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的探讨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从内容和角度来看,大多限于现象层面的剖析.本文从媒介形态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络虚拟实质的分析以及对传媒工具的不可消解性的认同,着重说明网络作为传媒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本质特征,以及网络虚拟与网络媒介发展的关系,试图对网络虚拟给出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析网络化对文学受众主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媒介分析的相关理论,探讨网络传播过程中,由于网络媒介的特有形式所造成使用者阅读方式的改变,进一步提出网络媒介迅速普及对与阅读有关的学习方式和思维的影响,并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网络化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但网络媒介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对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引导大学生适应媒介化社会生活势在必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网络行为异化造成大学生社会角色迷失及其人格支离破碎;网络行为约束机制缺失冲击着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网络媒介负外部性侵蚀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立体化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应着力于培育大学生的媒介伦理素养与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理性使用网络媒介;大力强化教育管理者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实践育人能力,发挥协同效应;全力优化网络生态,降低网络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印刷文学的线性阅读、文本的封闭性、对时空限制的打破以及交流的私人化等特点被认为是产生现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网络媒介交互性、去中心化等属性体现着以多元性为精神内核的后现代特质。基于文本介质对文本内容有着重要制约的认识,本文认为,网络媒介的媒介属性塑造了网络文学的特质,这种形塑的路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距离感的消失,二是图像增殖,三是拟像、对话与播撒并存等,正是这些因素使网络文学表现出与后现代性相类似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危机是社会现实危机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传播形式,它包括酝酿、发展、爆发三个阶段.网络舆论危机道德层面的主要表现为舆论内容的非道德性与舆论评价的非道德性.就其危机生成的原因,从道德层面分析主要包括网络道德虚拟性、媒介的价值偏好、网络道德规范的滞后与公众情感的偏执.网络舆论引导应该坚持舆论主体的主体性原则,现实社会“良序”道德的指导原则,以及理性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6.
风险社会的形成与大众媒介表征密不可分:大众媒介通过拟态环境的构建,形成了公众的风险感知,促成了风险传播的蝴蝶效应.在此基础上,探讨媒介形成社会风险的三方面成因:价值层面上,媒介的社会整合功能不足,价值培养欠缺;制度层面上,公益节目欠缺,政府信息制度贯彻不力;内容层面上:网络媒介的风险长尾效应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是规范传播秩序、形成正确网络舆论工作格局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国在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部分网络媒介道德伦理底线缺失、道德责任主体严重缺位、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出现舆论导向错位、舆论内容不健康、传播秩序不规范等现象,认为应从自律和他律、道德与法律等多重路径去规制网络媒介的传播行为,使网络媒介真正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道义良心”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时代,不像早期传统主流媒体对议程设置的主导,网络媒介背后的"网络推手"有意无意地向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输送了议题,形成了媒介间的"溢散效果"."李刚门"、"小月月"等网络事件,都有着"网络推手"操控的痕迹,证明了网络媒介的威力,网络媒介也有成为"意见领袖媒介"的趋势."网络推手"大大缩短了媒介间议程设置的时间,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但其背后潜在的商业利益有可能导致社会话题的沦陷,需要网络推手们的自律和公众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针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虚拟社区的不断成长,采用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视角,重新阐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考察媒介技术与公共领域历史演进的内在关联,分析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特质,归纳网络公共领域存在的问题,以此探讨网络作为"公共领域"的特质与虚幻性。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有着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从培养青少年区分媒介再现与社会真实的能力等方面,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自我内化.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青年群体在新媒体网络参与和建构过程中舆论引导工作的不足,以高校青年群体为问卷调查对象,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当前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矛盾与现状,进而以互联网空间呈现的特征与舆论引导实现路径为研究内容。研究认为,高校青年能够积极参与建构网络空间,参与网络舆论的语言表达呈现泛娱乐化的倾向,并对网络空间的复杂性、重要性和科学性有所甄别,但是也存在着情绪化、容易被误导等不足; 需要进一步培养高校青年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培养政治过硬、高效规范的网络宣传员,还需要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提高思政干部队伍的媒介素养,用青年熟悉的话语体系来引导高校青年在参与新媒体网络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协力共建良好有序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2.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指的是人们为了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造成孤立,因而在表达意见的人的数量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实现与主导意见的趋同。