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声音传播是广播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惟一途径。而广播作为新闻媒体其信息传播以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声音为主。因而,听众对广播有声语言的声音形象产生的听觉心理印象和心理定位,关系着广播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播音员所使用的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是简单的念文字 ,而是一种语言创作活动。在播音艺术中 ,语言形象的创造要靠播音员自觉地去运用各种声音技巧 ,而声音虚实变化的恰当运用则是其美学价值的表现所在。  相似文献   

3.
王白菊 《云梦学刊》2003,24(3):81-82
声音语言是歌唱表演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而形体语言则是其重要补充,在演唱中,演唱者应从着装打扮、艺术感觉、情感体会、动作幅度以及艺术修养等方面着眼,努力发挥形体语言在歌唱中的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学生主要是为中等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为此 ,根据我们院校的师范特点 ,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些建议 :(一 )根据学生的特点 ,加强声音基础训练 ;(二 )注重语言的学习与掌握 ;(三 )声音教学要选择与音乐教学工作有关的教材和内容 ;(四 )声音教学要从演唱方法和声乐教学法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学或符号学的角度来考量,文学不仅是形象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形象与声音共同构筑了文学的两极。甚至可以说,声音是文学的第一能指,而形象只是声音(意义)的显现。如果循着历史的踪迹进行追寻,各种文学样式都具有声音修辞的属性。当前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则是视觉依然占统治地位,听觉被视觉所放逐,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是如此。为了文学的良性发展,在当前的语境之下,重新唤起人们对文学中声音修辞的关注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沉默的“不可知性”,思考其被言说的可能性与方式。作者首先对沉默进行了基本类型的划分,即超越性沉默与内在性沉默,并尤其肯定后者的价值与意义。随后,作者进一步将内在性沉默划分为静默与缄默。作为这两个子类型的他者,声音与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以否定的方式想象沉默。然而,吊诡的是,静默与声音、缄默与语言之间的边界并非总是清晰可辨。事实上,这种两极化的对立非但不能让我们更好地接近沉默的真意,反而会将沉默内在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过分简化。只有当我们对沉默做更为细致入微的审视,只有当我们对沉默与其种种他者之间复杂、近乎于复调式的关系性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与理解之时,我们才可以真正“言说”沉默。  相似文献   

7.
和宝宝交谈,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十分重要。宝宝在会说话之前对声音的敏感度最强。研究表明,宝宝对母亲声音的敏感度超过其他任何声音。这种对声音的分辨能力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母语的学习。在宝宝学说话的最初阶段,他的"谈话"是含混不清的。如果你从另一个房间叫宝宝,很难得到回应。这是因为,宝宝  相似文献   

8.
90年代日渐突出的“面对文坛”的创作倾向导致了当下小说叙事的“集体话语”和一种具有绝缘性和定向性的叙述声音。这种话语和声音掩饰而且加剧了在小说创作中丧失真实立场的作者身份问题,并进一步导致当代小说和真实生活的脱离。当下的“仿写”现象显露了作者群体的一个理论盲点,即将理论视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规范意义的原理的错误理论观念。克服理论盲点的出路是认识各种理论由其自身的地缘意义决定的针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声音是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伍尔夫的小说中,叙述者声音隐含在多元的人物声音之中,具有自我指称意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女性意识.伍尔夫采用不同的声音策略巧妙地对抗意识形态、社会权力关系和文学规约等对女性声音的制约,从而取得了话语权威,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体现了这位女权主义先驱在文化实践中的艺术特色及其女性主义思想的独到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声音商标等新型商标纷纷出现。其与传统商标一样,凝聚着现代企业的商誉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我国《商标法》自2013年修订开始给声音商标的注册和保护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随着未来我国声音商标成功获得注册数量的增多,声音商标也会像传统商标一样面临被侵权的风险,因此本文旨在从声音商标近似和混淆可能性判断标准、驰名声音商标认定与保护、声音商标反淡化保护等角度探讨声音商标与传统商标保护的共同点与特殊点,提出完善我国声音商标保护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声音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易逝性,对声音遗产的保护呼声日益高涨。我国的声音遗产异常丰富,而那些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可发展价值和原生态价值的声音则是优先需要保护的。声音遗产的记录要遵循生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声音遗产的保护有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种,通过保护传承人,在原生态环境中实现声音遗产的动态保护,是当前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2.
显著性和可视性是商标获准注册的要件,有些国家和地区已通过法律修订或司法解释等手段,确认了声音商标的可注册性.特别的声音标志本身具有"显著性",普通的声音标志可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声音商标的内涵可通过图形、文字描述和其他手段表达出来,能满足注册商标的"可视性"要求.声音商标注册已成国际趋势,申请在中国注册的外国商标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加,中国应该承认声音商标的可注册性.  相似文献   

