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中,学术界或盛赞其自主的婚恋观念,或肯定其对女性才情的重视。但是,倘若用社会性别理论去解读这些小说,就会发现,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有关爱情婚姻的诸多观念,仍是出于“菲勒斯中心”的男性理念。于是,在男性话语统摄之下,女性成为一个没有主体的“他者”,一个“失语”的存在。小说作者们虽然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极力显扬、夸饰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其理想女性观仍然未能脱出男性中心的价值关怀,充其量只不过是男性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种外化,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全面凝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2.
奥斯丁凭着对人性的直觉和有思想的头脑,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的真实性首先源于作者理性的女性视角取舍。奥斯丁的女性自我不仅来自于她对女性主体自身的关注,还来源于她对男性的想象、理解和期待,即对于男性参与到作品中的理解与关注。在奥斯丁的男性世界里,女性和男性共同存在于两者的关系中。奥斯丁的女性自我意识实现与其对男性的知性理解判断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3.
论《简·爱》中反叛男权传统的视角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西方文学以男性文本和男性经验为中心,女性常被塑造成天使或魔鬼。为了挑战对女性的传统定位、清算男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扭曲,一些女作家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女性,其作品中出现了颠覆与破坏传统的新女性。《简.爱》中成功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激发了女性的觉醒意识,为促进女性在婚姻与爱情面前与男性平等确立了公正、典型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个人化写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带有典型的个人化女性文本特征 ,其女性立场的叙事、女性自我的身体感觉和私人经验的大胆表述 ,显露出鲜明的解构男性神话、颠覆男性权力的意图 ,形成了重新阐释与构造世界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儒林外史〉中的男性,学界对其中女性的研究和关注远远不够.以〈儒林外史〉中的所有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五种类型:贤良节烈型、泼辣刻薄型、贪婪粗俗型、弱小无助型以及勇敢抗争型.这些女性与其周围的男性在道德品性上基本是相照应的,她们的存在更进一步衬托了相关男性的高风亮节或低俗卑劣.但无论是哪类女性,她们都只是附属于男性的次要群体,没有与男性同等的话语权,也鲜有自己的个性需求和欲望.  相似文献   

6.
《蛇》收录于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集《长谷》中,在其创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但斯坦贝克笔下的女性始终没有得到评论界应有的关注。从女性批评的视角对《蛇》进行解读,就会发现,小说体现了斯坦贝克对女性他者性的诠释:传统的文化机制把女性置于与男性相对的他者的位置上,女性受压迫,被边缘化。小说蕴含着斯坦贝克对男性和女性文化构建的深刻见解,揭露了男性统治秩序的不堪一击,同时也暗示着:女性可以成为一种取代男性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7.
欧美学界通常盛赞文艺复兴的性别形象,怀亚特诗歌被视为男性气概的英国典型。怀亚特的赞美诗和讽喻诗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和性别书写。前者内敛的特征体现了宗教改革和君主王权对男性主题的权力制约,后者揶揄的态度反映了历史主体和女性视角对性别意象的政治隐喻。从这两个层面解读怀亚特宫廷诗歌,揭示其男性书写的女性意识和政治生活,从而进一步探讨其性别观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后经典叙事学理论考察麦家小说,可见其叙事话语中体现出较鲜明的男性性别模式,主要表现在:一,塑造男性威权形象,强化男性叙事权威;二,将女性叙事设置为男性主体叙事的补充,使女性叙事边缘化,弱化女性叙事权威;三,用男性叙事解构女性叙事,降低女性叙事的可靠性。另外,麦家小说中女性的叙事声音总是表现出情绪化、非理性、个人性、私密性的特征;而男性叙事声音则更多与宏大叙事相关联,体现出社会性、公共性色彩,并且对与男权社会规范不相符的女性进行批判。通过这种男性中心的叙事策略,麦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多沉稳、理性、智慧、伟岸,而女性形象则基本与之相反,从而或隐或显地传达出麦家男性至上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9.
农村女性非农转移和流动的父权制因素探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村女性在非农转移和社会流动过程中相对于农村男性处于劣势 ,父权制通过性别角色分工与性别意识影响其转移和流动 ,使其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要促进农村女性与男性平等地转移与流动 ,必须挣脱父权制性别角色分工与性别意识的禁锢。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剖析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中三个描写女性成长的典型故事,揭示男性与女性作家在对男性与女性的精神关系认识上的差异及其文学表现,指出男性作家往往受男权思想或潜意识影响,将女性成长历程中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处理成"追随者/精神导师",而女性作家则力图颠覆这种关系,树立起女性独立自强的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1.
70年代出生的女性写作者与其笔下的主人公存在很大的同构关系。本文从写作者的成长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命体验三方面来分析其文本中男性对爱情的独特姿态,男性在此已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成为女性实现其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对日语中男性和女性的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其产生的原因.从人称代词、感叹词、终助词、表达方式等方面对日语中男性和女性的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女性用语显得更加规范、优雅和标准.  相似文献   