由于网络空间具有独特的传播特质,这个理论的权威性在网络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作为在当代的新型存在方式,主体在赛博空间中的存在及其境况,是作为一种人类解放学说的马克思主义需要进行检审并给予回应的重大时代课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那种声称主体在赛博空间中获得了解放或者赛博空间是主体解放场域的观点,只看到了问题的虚幻表象。事实上,赛博空间是主体身心分离后身体缺位的意识自由的场所,这种意识自由本质上是数据中介下的意识的任意性。现实的主体在赛博空间中异化为一种虚拟主体。数据化的虚拟主体的背后实际发挥支配作用的是资本权力,这反映出赛博空间本身异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工具的现实,并由此产生了相关的伦理难题。对此,应当在赛博空间明确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性的基本要求,确立人的感性意识,以现实地吹散赛博空间的解放迷雾。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交往实践是多极的网络主体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无限量的数字符号为中介,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新型的、高级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因为网络全球一体化、即时化、互动性等特点,使人类的交往内容、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交往实践由主—客单向交往转向主—客—主交互性交往,大大地高扬了人类的主体性,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导致社会交往的速度和效益空前提高,推动人类真正进入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时代,为实现人类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个性交往的目标迈出了质的一大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赛博空间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互联网在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道德问题。赛博空间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和人类道德自律的缺失有关。对经济利益的追逐、社会道德滑坡、法律法规的滞后以及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成为赛博空间道德主体自律缺失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从内、外两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水平,提升网络从业者的工作素养,充分利用网络安全技术的支撑、网络法律法规的威慑、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的引导等手段促使网络主体高度自律。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人们将网下的生活移居到网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大众传播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容易集中流向网络场域中的强势话语阶层。而微信的"生成"式结构所形成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每一条信息必须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还原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消解网络核心话语节点的话语权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过滤的"序参量话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让微信场域中,基于话题本身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和理性。文章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生成"模式入手,分析朋友圈的结构形式,通过描绘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探索在基于内容价值的传播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隐私权的客体内容不断扩展,领域不断延伸,强化对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网络立法的当务之急。而在我国,对网络空间隐私权的保护,尚处于开创阶段,有必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网络化的价值冲突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时代有其特定的信息处理方式,网络时代信息处理方式的交互性、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虚拟性特征,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民主.分析了网络民主与工业时代形成的国家集权主义和世界霸权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价值冲突.阐述了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困境:一方面是人在赛博空间中新的人生体验和自由拓展,另一方面是人沉迷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意义空虚.指出网络社会必须寻求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平衡,完善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实现网络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防范网络的时空延伸而意义萎缩.  相似文献   

19.
何宗强  李婷 《国际论坛》2012,(2):32-38,80
奥巴马上台之后推出了"公共外交2.0"政策,试图用网络科技来提升公共外交的效用。本文以传播学和国际政治学相关理论为视角分析美国网络外交的战略意图,并结合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网络外交评价其实际效用。本文认为,美国实施网络外交的目的在于促进心灵沟通,减少传播噪音,丰富外交手段。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网络外交实践表明,美国借助网络媒介可以更加迅速、便捷地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政策主张,但仅凭网络沟通和政治作秀,难以达到赢得他国民心的目的。美国利用网络媒介占据信息传播的高地,达到了塑造舆论环境、扰乱他国秩序的目的。美国网络外交与传统外交相互配合,软硬兼施,实践了"巧实力"外交战略。美国网络外交是一种廉价但可能高回报的外交方式。  相似文献   

20.
对《手机》等几部作品及衍生现象分析:在消费社会,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娱乐至死和利润至上为目标,对个人生活全面入侵与殖民,大众文化的狂欢解构私人生活的神圣平静与不可侵犯;以电脑为表征的高科技和信息社会,通过赛博空间无孔不入地对人产生巨大深远影响,全面控制的社会正在形成。无论严守一、费墨,还是我们,日益受到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革命和“伊托邦”(E—topia)控制,《手机》等作品的未来学视域和赛博空间关于人与世界、科技、媒体的审视,无疑使人获得形而上的哲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