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汉运动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Talmy提出的运动事件框架及词汇化模式类型学理论为基础,探讨英汉方式运动动词和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和差异。英汉方式运动动词的共性表现为:英汉之间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方式运动动词;差异表现为,汉语方式运动动词的数量没有英语丰富,在表达运动方式时,英语采用综合式表达法,而汉语常常使用分析式表达法。英汉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也表现为英汉之间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路径动词,但二者的用法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投射域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研究范畴。俄、汉语语料库中"水"概念隐喻投射目标域的对比分析表明:俄、汉语言中"水"概念隐喻共性投射域大于个性投射域,共性投射域与始源域"水"的客观物质基本属性密切相关,个性投射域的差异性主要与俄、汉语语言文化背景及抽象思维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3.
投射域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研究范畴。俄、汉语语料库中"水"概念隐喻投射目标域的对比分析表明:俄、汉语言中"水"概念隐喻共性投射域大于个性投射域,共性投射域与始源域"水"的客观物质基本属性密切相关,个性投射域的差异性主要与俄、汉语语言文化背景及抽象思维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4.
夸张是英语和汉语所共有的修辞格.其中数词用作夸张或渲染(数量夸张)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段.由于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英汉数量夸张在辞格上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虽然英语中的数量夸张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汉语中的数量夸张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5,(6):117-118
<正>性状范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但是在不同的语言表达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也不例外。对汉英性状范畴语言表达式的认知语义序列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产生这些差异和共性的原因。性状范畴的语义特征是一个以时间为轴的连续统:在这个连续统中,从左至右动态性依次增强,而处于左端的属性分类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6.
系统功能语法将英语事物语与中心语分离的of结构视为延展数量语识解数量或类属,据语义原则可将延展数量语在次阶上分为表数成分和计量成分。汉语语法区分了数词和量词。本文依据功能语法对英汉数量语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概念维度内汉语事物语可与中心语重合,汉语数量语较于英语次级修饰关系相对封闭。汉英识解基数和确数的共性多于对序数和概数的识解,汉英计量成分都可通过语法隐喻式体现,汉语中计量体现的语法隐喻式更为活跃。表数和计量成分在汉语中有重合和省略现象,英语中不能重合或省略。英语数量结构有属性语或类别语的迁移现象,汉语无明显迁移现象。英汉数量语都可通过人际属性语或隐含意义体现人际意义,除此共性英语数量语可通过亵渎语,汉语数量语可通过重叠结构或添加虚字实现人际功能。汉语量词或数量词的重叠结构或数量语的对仗都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英汉成语中数词“实”与“虚”异同 ,分析英语成语中数词意义——精确 ,实义 ;汉语成语中数词意义——模糊 ,虚义。揭示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影响指涉意义相同的英汉词汇 ,论述了汉语数词“虚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形象思维的特点 ,而英语数词“实化”反映出英语民族抽象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结合英汉对等翻译语料分析英汉语中“走”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和词化程度,发现英汉“走”类动词词化模式都为“走 方式/原因”,英语“走”类动词数量较多,包容的语义丰富,词化程度高,一些表示特殊步态的语义,英语用综合式表达,汉语没有相应的词,用分析式表达。“走”类动词的基本范畴:“walk”和“走”,使用频率都很高,汉语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9.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分类可以看出,汉语词类中有数词和量词之分,英语只有数词之说。汉语中,量词具有独立的语法和修辞特点,英语中起着量词作用的是名词。在句式上,二者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汉语的基本数量句式可概括为"Num Q N"或"N Num Q",英语的基本数量句式为"Num N"和"Num Q of N"的形式。英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都具有夸张、比喻、委婉等修辞功能,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原型普遍存在于语言范畴之中,是一个范畴的所有事物的集中体现,并为人类认知外部世界提供认知框架。同一范畴内部成员的不对称现象充分体现出了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对立。