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人间词话》是中西审美观念交融会通的结晶,但在逻辑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意境的理解基本着眼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相对忽视了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因而称不上意境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二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虽然化用了邵雍的现物说,却没有得到较好的阐释,尤其是与叔本华审美学说嫁接时出现观念混乱.三是对优美与宏壮两种审美形态的把握上存在偏误,在论述中虽涉及弱美形态却未能提出适当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4.
佛教心性论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王维的“无我之境”还是大历诗歌的“有我之境”,都是佛教心性论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因此,深入研究佛教心性论,对理解古典诗歌的深邃内涵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具有治国长才,位至宰相,并主持熙宁变法,变法失败后,退隐林泉过山野生活。他为官期间,一心忙于政务,所写的少量的咏物纪游诗,带有浓烈的积极入世的感情色彩,是一种“有我之境”;二次罢相后,他隐居“半山”,表现出“无官一身轻”的清高洒脱的神态,但内心深处并没有忘却政治和变法之争。这种“身在山林,心存魏网”的矛盾心境,使他退隐后的诗在意境上表现出“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的特点,堪称“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作品的意境美(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独特表现,也是人们研究最充分的课题之一.新闻意境是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但在新闻理论界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艺术意境和新闻意境在呈现形态上有着很多相似性,但同时又不能等同,尤其是在创造手法和表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新闻作者在新闻作品中所表现感情的隐显,主体意识的强弱,新闻意境可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大类.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论诗的审美境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王国维论诗的审美境界的几个方面 ,即 :情景交融的本质特征 ;诗人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 ;境界的两种基本形态 ;境界创造的方法。王国维的贡献在于发展了诗的审美境界的外延。  相似文献   

8.
意象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其传统模式是"人物品题"式的,针对的是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诗人或作家.《二十四诗品》的出现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它以四言诗的形式,并大多以境界显现辅之以抽象议论的方法展示诗歌的风格类型,揭示其构思的方法和规律,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就文学批评文本而论,《二十四诗品》中的意象之丰富多彩是空前的,其中融合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及现实感受,寄寓着作者的生活理想,抒情意味十分浓郁;而其各品是依照道的运行规律有序地排列起来的,颇含道家哲理,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可以归入哲理诗的范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文的受命性要求作者撰写时要自觉进入“无我之境” ;公文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要求作者写作时进入“有我之境”。公文写作必须处理好“无我”与“有我”的关系并使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史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史学方法论:一类是旨在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的方法论(“无我之境”);另一类是旨在彰显主观因素以“重构”历史认识的方法论(“有我之境”)。通过对这两类方法论的优缺得失的反思,指出其对构建我国21世纪史学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学理论中对审美和再现的境界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区分。翻译首先是个审美活动,也存在上述美学境界之分。在翻译中,译者是审美主体,面对的客体是文本。译者对文本的态度与再现方式造成了境界的区分。译者审美客体时,是“自失”还是客体冲击主体意识,译者审美再现时主体情感是隐现还是显现,决定译文的境界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过渡之境”可看作是“无我之境”的分支,译者再现时是以局部呈现,还是保留整体,指向模糊还是确定,决定是“无我”还是“过渡”。译文呈现的境界无优劣之分,皆是挖掘文本的“美的潜力”惟其美异也。  相似文献   

12.
13.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有“境界说”、“隔”与“不隔”、“理想派”与“写实派”、作家的修养、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审美范畴。在创作过程中,境是感发作者的客观生活,象是作者之意与客观之境心物交融而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物态化为文本意象。在接受过程中,直观性、整体性、空白性是文本意象应具有的质素,体现出不同层次的物我合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超越意象达到回味无穷的心灵之境。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言、象、境经历了实境──心象──实象──心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意象批评是它的基本批评方法,其中的意象包括人物意象和自然意象,自然意象中又有壮美意象和优美意象之分。通过生态学的视野,可以发现《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了自然和谐的意境美,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从《谷音》诗歌文本分析与宋代理学“天地之心”命题两个方面,阐述胡应麟所提出的“宋人格调”内涵,从而达到对宋末元初士人人格与诗境一种比较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的“中国特色”的表述,其目的在于区分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类型的美学意境。“我”特指意志认知主体或主体的意志认知,存在“美术”中的认知主体从结果看均属“静观”纯粹认知主体,即无意志认知主体,也即审美认知主体;“优美”与“壮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观审心理经验过程,它们构成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不同审美内涵。仅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解释“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未免失当。  相似文献   

18.
19.
史书记载,陶潜"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陶潜爱好饮酒,并写了大量的饮酒诗,尤其以《饮酒》组诗二十首最为著名。本文以其中的第五首为研究中心,拟分析其酒诗的深层意蕴——琴境,以深入解读诗人以"自然"为特征的人格和诗格。  相似文献   

20.
“意境说”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高低优劣,视乎意境之深浅与有无。“境”绝不是“不可思议之境”,但美妙之意境却又是在“但见性情”,不事雕琢的美妙诗中。意境论者是要求不要“雕缋满眼”,有“弦外音”和“状飞动之趣”,而不是“重意轻言”、“重味轻象”和“重静轻动”。有人如是说,不过是皮相之谈。一种学说只要它道出了真理,应不计较它属佛,属道还是属于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