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判例和判例法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却又紧密联系。在民法法系国家,判例并没有约束力,但在实践中,它具有说服力。我国应当在考察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法法系国家日益重视判例制度的借鉴,加强判例的作用。当然适用判例法制度的种种条件尚不完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我国部分学者看到最高人民法院确立的"案例"指导制度对法院审判工作有一定作用,误认为在我国可以建立英美法系民事法律渊源意义上的判例法制度.文章首先分析了判例与判例法的确立、成因、功能,然后从立法与司法分立原则的限制、我国法律传统的影响和法律移植过程中的曲解等方面阐述了判例法制度与"案例"指导制度的本质区别,最后认为"案例"指导制度在民法法典化过程中可能起到非法源性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然法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体系的法律哲学,理性是它的核心,平等、自由和正义等价值则是其基本理念,并成为其渗透至民法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民法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自然法思想是其价值判断的调节器,特别是在近代欧陆民法法典化运动过程中,自然法的理性主义法典编纂思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度成为法典编纂的指导思想与哲学基础.我国的民法典制定也可以从近代民法法典化过程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哈特将分析哲学的反本质主义理论运用于法哲学研究之中,着重考察法律的多样性、相对性和发展性。他合理地把握了人类理性对人类社会规则规律认识的度量,回答了应当如何认识法律的问题,从而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由此,哈特的反本质主义法哲学在解构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法学观,成为现代西方法理学的起点。哈特的反本质主义法哲学思想理论从法哲学层面解释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基础,为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法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民法哲学:一个亟待兴起的新学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礼强 《东岳论丛》2000,21(1):96-100
民法哲学的研究 ,在我国尚属空白。从历史来看 ,民法从来是法哲学的发祥地 ,法哲学的观念和理论皆以民法为本。我国的民法哲学是关于民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民法哲学主要研究民法的本质、价值、地位、理论、体系及其建构方法等。民法哲学从属于法哲学 ,它是民法学和民事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灵魂。民法哲学决定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的公理必然在民法哲学中得到反映。“公平”和“规范”应是民法哲学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史上存在着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和以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两种对立的语言观。经验主义语言观将经验视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认为语言知识的获得是人类在普遍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对语言经验进行归纳与建构的结果;理性主义语言观以抽象的理性主义原则为主导,是将语言视为脱离外在经验,脱离现实的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唯心主义语言观。语言学史上的这两种传统语言观都无法解决人类语言知识的习得问题。作为乔姆斯基语言观哲学基础的"自然化的理性主义"与作为马克思语言观哲学基础的"实践观"的共同性在于超越了经验主义传统与理性主义传统,从而解决了经验主义语言观和理性主义语言观无法解决的人类语言知识的习得问题。但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语言观的哲学基础还存在着巨大差异,由此导致了二者对于语言理解的分歧。  相似文献   

7.
沈云樵 《学术研究》2006,2(6):72-77
人格权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的、从而是对人的认识的问题。从罗马法到当今民法,对人的法律塑造始终受到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近代人格权概念的承认亦然。而近代以降,民法对人格权的保护,更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两种进路的缠绕博弈。我国民法典制定中的人格权立法,首要问题是厘清对人格权的传统的认识,其次才涉及立法体例与立法技术。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颂杰 《河北学刊》2003,23(4):80-87
文章对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作了概述 ,涉及本原论、本体论、神论、知识论、唯理论和经验论、批判哲学、主体性哲学、实体主义、理性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现当代哲学转向等一系列重要概念、思想和问题 ,凸显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等转折性人物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康德与马克思导致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美学革命.这两次美学革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比较康德与马克思美学革命的差异,揭示二者对当代美学发展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认识论的分歧是导致康德与马克思美学差异的首要原因.认识论主要探究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审美认识论则主要探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康德的审美认识论是建立在他的先验哲学基础上的.他的先验哲学与经验论和唯理论相关.经验论主张认识依赖感觉经验,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把个体的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唯理论崇尚理性,相信神所安排的预定和谐,坚持我思故我在的立场.康德企图调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对两方面的困难进行革命.这一革  相似文献   

10.
侵权行为法内在的法精神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一方面,侵权法哲学基础的理论变迁给侵权法提供了很多理论复兴和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侵权法也会在具体制度中反映出这种哲学思想的诉求.近代侵权法将其具体制度建构于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现代侵权法理论接受经验主义哲学的渗透,实用主义法学和现实主义法学开始逐渐成为侵权法的法理基础.当代侵权法应全面表达"以人为本"的哲学倾向,将对人的终极性关怀作为其各项制度演变所预设的前提性追问.  相似文献   

