想的批判,这种批判表现在三个领域,即艺术创造、审美欣赏、理论研究,而他的美学思想就在批判中建构。总的说来他的美学思想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艺术的古今关系;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艺术雅俗的关系。而这四个方面的关系研究又主要以审美关系中的主客体的研究为中心展开,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艺术创造、艺术欣赏、审美关系、审美人生为研究的重心。而这四个时期始终以审美主体的存在为核心内容,分别探讨了典型与典型环境、欣赏者和艺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艺术和生活等内容,强调人和人、人和世界、人和艺术的差异中的和谐关系。王朝闻探讨的审美关系最终落脚在生活中,其美学思想贯穿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具有哲学的高度,与人生、时代、传统紧密联系,对当代美学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生艺术化”是中国现代人生论艺术美学思想的一种重要学说.它不以艺术论艺术,而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艺术精神与理想.这种理论取向主要体现在哲学、审美、艺术三个互为联系的维度:在哲学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审美生命建构及其诗意价值的追寻;在审美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真善美相贯通的美的本质、理想、价值的思考及其审美品鉴与人生品鉴之融通;在艺术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趣味(情趣)”与“意境(境界)”的标举.这种学说在其孕生的中国现代社会背景下,有着强调艺术(审美)救世、过于倚重精神作用的乌托邦色彩.但它所倡导的艺术与生活深度关联的立场,对于艺术研究视域的拓展、方法的变化、立场的多元等有其积极意义.特别是它对远功利而人世的中国式艺术超越精神的建构阐发,突出了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思.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一门能最大程度体现语言文字的审美特质的艺术,这是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的内在属性和合理依据,是文学自律的所在。所谓文学自律,简而言之就是决定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是文学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内在因素,具体表现为文学的审美性和诗意性。文学创作是美的创作,文学艺术对现实的反映不同于哲学层面上的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作品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又表达了主观情志。只有能够体现语言在其本真意义上的独创性的艺术创作才能称之为文学创作,这就强调文学创作者必须要用独特的艺术手段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客观地说,自律与他律的矛盾是文学固有的一对矛盾。文学的自律从来就不是纯粹独立意义上的自律,更不是抽象化、本质化意义上的自律。因此,在强调文学是自律的同时也要承认他律的存在及作用,不能忽视将文学置于历史语境之中,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和王尔德都曾强调艺术形式,追求愉悦作用,推崇艺术本身而反对表现道德。但他们对美的表现和本质认识不同。王尔德追求美而不真,属于美的偏执。闻一多则把真作为美的前提,崇奉美即是真和真即是美。王尔德颠倒艺术和生活的主从关系,闻一多却对其进行科学的辩证分析。王尔德的创作是唯美与颓废融合,闻一多却只唯美但不颓废。王尔德在个人表现方面极不严肃,闻一多却特别拘谨。我们将闻一多和王尔德进行比较,最重要者是要将辨别假丑恶和真善美作为评价坐标,以之增强我们核心价值观及其判断力乃至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相似文献   

