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e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思想无不给人以震撼。随着时代的前进,赛博空间的到来,麦克卢汉的预言一个个成了现实。他的非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终于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2.
吴满有是延安时期最为著名的劳动英雄。作为典型,他是政治组织、媒介合谋的结晶,然而他的结局却充满历史的疑云。相关历史资料,甚至是国民党党报互为佐证之后,可以看出,吴满有的“叛变投敌”本质上是国民党及其媒介操控下的“被投诚”,但也有其无法诠释的疑点,这最终成为战化语境下吴满有悲剧的诱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数字媒体时代的基础技术,算法推荐有其双面性,而是否导致“回音室”效应则成为学界和业界的争论焦点。本文以实证方式探究用户使用行为和媒介素养对“回音室”效果的影响,一方面验证算法推荐和“回音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从积极受众的角度,以用户行为和媒介素养为切入口强化用户行为和能力主动性,避免算法推荐可能强化的“回音室”效应。结果表明:转载的社交行为,媒介素养中的寻找能力、分析能力和利用能力与“回音室”效应负相关;媒介素养作为综合能力变量在使用行为和“回音室”效果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即网络媒介使用越频繁,媒介素养弱化“回音室”的效应越明显;专业、年级、性格、使用频率、管教方式和媒介素养相关,媒介素养可通过教育和实践进行培养提升。  相似文献   

4.
延安歌唱通过文字媒介向口头媒介的转换,激活诗歌发展本身内蕴的“歌唱性”,打破了“诗乐分途”的理论束缚,推进了新诗大众化的实践进程;它遵循了工农大众在劳动中“一呼一吸”的生理机制及其所产生的身体节奏,紧紧贴近大众的物质生产、日常生活与情感逻辑,使得“诗歌”终于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由于转换为口头媒介,延安歌唱反而巧妙地解决了唱词中书面语与口语的纠结、普通话与方言的缠绕,生产出一种源自民间、能够交还民间并被大众真正接纳的抒情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5.
陈益 《社区》2014,(32):5-5
古人谈读书,谓“三上之功”:即枕上、马上、厕上。如今“三上之功”变化了:谓地铁上、飞机上、巴士上。手里捧着的不再是书本,而是掌上电脑。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假如额角撞在树上,必定是读得过于专心致志了。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写过一本《娱乐至死》。他在这本书中说,媒介泛娱乐化的后果,是人类思考的空间被大幅挤占了,思维方式变得扁平而浅层,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相似文献   

6.
“微时代”媒介技术使得“Vlog”移动短视频成为一种魅化的时间流而展开着“现时性”的人类学参与观察,而“情态”则主导并规定着这种以表述“他者”为中心的数字化影音叙事。在此,时间作为“Vlog”移动短视频的生成性本源,勾连着主体的内在体验与文本的外在形制;而空间则给予了视频文本作为一种影像民族志的场景参照,它既表征着他者化的生存样态,同时也在媒介与资本的共谋下形成了以“景观”为中心的空间拜物教。在此基础上,“Vlog”移动短视频在时空叠合中让观看的主体进入一种程序化的媒介仪式,进而获得了沉浸化的观感体验;这不仅指向一种以“注意力经济”为核心的劳动生产与资本增殖,也迫使我们反思“人”作为“类”在数字化媒介生存中面临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电视“红色经典”的改编已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从传播学视域出发,一方面,作为社会组织的媒介机构希望将“红色经典”改编为政治宣传的教化工具;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媒介机构则企图通过改编“红色经典”以赢取最大的市场利润。于是,“红色经典”改编陷入了既非“经典”,也不“红色”的尴尬境地,其传播效果并未得到很好的实现。针对这一现状,媒介机构首先应该承接“红色”传统;其次,还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生产出真正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8.
数字智能时代,伴随飞速增长的电子媒介而来的是电子媒介垃圾的全球传播。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电子媒介不仅在其“前半生”发挥作用,而且在废弃后的“后半生”同样能够发挥本体能动性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损耗、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等问题。因此,需在思辨人与电子媒介的动态关系中对电子媒介垃圾的危险性进行确证,并结合中国本土化实践来思考对电子媒介垃圾传播的全球规治进路。研究发现,通过与人的交互,电子媒介的本体能动性得以体现,并深刻作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两者互为媒介。电子媒介垃圾的危险性、问题性在“物质性”“政治性”“非线性”三重维度中被证实,具体表现在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加速异化媒介生产与使用行为、持续污染生态环境。面对电子媒介垃圾的全球传播,笔者提出了“在地思考,以媒治媒“”命运与共,多边协作“”全球思维,绿色消费”三种可能性的规治进路。  相似文献   

9.
在保罗·莱文森的著作《新新媒介》中,他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文章借用了其“新新媒介”的概念——它可看作是对目前国内以微博、博客、优酷视频等新媒介的总称谓,探讨了这些所谓“新新媒介”对人们交流和沟通方面的影响,以期有所收获和警示。  相似文献   

