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明代的科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道是明代官方的言论机构。科道官是言官,专司言责。以科道为中心的言论系统,是调剂君臣关系乃至君民关系的舆论体系,其作用不可低估。本文就明代的科道官的设置、秩品,及其职能等问题,试作些论述。 科道为六科与十三道的简称,是明代中央政治体制中专司言论的机构。科道官员的设置,有“给事中”与“监察御史”等职。科道官员在明代被称作“言官”、“谏官”。另外,御史有纠察风纪之职,在地方上与按察司官并称“风宪官”。 六科衙门旧在砖门内尚宝司西面。永乐年间因灾而移到午门外的直房署事,每夜轮流由一科直宿。据《明史·职官志》,六科的职掌主要有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诸事。六科给事中为近侍官,兼主奏对。  相似文献   

2.
目录 一、历代监察制度的概况 二、明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一)都察院(二)总督与巡抚(三)监察御史与巡案御史(四)给事中 三、明代监察官员的地位和作用(一)明代监察官员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的作用(二)明代监察官员对皇帝绝对权力的制约(三)明代监察官员在与宦官集团斗争中的作用(本期选刊此节)。(四)明代监察官员在打击贪污、肃清史治、巩固封建统治过程中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吸取元亡的教训,认为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贿赂公行,甚至监察百僚的御史也沾染了恶习。因此,他很重视台谏官的建设。朱元璋沿袭元制,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更置都察院,长官为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御史为监察官,是天子耳目,代天子巡按各地,官职虽卑,仅为七品,  相似文献   

4.
徐晓庄 《中州学刊》2008,(2):190-193
明代的监察机构体系包括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以及地方总督、巡抚和行省提刑按察司及其分司.该机构各部门在分别独立行使行政监察职能同时,分别独立行使刑事侦查、刑事审判、执行刑罚、刑事司法监督等刑事司法职能,因此在明代刑事司法体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究竟何种因素制约着封建君主及朝廷各级政府官吏,使专制统治规范化呢?一本题为《明代的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的新著,通过解剖一个朝代的监督、控制与调节系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明代的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机九章,它的作者张薇系统地研究了有明一代包括都察院、十三道、六科、按察司等机构在内的整个监控体制,对上述行使监控职能的部门的发展渊源、组织结构、职责权限、监控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监控体制的实际运作状况和诈用.以及担任监控职权的官员的素质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6.
由于世宗对言官的厌薄、憎恶情绪,嘉靖朝言官得祸独重,备受摧抑。忠于职守的言官不屈的抗争,使嘉靖言官的气节闻名史册。但皇权的打击埋下了言官群体分化蜕变的祸根。嘉靖言官的悲怆历史,揭示了明代监察机制中存在的对最高权力约束的无力及监督手段单一落后等缺陷。  相似文献   

7.
《明会典》和《明史》关于给事中人选来源的记载多有歧异之处,反映了明代给事中选任制度演变及其实践中的复杂性。明代给事中的人选经历了一个“多途—单途—多途”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给事中选任逐步制度化的过程,也是对人选要求日益提高的过程。其中,由“多途”到“单途”的转变,与明代选官由“三途并用”向专重进士的转变过程是一致的,体现了给事中与其他官员选任的共性。由“单途”转变到“多途”,是在遵循总的选官趋势前提下的提升,体现了给事中选任的特性。中晚明时期,通过限定资格条件、行取、访单、考选等制度设计,能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将才识优长、行政经验丰富、政绩卓著的行人、推官、知县等选拔进给事中群体。包括给事中在内的言官成为导致明亡的重要力量,与中晚明以后内忧外患导致的国家中枢权力结构深刻调整,以及这种调整所带来的政治动荡有根本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监察官吏的选拔制度古已有之。在封建监察制度建立初始的秦汉时期,封建王朝是制定了监察官吏的选拔、任用、奖惩等办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增设了一批如校事刺奸、丞相左丞等新的监察职官。唐代对以卑察尊的体制作了重大改革,泛监察官吏分为高、中、低三类。对于高级监察官员,提高他们的官等。如御史大夫,其官等起初为从三品,提高到正三品。宋朝建立以后,在吏部之外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改为审宫院)“以分中书之权”,与此同时,废除了唐代宰相推任御史的制度,改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的官吏铨选机构大都是都察院和吏部共同管理,台官的任用则主要由都察院掌握。清承明制,制定了《钦定台规》,对严格选拔监察官吏有了很大发展。由此观之,历代监察官吏的领导体制虽  相似文献   