12.
《中庸》以"诚"、"礼"、"中庸"三个范畴展现了独特的人生美学路径。"诚"体现为一种不断求索的生命精神,又是人生审美的最高理想与境界;"礼"以合理的生活事实及规范的持久性,使个体的审美心态趋于中正平和,是审美发生的理性基础与必要准备。"诚"与"礼"的融合,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亦是由审美自律走向审美超越的过程,体现了"中庸"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主义是以美为最高价值的思想倾向,不仅指对艺术的看法,也包括对人生的审美解释。尼采主张对人生的审美态度,提出了"强力意志"、"酒神精神"等命题,但是其审美主义致力于"审美形而上学"而忽略生活。福柯同样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提出了"生活是艺术品"和"自我构成为主体"等思想。福柯推进了尼采的审美生存主张,并力图将审美落实到日常生活。审美主义的意义和局限应当在个人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张力关系中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学界并未对审美生境一词做出详细界定。笔者试图将少数民族艺术的"审美生境"规定为三种概念:"自然生态""日常生活"和"审美意境"。这包含了自然生态存在论、世俗日常生活经验论和富于超越性和现实指引性的艺术人生境界。以生态解读文化,以"方言性"的艺术形态表达日常生活的图景,以"此在"的生命诠释艺术的张力,达到诗意的"人生之境"。从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与艺术"田野"两个层面,将审美生境建构为某种"语法范式",为民族艺术研究和艺术人类学的审美批评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文学是人学"命题广获接受,文学表现人性及其与现实社会、时代政治无关的纯艺术观点盛行。然而梳理相关理论概念的建构论争史,可知此类观点与长期形成的文坛基本共识——文学通过人生描写以表现人性——颇有距离。周作人基于人类进化观点建立了融合兽性和神性的人性观,以"人间本位主义"、记录研究"人生诸问题"等表述,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并将传统的"人生主义"视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木本水源"。夏济安、夏志清兄弟将周氏"人的文学"理念传衍到台湾,提倡从新旧过渡时期的道德演变中展现复杂人性,主张以捕捉描写"人间的冲突悲苦"作为衡文准则,明确反对以审美形式、艺术性等作为评价标准。梁实秋的人性论具有两个版本:在台湾影响正面的"人生三境界"说与周作人相似,将人性定位于兽性与神性之间;早年与左翼作家争论而抛出抽象人性论,则暴露了梁实秋畏惧工农运动的阶级立场和悖离时代语境的思想弱点。相似一幕也曾在台湾文坛重演。上述过程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宝库,其启示包括:"文学是人学"仅强调"人性"是不够的,须将"人生"描写作为其最主要的内涵和不可或缺的维度,如此才能趋近文学的本质规律,也切近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逍遥游"是乘物游心,天人合一,达到"物化"时获得的审美愉悦和自由享受的人生境界.萨特的自由是要使自己的生存从万物中分离出来的那股力量,是试图从固有的奴役中摆脱出来,为了自由而斗争的自由选择行动.两人自由观的内容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主张在摆脱欲望支配,超越世俗礼法的基础上,以艺术创造和欣赏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和独立自存.这就把美的活动由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与人生境界紧密结合,从而开拓了美学的新境界.此外,庄子的"逍遥游"强调回归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今天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浮躁凌厉的20世纪30年代,京派提出了"和谐"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他们独特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审美追求在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上达到"人生的艺术化"与"艺术化的人生"的辩证统一;艺术技巧的运用必须"恰当";情感的表达必须"节制".  相似文献   

18.
孔子整理《诗经》,提出"诗,可以兴",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开始渐渐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虽然孔子的思想折射着社会伦理政治的色彩,但他看到了文学在人生中对心灵的激发作用。孔子对文学的观点由"仁"展开,由人生展开,他将其人生哲学渗透进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中,在真诚的基础上,他将审美与政教一体化,使艺术与人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联结,其诗兴论体现了一种"仁"性内涵——"为人生而艺术"。  相似文献   

19.
王尔德的童话在意象的运用和喻体的选取上与众不同。以王尔德的九篇童话为案例,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分析王尔德童话中所使用的比喻修辞和喻体的选择,探讨王尔德童话中比喻修辞的作用和特点,最终发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其童话创作并未全然契合他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前现代,审美没有作为独立的价值领域而出现,艺术总是以服从于政治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在审美现代性的条件下,随着"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原则的兴起,审美政治的维度被隐藏得几乎不可见。事实上,在审美现代性的条件下,从康德、席勒到尼采,几乎所有倡导审美现代性的哲学家,都暗含了现实的政治观照。按照政治哲学的观点,审美必须还原至前审美的政治世界,才是真正的审美。因此,不论是在前现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审美一直难以摆脱政治的纠缠。在审美世界的背后,始终隐藏了一个政治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和盘托出才是真实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