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官问责再度引起了公众对于行政道德的关注,它在制度上适时填补了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之间的空白。道德抑或伦理的约束只是一种软性力量。高官问责在界域和体制维度上的建构、扩展以及纵深,根本上有利于通过法制他律最终促成行政部门的道德自律。实现问责制度化的系统性和预期性,其关键即是从行政道德走向依法问责。  相似文献   

2.
从当前和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看 ,提高政府能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政府管理中存在权威下降、腐败蔓延、职能不合理、决策和执行机制不完善等制约政府能力增长的突出现象。法治行政对消除这些现象具有特殊作用 ,它可以增强政府权威、遏制行政腐败、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机制和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 ,从而提高政府能力  相似文献   

3.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服务型政府必须依法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以法治作为基石和制度保障。实现服务型政府,应该树立依法服务的行政理念,完善和健全行政立法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完善法治化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4.
问责是指问责对象为了实现某种目的以恰当的方式向问责主体进行负责的过程。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法治的参与者和促进者,为了实现参与和促进国际法治的目的,必须要向各利益相关者进行负责。由于目前国际法治呈现的多元性和国际法之治等特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问责也要相应的呈现出独特的内涵。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问责不仅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概念,而且问责对象、问责主体、问责内容、问责方式和问责目的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除此之外,因其独特内涵,国际法治视野内国际非政府组织问责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困难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政府环境责任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环境公共需求而承担的环境义务,其实现的保障就是健全政府环境责任问责机制,这其中加强社会公众的问责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公众问责具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不具备的优势,其理论依据是“人民主权”。社会公众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问责的最佳方式是诉讼,从社会公众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问责的现实需要来看,强化和完善环境行政审判是其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是建设服务型法治政府.实现服务型法治政府,应该树立依法服务的行政理念,完善和健全行政立法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完善法治化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7.
2003年SARS风波提出政府问责的问题,但同时也反映出人大并未发挥监督政府的职能.本文分析了人大在政府问责中集体失语的原因,指出政府问责必须由人大主导,并提出了使人大强化政府问责职能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通过强化异体问责,拓宽问责途径;明晰问责对象,扩大问责范围;完善问责法律,坚持依法问责;健全配套制度,创新问责方式等措施,完善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  相似文献   

9.
政府的公信力程度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程度,而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包括地方政府的自身能力及属性和地方政府与公众的关系.近年来,网络问责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其在推动体制内问责,更全面地监督政府行为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对政府和行政人员两个方面的影响来看,网络问责也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当前的网络问责境遇中,地方政府需要从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完善网络问责回应机制、优化公民网络参与秩序和完善网络问责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达到有效地建设自身公信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法治型政府成为十年政府改革的目标之后,亟待从理论上对法治政府的内涵、目标体系及实践路径加以解读。其中,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依法行政、法治行政等范畴的厘清成为体认法治型政府内涵的理论前设。以此为基础,政府职能、权限、行为与主体的法治化共同支撑起法治型政府的目标体系。在目标指引之下,坚持价值整合与制度创新、主体自律与他律监督、内部自发与外部促动的结合路径,法治型政府的构建才具有达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现代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理性选择,它主要通过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法律关系框架而展开。契约作为一种理念,在横向层面内含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自由、平等、互惠的价值诉求,在纵向层面也蕴含着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所应有的诚信与责任、秩序和效率的政府人格和施政理念。作为一种方法论,为横向和纵向契约理念结合的法治政府提供了应然性的法治逻辑与和谐社会的实践归宿。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而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实现方式。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方式上实施依法执政,是顺应当代执政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自觉。只有依法执政才能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才能规范党和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和社会组织的关系。依法执政也是赢得人民群众认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政府绩效评估问责功能的形成机理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绩效评估是对政府官员政绩优劣与高低进行考量的问责机制.政府绩效评估内含着问责意蕴,主要体现在其追求顾客至上、结果为本和责任行政等理念上.政府绩效评估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以形成问责导向,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整合问责资源,通过贯通政府执行过程以统合问责内容,通过巩固政绩合法性以提升问责效益.拓展绩效评估主体范围,确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规范绩效评估程序和加强绩效评估制度建设,是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问责机理与强化政府绩效评估的问责功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政府的环保责任与环保问责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根源在当地政府环保责任不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依法履行教育引导、规划指向、执法监督、市场服务、信息公开责任,而建立环保问责制则是强化政府环保责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法治政府是依法设立权限、依法实施行政管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诚信政府、高效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体系。法治政府存在的前提是权力有限,价值取向是人民利益至上,法治政府的建设是以法律知识的普及为基础,其根本表现是服从法律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利、认真看待程序、认真面对司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从网上浏览信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成为信息时代下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网络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并日益受到来自社会、政府的普遍重视。本文通过研究网络舆论和地方政府问责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趋势,提出了将网络舆论作为地方政府问贲的手段和形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政府与法治化相互契合,法治化成为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要素、重要标志,同时成为解决数字政府价值冲突的重要途径。当前数字权力的扩张与数字权利保障的失衡、数据共享成本高昂催生数据孤岛的形成、数字鸿沟加剧信息“贫富差距”、政务数据面临安全挑战等构成数字政府建设的法治困境。对此,首先需要在入口规制、过程规制和结果规制三方面抑制数字权力扩张;其次,加快推进平台共治重塑政府运行模式、消弭数字鸿沟以保护数字平等权、加强救济机制以保障权利免受数字权力的侵害;最后,在政务数据开放程序法定化、数据利用安全过程机制以及数据留痕备查和考核评估机制等三个方面构成政务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关于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规定,在政府治理理念革新前提下,展开对地方政府权力法治创新的研究。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得以展开:一是国内外关于地方政府权力法治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及其意义;二是联邦制与单一制典型国家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经验借鉴;三是地方政府创新与权力法治的宏观要求与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重大任务。"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是其中牵涉面最大的一部分,其设计任务紧迫而艰巨。虽然地方各级政府和学界都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无论是地方政府考评采用的还是学界研发应用的指标体系目前都存在一定缺陷。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需深入剖析法治政府的内涵特征,廓清法治政府的争议边界,紧密结合中国法治政府评估实践经验所揭示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以全国适用、进路合理、功能彰显、公信力强为重构目标,在行政保障、行政行为与行政效果的框架下展开设计,运用科学方法分级列出各项指标并赋予合理权重,以确保整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把我国政府基本建设成为法治的政府,这是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提高政府法治能力建设,主要应从加强政府的立法、执法和守法能力建设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