13.
声音商标属于非传统可视性商标,无法贴附于商品或服务之上,未经使用难以发挥商标识别功能。即使声音商标中的声音要素存在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独创性,也不可推定其具有商标法意义上的显著性,因此,对声音商标的注册进行审查时不能采用固有显著性标准,而应采用"获得显著性"的单一标准。此外,通用声音和功能性声音即使经过使用获得了显著性,也不得注册为商标,这是保障公共资源不受侵蚀的法理要求。我国2016年修订的《商标审查及审理标准》新增条款,对声音商标的固有显著性作了特殊规定并确立了声音商标审查采用获得显著性标准,但对于该标准的法理基础、适用范围以及声音商标获得显著性应具备的条件尚需进一步解释和明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朝鲜族民族声乐唱法从以自然民谣唱法──真声为主的体系,现已发展到以真声、假声相结合的混声唱法为主的新的体系。因此.民族声乐教员与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声音观念,声音训练应注重站立姿势、深呼吸方式、口形准确、发音部位正确。  相似文献   

15.
"听"是唯一与人的生命相始终的感觉,汉语中的"听"有时候也指涉听觉之外的其他感知。声音的发生与生命繁衍有密切联系,国人在涉及两性关系时常用声音譬喻。声音的转瞬即逝要求接受者集中注意力,人类听觉的相对"迟钝"反而有利于增强思维的专注和想象的活跃。听觉往往比视觉更能触动情感,人类沟通之所以会从视觉符号(手势)向听觉符号(语言)演化,原因在于后者更有利于较大范围内的全天候沟通。说话者的声音被别人和自己同时听见,这种"不求助于任何外在性"的内部传导使得能指与所指完全不隔,声音因此成为一种最为"接近"自我意识的透明存在。声音传递的"点对面"格局,赋予"被听"之人某种特殊地位,听觉沟通对人类社会架构的"塑形"作用体现于此。母系社会转型为父系社会之后,以往处于"被听"位置的女性开始转向"被看",这是她们顺应男权社会的一种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声音景观研究中,声音不仅被视为生活世界的表征,还是突破由视觉范式所指涉的逻各斯中心论的解域之线,更是重构栖居世界的可能契机。文学声景作为微观的声景世界,以其独特的物质性声响、语音形式以及对静默的呈现,在交互阅读与交流中,唤醒联觉感知和文学想象。厄休拉·勒古恩的幻想小说《地海传奇》六部曲,曾五获星云奖和雨果奖,叙说格得等主角在地海世界的成长与历险故事,在其奇幻写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勒古恩对文学倾听、声音和静默极为敏感。小说借声音与静默彼此缠绕的地海世界,反思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等问题,小说中的声音既是形式也是主题,呈现出从冲突、失衡而达至平衡的生态图景与奇幻的文学世界。《地海传奇》中语词的声音既在实指层面上制造出音义谐和、悠远淡然的审美效果,也在虚指层面突显空间声景特征,进而参与地海世界中人物的形象建构,勒古恩对这一文学声景世界的想象与描述,为奇幻文学的生态书写带来新面相,而批评对六部曲中文学声景的揭示,也为理解文学空间的意义生成开启新维度。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西方,抒情诗已经成为诗歌的基本形式。西方现代抒情诗去除了传统格律之后的音乐性问题,十分引人注目,至今悬而未决。现代西方诗论关于诗歌声音、音乐性的问题讨论总与诗歌意义的讨论密不可分,论述的角度围绕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展开。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节奏是先于意义的;从文本角度来说,声音与意义是相互制约的;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读者接受的是意义影响下的声音效果。西方现代诗论关于声音与意义的讨论,发现了诗歌的音乐性从传统的韵律系统逐渐走向心灵的内在节奏,从而证实了西方现代抒情诗的音乐性正在向意义层面上渗透。  相似文献   

18.
陈润兰 《学术界》2005,(4):238-244
叙事声音是叙述者介入叙事的程度,叙事声音的强弱隐显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相关联。《马桥词典》的叙事声音或强或弱或显或隐,皆能依据叙述对象的特点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置与表现,从而取得了理想的表述效果。  相似文献   

19.
邹再金 《南方论刊》2015,(1):10-12,66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好声音"何以可能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及实践两个层面作回应。"中国好声音"的三个维度是出类拔萃、群众积极参与、经得实践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旋律,真理与价值统一、具广泛群众基础以及实践中越唱越响这三大特性是使它成为"中国好声音"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8):222-226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出来。面对文字构筑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只关注看,而应学会倾听,构建听觉空间,从而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聆察叙述的声音和由叙述声音描摹的各种声响。这些声音复杂而又微妙,是文学叙事的魅力所在。它们由作者发出,随文本传播,在不同的时空被人们接受。智性的倾听有利于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帮助人们改变视听失衡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