13.
《花间集》中美艳而多情的女性形象的描绘体现了男性理想的期盼,实际上是男性词人对女性心理期待的诗意化表达。其产生原因有三:首先,这与当时女性的地位有关;其次,与当时重娱乐的时尚和词体的独特功能亦有关系;再次,这又是男性词人潜在心理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女性形象一直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客体。任何民族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这种取向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而女性形象正是这种审美取向的载体。作为图像存在的女性形象,直观地再现了某一时代的女性生存方式,并隐含着当时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与评判取向。中西方画家虽然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体系,其绘画创作手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却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男性画家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无论美丑、丰腴、娇弱,都是男性审美标准的体现,展示了艺术家对女性的感受,表达了男性自我对人类另一半的艺术审视和沉思。  相似文献   

15.
礼貌原则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本文以《围城》前三章的人物对话为分析材料,略谈性别对礼貌原则运用的影响:女性大多自觉遵守礼貌原则;男性却容易违背礼貌原则。提出请求或要求时,女性语气委婉温和;而男性语气简慢无礼。女性之间,男性对女性常常互相恭维赞扬;男性之间,女性对男性较少恭维赞扬。女性对别人的话语容易表示认同和赞赏;男性却不以为然。女性尽力掩饰对他人的厌恶;男性却直接表示对他人的厌恶。  相似文献   

16.
老舍被历届学者推定为相对男性更不擅长细腻地刻画女性。英语世界学者认为老舍对女性书写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其诸多短篇小说的两性关系叙述中,并以其长篇小说作为映衬。主要观点如下:老舍笔下的女性各具情态,更多在家族关系中被加以表现;考察儒家价值观崩塌如何影响女性地位和男女关系;将同情和忧虑的眼光投向所谓的"新"女性;对女性的刻画暴露出某种程度的偏见甚至厌女情绪,至少没有达到同类男性角色的道德高度和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英国女性的代言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论述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重点介绍了简·奥斯丁 (JaneAusten)和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来 ,女性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处于男性的支配之下。以 1 9世纪的简·奥斯丁和乔治·艾略特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开始以全新的视角 ,从纯粹女性的角度来探讨女性问题。在她们的作品里 ,女性虽然仍摆脱不了男性社会对她们的影响 ,但已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以作者和其作品中女主人公为代表的女性 ,为使自己能在男性社会争得一席之地 ,开始了强烈的反思 ,并不断地为争取女性的权利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18.
“色”、“才”、“情”三者的合一,构成了才子佳人小说理想的女性观,这种理想女性观有别于前代文学。受明清时代文化氛围与社会风尚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色”、“才”、“情”三者合一的理想女性观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声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有其深层的“至情人性”的人文亮色;尤其是小说赋予了女性形象新的质素———才情,在女性观上较以往文学有所超越。同时,此类小说又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的,其理想女性观仍是男性话语的产物,显示了男性文人在欲望、文化、情感和道德上对理想女性的全面诉求与文化书写,女性由此再一次被异化,沦为被“凝视”的对象和“他者”。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社会解放话语中的"婚恋自由",自然是具有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大意义。那么这种由男性启蒙者所定义的"婚恋自由",究竟是男性社会在自我主张其"欲望"之"恋"呢,还是他们自以为是地去替女性言说"性苦闷"?通观"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情爱文学,毫无疑问都是以"解放"女性为己任,肆无忌惮地去宣泄着他们自己的性欲冲动,却又让女性群体去为其喝彩并自觉地认同——男性"欲望"的空前"解放",是女性"悲剧"的最大根源;因为女性追求"爱情"的美好理想,早已被男性无节制的"欲望"所吞噬了!  相似文献   

20.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