文章分别对英语、汉语的计量反义词、评价极向性形容词和不具评价极向性形容词中的标记现象及其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认知和语用角度探讨了英汉形容词范畴中标记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情态助动词是表达情态的重要手段,英语和汉语情态助动词有不同的语法和语义表达形式。根据Huddleston和Palmer关于情态助动词的理论框架,英语和汉语情态助动词被同时纳入否定、倒装、替代和强调四个语法特征进行对比,发现汉语在倒装方面与英语有很大差异,但是在其他三个特点上,均与英语具有共性。然后又将它们纳入意愿、可能和必须三个语义范畴,结合相应的语料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意义表达形式在三个语义范畴中表现有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数词和名词之间需要一个特殊的补充成分---量词,数词、量词和名词组成了Num+CL+N的结构。量词作为一个特殊的功能性成分在学界受到了普遍关注,对量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为探索汉藏语系的特点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深入探讨量词语言使用者认知其范畴化过程。本文一方面从量词短语结构的变化和语义的演变来论述汉语中量词的语法化现象;另一方面,从认知的角度考察了汉语中量词与名词的选择性共现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打破了"语言任意性"原则一统天下的局面,它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并结合柏林和凯家提出的"语义特征普遍性"理论,探讨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象似规律,从而论证了人类认知的共性是英汉基本颜色词在次序、语义场、范畴等方面有着惊人的象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英语“mouth”与汉语“口、嘴”这两类词汇的隐喻、转喻具有理据性,都是以嘴的形状、功能、活动方式为基础。从转喻角度看,这两类词汇在同一认知域中既表现出相同的代替关系,也有个性的特征。从隐喻的角度看,这两类词汇都可投射到形状/事物域、情感/态度域、社交域和性格域,但汉语中的“口、嘴”还可投射到知识/智力域。汉语的“口、嘴”词汇投射范围广,能产性高,这归因于英汉语认知和语言特点的差异。从认知域来看,这两类词汇的隐喻投射既体现了“以身喻心”的观点,也体现了“以身喻身”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5.
英汉味觉范畴隐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考察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味觉范畴隐喻。研究结果显示,表示味觉行为的动词"尝"主要投射到认知领域;表示味觉器官的名词"舌"主要投射到语言/形状域;表示味觉功能的名词"味"主要投射到认知及情感域;表示味觉效果的形容词"酸","甜","苦"和"辣"主要投射到人物/情感/其他感官域。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表明,中英味觉范畴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这可归因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其不同之处,可归因于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从英汉句子结构的语义层面出发,着重探讨英语和汉语句法结构顺序象似性的共性与个性,基于时间、空间、概念以及语用等不同的维度来归纳分析英汉句法的顺序象似性,揭示英汉句法象似性的普遍存在与有理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语用和语言的互动关联,语用上的强调可能会渗入语言而成为语言自身的构成部分,语言会用某些显性语法形式标志被强调成分并使其范畴化。意义制约着汉语语词的历时流向,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有相同或相似语义特征的语词往往会呈现为相同或相似的演变趋势。汉语的增量语词有通过语法隐喻、从其他认知域投射到言域中演变为强调标记的可能。这可通过增量语词的基本类型,如持续量语词、延及类语词、复加类语词的某些演变范例给以说明及解释。汉语的虚化成分并不单纯,从增量语词演变来的诸强调标记既有作用上的相似性,也有价值上的对立性,造成对立的主要原因是诸强调标记从它们的源词那里继承了某些特征,并且可能演变出了新特征。  相似文献   

18.
空范畴(Empty Category)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在状语从句中经常出现。对空范畴问题的研究,是探索各种语言使用者语言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揭示某语言使用者的语义逻辑形式的表象规则及其深层趋向的对应关系。本文仅就英汉状语从句中的空范畴现象做一对比分析,认为英汉状语从句中都存在主语空范畴现象。在英语状语从句中仅存在功能控制关系,汉语状语从句中可发现功能控制关系或指代控制关系。此外,汉语状语从句中存在宾语空范畴现象及两种控制关系。这在英文中是绝对不可的。  相似文献   

19.
汉语"跑"(V跑+O)和英语"run"(Vrun+O)的认知基础相似,具有可比性。汉语"V跑+O"语义配置格式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英语"Vrun+O"语义配置格式,且语义关系复杂。当转换为英语时,不仅涵盖英语语义配置格式语义之所指,也涵盖"run"之外的所有"跑"义动词,部分词义还投射到移动域之外。从语义认知和翻译的角度来看,汉英"跑"义动词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英汉翻译中,应注重两种语言词语的生成理据、应用之道和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20.
英汉语互译中数词的对应问题及其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英汉语互译中,数词的对应和翻译方式体现了英汉两种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发展、语言习惯的差异和某些共性。本文从英汉语数词对应、含有数词的特殊名称和词组的翻译、含有数词的习语翻译三个方面,以实例来探讨翻译数词时所考虑的文化、语言因素,以及探讨数词的具体翻译技巧,使数词的翻译既传神达意又能体现原文的文体文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