10.
媒介进化(Media Evolution)究的是整个媒介系统中各种媒介孕育、产生、发展、融合、消亡的动态序列历程以及不同媒介间竞争、互动、共生等关联结构状态。作为北美媒介生态学的重要一支,媒介进化论遵符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即从媒介生态圈层角度观照媒介进化进程,并遵循历史的纵向延展性。自然界的“生物树”进化型式形象地呈现了“媒介基因”的传承历程,媒介进化论展现了媒介进化的历史传统与现时存在,为研究媒介进化提供了质性框架。  相似文献   

11.
如今麦克卢汉已经成为我们理解媒介社会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具体说就是对媒介技术的感性视角。文章以麦克卢汉对海德格尔的一次援引为研究对象,并延及维科的"复归"思想,其主线是展示麦克卢汉对感性视角的运用,这个视角的特点是对整体性的寻找。文章在对维科"复归"思想的讨论中,区别了两种整体性:感性整体和反思整体。麦克卢汉追求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因而其价值取向是人文主义,但这是被电子媒介所更新了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2.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或任何技术都将改变人类活动的规模、进度或形态①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Die magischen Kanäle, 1968, pp.22.。在此意义上,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本身的文化意义,而非媒介传达的内容。这为传统上认为媒介非中立的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实上,媒介是对应于特定社会的文化模式的,因此此社会中的媒介的形成与分布也就不是偶然的。文章将首先具体探讨麦克卢汉此观点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面对跨越国家及社会制度的数字媒介全球化传播及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化进程,媒介生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接下来,作者尝试联系文化和公民来对当代数字媒介传递的信息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13.
校园媒体是高校师生员工信息传播、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研究高校舆情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校园媒体平台下高校舆情工作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重视"网络"忽视"传统媒体效应"、重"堵"不重"疏"、重"宣"不重"教"等问题。要构建高校校园媒体舆情工作管理队伍,建立、健全高校校园媒体舆情工作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媒体作为"耳目喉舌"在...  相似文献   

14.
媒介:讯息还是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肯定了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它过分强调了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压倒性影响,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对媒介技术的塑造作用,从而陷入了强技术决定论的泥沼。同时,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影响片面地归结为媒介对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特别是对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而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涵。文章试图以"权力"的概念为中心,建构一种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从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两个方面来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麦克卢汉认为,由于电力媒介的参与,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但是,卢氏仅仅从媒介决定论出发,认为世界正在逐步变小。可是实际上,由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干预,世界不但没有变小,反而正在变大。正是由于电力媒介的出现,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困与饥饿、和平与发展问题等等都极大地阻碍着世界交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世界信息鸿沟越来越大;同时,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地球村时代真的到来了吗?我们遗憾地看到,地球并没有因为电子媒介而变小。  相似文献   

16.
当下文艺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文艺传播媒介接收到名目繁多的文艺作品、文艺思想和文艺信息。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耕读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现代耕读文化代替了古代耕读文化,但是,现代耕读文化却在文艺传播多样化的今天偏重于“耕”,而忽视了“读”,现代耕读文化的发展堪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了他具有前瞻性的媒介观,强调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今天,当互联网这一新媒介日益渗透于人类生活时,我们发现,新媒介的特点及带给人类的影响正好证实了麦克卢汉媒介观的预见性和合理性;同时,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也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光彩,指导着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互联网这一新媒介.  相似文献   

18.
从“给媒体带来利益”与“对媒体索求利益”“为媒体维护利益”三个维度,可以确定媒体的核心利益者、相关利益者和潜在利益者,进而明确媒体绩效考评的主体是媒体党政主管部门、媒体投资者和广告商、媒体工作者和受众.媒体绩效考评机制有六种:两个效益相结合机制、行为过程与结果成果结合机制、业绩与效率结合机制、实力与能力结合机制、传者与受者结合机制、定量与定性结合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军事威胁论"作为关于中国军事的一种认知思维、意图判断和话语建构,正在以意象和定见的方式在西方媒体中强势传播,使媒介话语成为"中国军事威胁论"诸多成因中的一个关键性考察节点。媒介话语逻辑陷阱、媒介话语权力失衡和媒介话语策略组合为其中的重要促成因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中国军事威胁的二元定型化表征陷阱在进入21世纪后呈现为媒介议题的事件化、戏剧化、常识化和利益化,加之维护性、协调性和对抗性三种媒介话语权力存在交锋失衡,虚拟与真实交织、肯定与否定并存,主流与边缘共进、合唱与独奏更替的"组合太极拳"正在挑战中国军方的媒介话语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0.
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扩张,极大地改写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现实.数字媒介时期,媒介文化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裹挟着周围的一切,使得文化的扩张能力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图像压倒文字和其他符号成为视觉的霸主,使得“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当一瞥而过和快速浏览式的看成为常态,对于无法带来视觉刺激的“可视物”视而不见的状态就愈加频繁.置身于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世界,媒介的宰制使大众进入到“存在的被遗忘”的状态中,失去“在场性”的情感互通,对自我的确认也同样带有强烈的虚幻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