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陈平东  刘宇 《兰州学刊》2005,20(3):157-158,187
本文探讨了民法社会化现象,并论证了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民法典的制定采取以权利本位为主导,社会本位为辅的立法思想.  相似文献   

2.
对民法的哲学思考--以民法本位为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本文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析辨民事实定法,并结合司法实践,论析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探索民法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梳理国内外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作者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在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析辨,结合司法实践,论析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建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4.
姚辉 《甘肃社会科学》2008,10(3):127-131
在中国近代,特别是清末同西方法律文化的接触以及对西方法律制度的继受过程中,日本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其影响不容忽视。中日两国在法制改革的方向上,均以大量移植西方近代民法作为推动民法近代化的根本途径,其中固然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的根源,但在法制改革目的、司法人才培养等方面,两国却又存在巨大差异。比较和总结其中的异同,将对法制的现代化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上发表的新闻大致要经历信息采访、撰稿、发表、转载、转播等若干个环节。由于新闻活动是一个由多主体参与的连续性过程,因此在新闻侵权案件的审理中,法院不仅在信息提供者、作者、原载新闻机构、重复传播者之间难以确定侵权的责任主体,而且也难以在不同的责任主体之间进行责任分配。针对这个困扰司法界和新闻界的难题,本文就《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中新闻侵权的责任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检讨,笔者认为学者建议稿中的法律用语、制度设计、责任主体范围等方面尚有改进之空间,在分析检讨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6.
关今华 《东南学术》2005,(1):158-168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审视民法调整对象的确立和变化的历程,展示了人身关系进入各国民法典的不同表现形态,揭示了学者们对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重要性的理解不同;作者着重研究人身关系前置定位更能体现人本价值,反映在理论上,应当坚持"人法"摆在"物法"之前,"以人带物",协调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7.
8.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廉政建设:经验、挑战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我国"十二五"建设的开局之年,认真总结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和反腐败的历史经验,对新时期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尤其是认真总结90年来我们党反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对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至关重要。本期我们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功能定位及其转变、中国的腐败是否越反越严重"、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廉政建设等不同视角,对90年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既有理论的概括,又有实践的深思;既有国内的纵向对比,又有国际视野的横向比较。《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功能定位及其转变》一文,不仅分析了查办案件的双重功能及其关系,更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当前我国查办案件的功能必须从以治标为主、兼顾治本向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转变,在继续保持查办案件治标效果的同时,积极探索查办案件治本功能发挥的工作体制,创新查办案件治本功能的途径与方法,推动我国查办案件的功能定位从以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转变;《中国的腐败越反越严重吗?》一文,从国际的比较出发,写出了中国反腐败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巨大成就等;《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廉政建设》一文,用"治理"理论模式分析了我国廉政建设的三大发展阶段,即双重缺失:廉政模式变迁的经验反思;公众崛起:廉政建设改革的现实环境;合作治理:廉政建设创新的多重路径。当然,这些观点都是一家之言,但我们期望通过这些观点,给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读和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陈辉 《北方论丛》2005,(1):112-116
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出发进行工具理性批判是工具理性批判理性化的内在要求.当下中国制度构建的工具理性缺失客观上要求现阶段的工具理性批判应首先肯定工具理性的价值,尤其是指明制度构建应运用的工具理性成果,如人性假设、形式理性等.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语境下工具理性批判的积极成果,以完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强劲,使得许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继英国、美国、日本后的第四个世界工厂。但笔者认为,仅仅从一国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就判断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过于差强人意。本文运用特化系数和出口竞争力指数对中国的制成品出口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判断中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并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视角,结合中国经验对有关女性发展的理论研究范式和知识建构逻辑进行了梳理和阐述。从生物学的隐喻,到性别角色理论,再到结构功能主义和建构主义对性别角色分化的解释,在研究范式的重建过程中,女性发展话语与理论建构得到不断充实与扩展。同时,伴随着社会变迁,有关女性发展的解释策略和知识建构逻辑也经历了从单一论域到多维视野,从单一视角到交叉性视角,从理论论争到专题研究的开发,从关怀弱者、关心边缘的人文情怀到立足现实、反思现实的批判精神,从中国经验到全球视角的转变与发展。从宗法父权下的闺阁,到女性权力的觉醒、职场中的解放,再到新时代下机遇与挑战,中国女性发展随着社会变迁也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早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界的共识。但是,政治究竟是如何介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并以何种方式决定了文学的基本走向的;对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如何不流于感性层面的批评与指责,如何以学理性的眼光来探究,并梳理出20世纪政治影响中国文学的全过程,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我们认定,如果不能从学理层面解说清楚政治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的复杂性,也就无法全面阐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新近出版的朱晓进等著的《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师范大…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的趋势和各项制度改革在引发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巨变的同时,并未导致社会身份体制的简单解体.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原有身份不仅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碎片化趋势,而且也发生着延续性和转换性的变化,身份原则在社会的利益分配中仍旧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显然会对社会秩序的性质、演变的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卡尔·波兰尼的经济社会学视野下,市场吸纳社会意味着原处于社会中的人及物质等要素会被吸纳到市场中并反作用于市场扩张。中国网约车市场扩张表明,该吸纳过程内含三种逻辑:第一,商品化逻辑,通过激励机制吸收大量的劳动者并出售他们的劳动力产品;第二,利用数字技术落实自律性市场理念,从而在商品化逻辑基础上实现效率逻辑;第三,通过市场对社会的实质嵌入,利用交易者的社会动机消除效率逻辑与实际交易状况之间的摩擦,从而形成互惠逻辑。这三种逻辑共同塑造了网约车市场的认知合法性并支撑其扩张。但是,市场吸纳社会的逻辑蕴含着潜在风险,这包括劳动者异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以及交易中的道德风险。虽然三种风险在推动政府响应社会保护诉求的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霸权所主导的市场扩张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