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起点问题是重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二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争论是很有意义的。在这场评论中,主要的观点有:以自然人,以“现实的人”,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以实践,以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社会基本矛盾,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二位一体,以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包括种的繁殖需要)、劳动三位一体和以需要与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重点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该吸收这场学术争鸣的积极成果,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工作。  相似文献   

2.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但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使用的却是“交往形式”范畴。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形式”范畴的考察,提出了“交往形式”是唯物史观得以确立的逻辑起点.并就读范畴的基本特征、含义及其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作用和历史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所用“生产关系”取代“交往形式”的逻辑过渡及其理论思想发展的轨迹.试图纠正马哲史上那种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据这一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它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美德、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劳动观为理论逻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劳动实践昭示为历史逻辑;以推进“五位一体”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为现实逻辑;以新时代现实的人为价值起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原则,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价值实现方式,体现出鲜明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自身的联系等多角度对劳动范畴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劳动范畴逐步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同时,劳动范畴对于人们科学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既是人类历史的现实起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解构西方传统人学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人是什么”为基本问题,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形成了既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内容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与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需要重新审视以下几个问题: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问题;人类享受自己所创造的历史成果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社会历史评价的最高价值尺度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问题;人的需要与利益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中,"目的性"辩证法与人的实践活动的思想、"目的与手段"的"人"和"工具"作为生产力的思想、"理性的狡计"的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思想等,均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通过恩格斯、列宁的评价,黑格尔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黑格尔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前驱者的代表人物,黑格尔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要的和直接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8.
封孝伦的生命美学在与实践美学长期的对话、交流中脱颖而出。他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研究方法,以"人的生命需要"为逻辑起点,以"三重生命"学说为理论支撑,以"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核心命题,从而创建了一个科学、严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美学理论体系。该体系既是封孝伦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性总结。20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之后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不同的视角在坚守和发展马克思思想或"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石"重建"被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面临着重建后的无奈和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旨趣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跨越时空的,哈贝马斯的理论建树更多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革新,而不是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晚年的恩格斯基于无产阶级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把工作重心投置于强调历史辩证法思想在唯物史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尤为强调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以恩格斯唯物史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为切入点,分析了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探索,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自然观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具有某种基础性的地位,逻辑地含有三重视域。马克思以批判视域为起点,批判了自然的抽象性,从而使自然具有了社会历史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进入生存视域,阐析了现实的自然是人与社会生存的基础。但现实自然是资本化的自然,打破自然的资本性,必须要创建人化的自然,这就逻辑地进入了解决视域。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情境、现实社会和理想世界之间得以通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性、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以全球化理论为思想渊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追寻理想社会的现实呼吁,未来走势必然指向自由人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以全球化理论为逻辑起点,以共享发展为逻辑主线,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演进的最终逻辑归宿趋向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点是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不应该以知性方式还原为某种现成属性或封闭的逻辑片段。《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概念,与首次得到系统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相一致,存在着自我发展、自我否定、自我形成的生成逻辑,它是贯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关系与个人活动之间矛盾运动的逻辑主线。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逻辑构成现实的个人辩证法,通过它才能真正通达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逻辑。脱离现实的个人辩证法,知性化地解释现实的个人概念,导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出现了“隐性唯心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一种以"感性实践活动"为基础、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和人道主义理论。马尔库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上述理解不仅是他建构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而且也代表了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其逻辑终点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两者首尾相应,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条轴线,而实践则是将起点和终点联系起来的纽带。梳理二者及其联系的纽带,正好可以从逻辑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科学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7.
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中,自然、实践和物质生产与再生产被赋予了不同逻辑层级的第一性:历史先在性的自然、历史基始性的实践和基础决定性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其中,自然的历史先在性蕴含着原始先在性、历史基础性和历史先验性三重内涵,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前提。历史基始性的实践是建构整个感性世界的总体性客观能动创序负熵源,构成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逻辑起点。第一层级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既是人类历史生成的现实起点,又以生产关系构式、生产力构序和生产方式筑模三个具体维度发挥着总体性实践之基始性创序功能的不同面向,基础性地决定着人的历史性存在方式和社会总体结构,构成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重建的理论范式,坚持社会劳动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并把自然、文化和技术纳入其中;倡导整体人类中心观,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主张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和谐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主张生态原则优先的实践观,强调建立一个"可以承受的社会"。这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如何走出发展困境问题进行了哲学思索和探讨,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提供了新视角。但同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没有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导致了其在逻辑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历史观逻辑起点确立的世界观前提应当肯定,马克思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时,虽然首先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劳动上,但并没有脱离历史的前提——人的存在,人的自然肉体存在,他始终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还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见解是两种:一是以劳动为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二是以自然人为逻辑起点。本文着重讨论以单纯的劳动为历史观逻辑起点的片面性,以及坚持马克思关于逻辑起点完整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范畴。“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范畴,至少包括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历史性等特征。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前提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