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春兰 《南方论刊》2006,(11):57-58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国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本文分析了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历史变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以期探讨中日两国现代化启动成败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史学界就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作了许多比较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是不同层次的近代化运动,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本文拟从另一角度,就中国洋务运动和大体属于同一层次的日本西南诸藩改革作比较,考察两者的历史背景与主观动机、主要内容与客观效果之异同,以从某一侧面展示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历史发展道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读了黄逸峰和姜铎同志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发展上的比较”一文后,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商榷,并求指正。一探讨洋务运动,首先要研究一下洋务派官僚从事洋务运动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当时威胁着清朝反动统治的是什么?只有正确地分析这一个问题后,才能对一系列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黄、姜二位同志认为: “当时两国(指中国和日本)同样遭受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化的民族危机;这两个运动,也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发生的。”“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订立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强迫日本订立了神奈川条约、安政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同样包括着开  相似文献   

4.
19世纪60年代,中国与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各自的学习西方的运动: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然而,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没能改变中国积弱积贫、落后挨打的命运,明治维新却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两国此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大致相同,近代化的起步时间又相差无几,却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如此相异的结局固然有诸多原因,但不可否认,人才实践活动的不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较、分析这种差异,会给我们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井上清先生,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在内蒙古参观访问期间,于四月二十四日在呼和浩特为内蒙古学术界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作了题为《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之比较》的学术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井上清先生认为,明治与清朝二者政权性质不同,所进行的改革性质也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废除幕府政权、吸收国外先进思想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6.
也谈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刘长林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洋务运动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还是逆历史潮流发展的反动运动?有一种观点认为,不能把洋务运动纳入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之中,洋务运动在本质上是逆近代中国的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运动。本文提出不同看法,请贤达教正。一...  相似文献   

7.
徐泰来同志在探讨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时认为:日本地处中国这块大肥肉之旁,列强都想吞噬这块大肥肉.于是,英美利用日本作为牵制帝俄而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就不但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反而扶植日本.日本倒幕派利用列强的矛盾,得到了英国的支持…….明治政府成立后,它很快获得了列强的一致承认.后来,明治政府的内外政策始终得到英国的支持.这一点也是洋务运动所不曾有的条件.”这些看法粗读感到有道理,真从思考则觉得用这些论点来说明治维新成功,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条件,确是似是而非,故特提出我们的不同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给近代中国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旧的阶级分化和新的阶级出现,而且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怎样看待洋务运动呢?洋务运动究竟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因而是进步运动,还是逆潮流而动,阻碍中国历史的发展,因而是反动运动呢?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呢?浓照马列主义的标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那么,洋务运动是否为近代中国提供了新的东西呢?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就其主要方面作些论析。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互相衔接的两个阶段.前者是低层次的社会改革运动,后者是高层次的社会改革运动,但二者紧密关联,不能割裂.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质的区别,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一 19世纪60年代初,清王朝既遭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又面临着太平天国、捻军及各地农民起义的冲击,危机十分严重.洋务派为了“平内寇”,“御外侮”,拯救危机,打起“自强求富”的旗号,兴办洋务,倡导改革.政治上他们与人民大众为敌,充当清王朝的帮凶,是反动的.但他们所从事的洋务运动又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最近十余年,海内洋务运动史研究是以《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发表姜铎、黄逸峰《重评洋务运动》而拉开帷幕的。十余年洋务运动史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最突出成果是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性质、作用、阶级基础等问题的热烈争论,改变了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的陈旧观念,而倾向于对其作“两点论”评价即同时存在着进步与反动、积极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运动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日本社会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以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领导的有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倒幕运动,推翻了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抗拒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取得了民族独立,实行一系列改革,进而转变成为资本主义。整个维新运动是经过两个阶段进行的,即夺取政权的倒幕运动和掌握政权后的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全部过程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本文对此进行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以“和魂洋才”作为处理日西文化关系的总原则,二者极其相似,但其效果却大不一样。本文拟就两者的文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法西斯主义与日本现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文学史,和整个日本现代历史一样,充满着发展与挫折,进步与反动,辉煌与黑暗,美好与丑恶.而最严重的挫折,最大的反动,最黑暗和最丑恶的一页,便是现代日本的法西斯主义文学.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翻检这段日本文学史,考察法西斯主义与日本文学的关系,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日本现代文学的面貌,进一步认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性质和危害,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撇开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过份强调政治内容的重要性,缺乏对它们的综合考察,以至于全面否定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认定它只有反动的一面,毫无进步可言。徐泰来同志著《洋务运动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论》)从经济问题考察入手,依据事实对此问题进行了新的开拓。《新论》认为,洋务运动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多种历史进步作  相似文献   

15.
洋务运动时期与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人们往往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对比,藉以分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中日两国发展的道路和历史的命运。这里我仅就当时教育改革的异同点,以及如何培养人才这一侧面来进行探讨,试图说明日本和中国教改的不同结局,并借鉴一些经验教训。一中日两国都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了教育的改革。洋务派在中国的大地上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同时,洋务教育也开始兴起,它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外交涉和经济活动中,洋务派深感外语  相似文献   

16.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其向西方学习的文化政策,贯穿于运动的始终。这一文化政策直接影响着运动发展的方向与进程,在运动中起着指导思想的作用,因而人们又把它看作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和“中心思想”。这恰好证明了洋务派文化政策在运动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对中体西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应该首先认识其作为文化政策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熊龙雨  张峰 《理论界》2011,(12):69-71
19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分别通过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自发地走上了变革的道路以图自强。在这两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派遣留学生"被公认为是向西方学习最迅速的方针。然而相似的背景和动机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日本通过系统化的留学教育方针迅速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跻身世界强国并在甲午海战中击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导致二者在结局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为此试图从政治支持、指导思想、留学生归国作用这几个方面对两国留学教育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剖析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反映民族觉醒的程度并反射到现实。在近代中国,对明治维新的认识清楚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历程。一、可贵的历史洞察力——洪冯的反应若把“尊王攘夷”和“幕末改革”看作明治维新的前奏,则中国最早注意日本这一动向者,据小岛晋治氏等所编《中国人的日本观100年史》,应为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185  相似文献   

19.
影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政治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社会全面现代化的保证.回顾从洋务运动开始近150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对中国现代化的不良影响,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而这一难题又是和传统政治文化的阻力、最优模式的误会、方法的错用、社会稳定的不足、市场经济发育不够、公民文化知识程度的低下等因素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20.
<正> 二元结构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家提出的,本文扩大了二元理论的范围,在社会学意义上使用它.二元结构决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还包括深刻的政治、文化因素于其中.一、中国社会二元结构的由来、发展及其后果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不同于某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并存的过渡状态,而是由人为独创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它是在解放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而逐渐完善强化起来的.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都以农业积累作为工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对农业积累向工业领域的转移,基本上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实施重租重税政策,如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这是公开的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