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东欧的军事遏制战略是贯穿始终的 ,主要分为地区性遏制战略 ( 1 946- 1 95 4年 )、大规模报复战略 ( 1 95 4 - 1 967年 )、灵活反应战略 ( 1 967-1 982年 )、新战略 ( 1 983- 1 988年 )、超越遏制战略 ( 1 989- 1 991年 )等阶段。具体说来 ,西方是以苏联作为主要对手的 ,其对苏东的军事遏制策略既有不同之点 ,也有相似之处。但是 ,从对苏东关系的影响来看 ,这种军事遏制战略的成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世纪末的北约──职能和战略发生重大转变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王乃成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最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针对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而建立起来的。它在东西方长期进行的冷战中与苏联东欧的华沙条约组织...  相似文献   

3.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正式确立。这种政治体制主要以当时苏联的政治体制为蓝本,同时吸收了革命战争时期政权建设的经验,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主要表现在:(1)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和党的主要领导人;(2)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看,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3)在干部问题上,由党组织实行自上而下的任命制。这是由于当时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还未被完全消灭,中央人民政府面临着政治、军事、外…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前苏联遏制政策是在凯南的遏制思想的基础上,在战后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服务于战后美国制定和执行对苏联战略的思想或政策主张,从而影响了从杜鲁门到布什美国历届政府的对苏战略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包括了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缘地带和西北太平洋。从近代史拉开帷幕起,其战略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苏在这一地区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角逐。本文试就冷战时期美国在东北亚的军事政策进行若干分析,并对此政策在近期内的可能走向作出一些探索。(一)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对苏遏制战略的最终形成。这种遏制主要是通过军事手段加以实现,而欧洲和东北亚则是美国进行对苏军事遏制的两个主要场所。在长期的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在东北亚的军事政策逐渐呈现出下述特征: (1) 积极发展与日本和南朝鲜的军事同盟关系。这种三边战略合作是以美国作为领袖,以美日同盟作为支柱。它不仅有助于阻止苏联的影响和势力在东北亚的扩大,而且有助于加强美国在这一地  相似文献   

6.
台湾问题是中苏关系发展史绕不开的问题.1954年中国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得到苏联善意的理解和支持.苏联尊重了中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选择并在政治、外交和实际行动上给予了支持.在军事领域加大了对中国的支援力度,秘密帮助中国发展军事工业,援华苏联顾问直接参与炮击金门等作战方案的制定,后期又主动提出帮助中国发展核工业.1955年以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与走向,主要是中国对台海局势判断的结果,当然也离不开苏联的努力.1954年的军事行动,非但没有使中苏关系受到影响,而且进入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7.
1937-1941年,在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苏联坚持其避免两线作战方针,拒绝出兵远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迅速调整外交战略,转向反对苏联对日出兵的立场,后又迎合美国远东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同意苏联参战。战争末期,它主要出于战后国内政治的考虑,以牺牲民族重大利益为代价,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反映了盟国关系和国民政府内外政策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试论英国与“冷战”的起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非武装进攻的敌对活动。它发端于战后初期,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关于冷战的起源,学术界一般强调美国的作用而忽视英国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战后初期英国与苏联之间矛盾和分歧的基础上,认为英国不仅是实行对苏遏制政策的急先锋,而且是西方遏制苏联的促成者  相似文献   

9.
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崔丕先生撰写的《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 (194 5- 1994 )》一书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本书以多国档案文件比较研究和多学科研究方法为基础 ,以美国冷战战略、巴统组织、中国委员会的兴衰史全程为考察对象。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阐明了经济遏制政策在美国冷战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与政治、军事遏制政策之间的互动作用 ;阐明美国冷战战略对巴统组织、中国委员会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走向的影响 ,西方世界国家对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变迁的制约与影响 ;阐明巴统组织…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推行了40多年以遏制全球共产主义扩张为核心内容的遏制战略是美国的全球"总战略",①也是冷战时期美国的核心战略;该战略从1947年正式形成,直到苏联解体后才被放弃。美国当局认为遏制战略取得了成功,即冷战取得了胜利;然而通过考察遏制战略的实质及演变历史我们发现,美国的遏制战略实际上存在着明显的战略缺陷。  相似文献   