11.
陈传启 《兰州学刊》2005,(1):173-175
判例法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法律文化全球化的的发展,制定法和判例法在两大法系间日益呈现出相互借鉴、吸引、趋同的趋势.重新审视判例法制度,不仅对判例法国家,而且对制定法国家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我国目前仍不承认判例法的现状,对判例法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进行科学合理构建,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国法制建设,弥补成文立法的不足,避免法官"根据法律的擅断"将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财务研究为对象,分析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在知识探寻上的不同分工及互补关系。分析表明:与涉及哲学基础的知识来源、知识真理性基础和知识正确性检验三个问题相对应,经验论分别关注经验知识、经验标准和与“经验证据”的一致性;唯理论分别关注理性知识、逻辑标准和逻辑上的自恰与无矛盾性。与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与理论层次相对应,两种认识论存在各自不同的分工与互补关系。正确的处理是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3.
赵毅  徐国栋 《学术界》2013,(4):96-104,286
新人文主义家庭法哲学与新人文主义民法哲学一脉相承,在理论准备上,通过"家庭关系主体不平等说"、"权利能力不平等论"和"民法公私法混合说",消解了"平等原则为民法基本原则"观,造成现行民法体系坍塌;在理论追求上,主张在承认其公法性的前提下实现家庭法对民法的回归,反对家庭关系的私人化,强调国家对家庭关系的介入,以达致对弱者权益之最大保护。新人文主义家庭法哲学基于对传统观念与制度之"解构"容易招致误解,但她自身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正义"。  相似文献   

14.
成文法与判例法:双重调整机制中的民法典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典是建构和生成的统一,它需要大量的单行法、习惯法和判例的支撑。司法不仅是民法法典化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民法法典能够维持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手段。中国民法的法典化是必须的,但同时也是有限度的。当下的中国应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判例制度,运用成文法和判例法的双重调整机制,发挥司法造法的作用,继续完善民事单行法律,在成文法和判例法的互动、协调的过程中不断地确认和发展民事权利,及时回应民事关系调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制定法与判例法各有利弊.目前,世界两大法系逐渐靠拢、融合.对我国是否应该推行判例法制度,理论界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争论,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判例法是弥补制定法的"死角"与"空白"的最好办法.因为"判例最突出的优点是它本身有一种有机生长的原则,因而能适应新情况".  相似文献   

16.
由于哲学传统的区别,普通法法系的法律思维与民法法系大异其趣。普通法法系救济先于权利,而民法法系权利先于救济。普通法法系以普通法至上,而民法法系以法典法至上。普通法法系的司法创制以判例为起点,而民法法系却以制定法为始点。普通法法系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以义务为中心,而民法法系的法官却以权利为中心。正因如此,民间规则在两大法系的司法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7.
高琳  汪渊智 《晋阳学刊》2004,(6):104-107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成文法的缺陷与不足日益凸现。民法的法源将会相应地拓宽。我国司法解释事实上已经构成民法法源,司法解释应当在将来的民法典中明确为法源。未来的民法法源将包括:宪法;以民法典为核心的民事法律;行政法规中的民事规范;有关国家机关对于民事立法的法定解释;地方性法规中的民事规范;政府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习惯法;判例法和法理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知识论真理观主要形式之一的融贯论 ,发端于以构造整体论世界观和绝对主义真理体系为时尚的近代哲学。近代融贯论以理性主义为前提 ,坚持真理是以自明观念为基础的理性系统内部诸范畴之间的无矛盾性。在现代哲学中 ,伴随着理性主义在与经验主义的对阵中败北 ,融贯论转而成为经验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真理被表达为经验知识系统内诸命题之间的相互融贯性。融贯论从唯理论方式向经验论方式转变 ,除了受制于唯理论自身的理论矛盾外 ,也从另一个方面突显了符合论之作为经验论真理惟一选择的不可靠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把直觉作为证据是当代分析哲学中的一个主要预设。从哲学史上看,理性主义重视直觉知识,经验主义重视知觉知识。直觉和知觉都可以作为知识的基础或来源。当代分析哲学中的概念分析哲学把普遍存在的哲学直觉作为理论获得辩护的证据,而实验哲学从经验调查入手对哲学直觉展开调查,这两种不同的进路可以看作是一次新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然而,在这个争论中,关于直觉本身的特征并没有得到充分讨论。直觉和知觉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通过二者的类比,可以发现,直觉的特征甚至可以视作是知觉特征的一个拓展,此外,直觉和知觉具有类似的辩护作用,直觉可以为某些哲学理论或命题提供一定的支持。与索萨基于德性的理性主义直觉辩护进路相对照,本文支持一种薄版本的经验主义直觉辩护进路。  相似文献   

20.
章礼强 《社会科学》2003,4(11):50-56
本文认为民法哲学之研究关系到民法学之兴衰。作者通过对法哲学原理的阐发 ,对法哲学作了大体分类 ,认为民法哲学是法哲学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法哲学之一。在此基础上 ,对民法哲学的界定和构建提出意见和向度 ,指出“公平”和“规范”是民法哲学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