11.
战后初期,美国对如何保障韩国的安全出现了前后迥异的政策阶段。在朝鲜战争之前,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和对韩国价值的评估,实行军事脱身的政策。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遏制战略和韩国价值重新界定,转行军事介入政策。在这变化背后隐藏的是美国维护自身霸权和掌控韩国防务的私利之心,在理论上反应出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冷战政策和美韩同盟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时代 ,美国政府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遏制政策。其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在 :打击对象从苏联转向中国、复归于苏联 ;从禁运战略物资为主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从把经济、军事援助与贸易管制直接联系起来转变成为进口制裁与贸易管制相结合 ;从阻碍苏联集团国家战争潜力的增长转变成为改变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 ;“差别”政策乃是其分化苏联集团国家关系的重要手段。美国冷战战略左右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走向 ,西方国家的动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和变迁。  相似文献   

13.
1949-1954年美国对香港的经济防卫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对华经济遏制政策是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对华经济遏制政策的顺利实施 ,美国对中国的南方门户———香港也实行了严厉的贸易管制 ,企图控制这条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唯一通道。 194 9— 1954年间 ,受美国对华经济遏制政策变化的影响 ,美国对香港的经济防卫政策经历了由削弱其转运作用到对其实行许可证管制的发展过程。这种演变表明 ,新中国成立后 ,香港已成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4.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扩张,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赢得冷战的胜利,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冷战战略。这些战略在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中的作用,就某一具体战略来说,作用有大有小,有些甚至是失败的。但就以遏制大战略为代表的美国整体冷战战略而言,则加剧了苏联东欧国家的困难,激化了苏联东欧国内的矛盾,在苏联东欧培植了破坏的种子,对促使苏东裂变、美国赢得冷战起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成为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位于中国东海东缘,介于日本九州岛至中国台湾岛之间的琉球群岛(其中包括冲绳群岛)是扼守大陆进出太平洋的门户,是连接西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主要航线的必经之地,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二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曾考虑过中美联合托管冲绳的方案。1945年6月,美军攻占冲绳以后,主要从对日本本土进行作战的军事需要出发,开始经营冲绳。此后,随着东西冷战的加剧和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败亡,美国则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出发,考虑对日媾和后的冲绳的地位问题。美国开始把冲绳作为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从日本再到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中南半岛的欧亚大陆沿岸,西太平洋上的新月形防共遏制战略链条上的基轴来经营,逐渐走向了以联合国的名义由美国来托管冲绳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1937—1941年,在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苏联坚持其避免两线作战方针,拒绝出兵远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迅速调整外交战略,转向反对苏联对日出兵的立场,后又迎合美国远东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同意苏联参战。战争末期,它主要出于战后国内政治的考虑,以牺牲民族重大利益为代价,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反映了盟国关系和国民政府内外政策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构想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凯南的遏制战略构想是以对苏联社会制度、对外政策形态的认识和美国力量有限观念、传统均势外交为基础的,追求在苏联毗邻地区确定以后苏联不得逾越的界限。凯南看重政治、经济手段的作用,但决不排斥军事手段。凯南与杜鲁门主义的分歧属于两种不同的遏制战略论的范畴。凯南与杜鲁门主义在将“遏制主义”作为美国对外政策指导原则,强调经济复兴援助的作用,美国海外义务的不可分割性诸问题上又有共识。在美国遏制战略思想发展史上,凯南关于东南亚在美国亚洲政策中地位的见解,与迪安·艾奇逊提出的“烂苹果论”,同为“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源头。凯南的遏制战略构想给美国对外政策带来的影响,最深远的乃是开启了美国在东南亚热战的帷幕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苏联解体后,作为前苏联继承主体的俄罗斯为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与美国为首的北约相抗衡,近年不断对其亚太安全体制进行战略调整的动因和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1943~1950年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3-1950年期间,美国对朝鲜的政策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政策提出时期,主张朝鲜成为自由与独立的国家,但遏制苏联影响的政策阴影已经隐约可见;实行遏制政策时期,企图通过建立受美国操纵的南朝鲜来阻挠朝鲜的统一,继而让南朝鲜兼并朝鲜北部而成为合法的全国政府,达到抵消苏联影响的目的;遏制政策时期,出于冷战的需要,正式提出并推行遏制政策;积极遏制政策时期,将其政策集中指向朝鲜北方的所谓“公开进攻”,比以前的遏制具有更为露骨的进攻性和侵略性,是扩张主义和遏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政策及其实施,是造成朝鲜南北对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以军事对抗为手段展开了遏制与反遏制的战略博弈。在尼克松"缓和战略"的大背景下,美国先后进行了两次"罗杰斯计划"以及"临时运河协议",试图缓和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阻止苏联独步中东,实现中东和平,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不过,尼克松政府与埃及交涉、斡旋的四年间,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导致埃以局势的恶化,间接导致了十月战争的爆发,打破了"缓和战略"下埃以间"不战不和"的僵局,为后来的"穿梭外交"和埃以和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