9.
洪朝选,字芳洲,福建同安人,进士出身。在明代嘉靖、隆庆两朝年间,曾任户部主事、吏部郎、佥都御史、副都御史、刑部侍郎等职,后因得罪大学士张居正而挂冠返乡。家居十余年,潜心读书著作。明代中央的六部中,以吏部的职权最重要,掌管文官的选拔与监督。明代的御史是天子的耳目,“凡大巨奸邪、小人构党者劾;百官猥茸贪冒者劾……遇考察,则同吏部,司黜涉大狱重囚会鞠于外朝,则同刑部……至建议大事,适推大臣,廷鞠大狱,皆得预”。洪朝选长期担任御史与吏部郎,对于吏治问题形成了一套看法,值得我们整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安维峻(1854——1925)字晓峰,号槃阿道人,甘肃秦安县人。光绪己卯进士,光绪十九年(1893)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不欠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国家的政局黑暗透顶。此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决计“披肝胆,昌斧锧”直言上奏拯救国家,他在短短的一年多的任期  相似文献   

11.
张学颜是明嘉靖万历间一位平常的朝廷官员,他没有显赫的功勋,故名字鲜为后人所知。他为官不贪,且克尽厥职,作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因而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张学颜,字子愚,广平府肥乡县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曲沃知县,擢工科给事中,历河南金事、山西参议、永平兵备副使,隆庆五年二月进右金都御史、巡抚辽东,万历五年十月升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十一月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六年七月  相似文献   

12.
汤毅平 《湖南社会科学》2003,(1):160-161,156
一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文武百官的控制 ,非常重视监察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宋代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和谏院 ,简称台谏。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分置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职。谏官组织机构至宋仁宗时始从中书省、门下省独立出来 ,称“谏院”。宋代中央监察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其变化之大 ,莫过于台谏逐渐合流为一。宋以前 ,御史的弹劾和谏官的谏诤 ,区别是很大的。谏诤对象为人君 ,弹劾对象则为文武百官 ;谏诤对事 ,弹劾对人 ;弹劾具有司法性质的强制力 ,谏诤没有约束力 ,只是对皇帝的建…  相似文献   

13.
赵荣英 《理论界》2004,(2):38-38
一、民主监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为使官员廉洁,立国之初就设立了监督官吏的御史大夫,并在地方设驻郡监御史。其后,尽管朝代更替,但各朝代都设有负责监督各级官吏的官员和机构。明朝的监督机构称都察院,其官员称都御史,权力之大在六部之上,能代表皇帝出巡,为“专纠劾百官”“当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不可否认,这些机构和措施确实对其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监督所发挥的作用又是有限的,不仅没有防止朝代的腐败和灭亡,而且监督机构自身也有严重的腐败问题。历史上所有封建王朝都没有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兴盛衰亡,萌芽于先秦,其形成、发展和成熟于不同朝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御史台阶段、一台三院制阶段和都察院一院制阶段。始终体现着奴性、同构性、有限性的特点,充分凸显了古代人治大背景下试图法治化的二元对立与悖论:"家天下"思维主导的缺位制度无法全覆盖并制衡;君制法、臣守法、法治民的立法本意致使表面上的法律制度非常完善,实质上自立法时起即有先天的不完整性、不充分性与有限性,法治实践中必然冲突。独立性、法治化、透明化是现代监察制度设计与实践的必然取向。  相似文献   

15.
清嘉庆四年己未(1799)会试,总裁即主考官为时任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南书房行走、吏部尚书朱琏,副总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刘权之、户部左侍郎、经筵讲官阮元等三人。此科二三场的文策,朱琏请阮元一人阅卷,先选出长策一千三百余卷,又用三昼夜,再选出二百卷,分为三等,“以观头场,名士经生多从此出。  相似文献   

16.
秦汉的御史官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官制史上,御史是司监察的官职.它之成为系统,时在秦汉.秦汉是中国御史官制的形成时代.秦汉的御史官制,有一个演变过程,约略可分三期.秦至汉初,御史系统即监察系统,此为第一期.汉武帝改革官制,增设丞相司直与司隶校尉,均司纠察.于是监察官制发生结构性变化,御史官职仅为监察官制的构成之一.自武帝终西汉末为第二期.光武中兴后,御史制度又一变,直至建安,为第三期.前二期,御史首席均为御史大夫(成帝哀帝时曾二度更名大司空),可合视为"大夫制".第三期,首席长官易为御史中丞,可以说是"中丞制".然纵有变易,御史官职终不失其监察职能.本文拟就秦汉御史一官之官署、职任地位及主要特性,作一大略的考述.  相似文献   

17.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位于泉州城区涂门街大人巷吴厝埕,为明代官邸和清代宗祠混合一体的富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其规模宏大,气宇不凡,四进五开间,保存基本完好,总建筑面积1177平方米,占地1600平方米。原为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徵的宅第,因其官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称“东观西台”。  相似文献   

18.
黄爵滋(1793——1853),字德成,号树斋,江西宜黄人。道光三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兵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卿、刑部侍郎等职。他主要活动于道光年间,他的政治经历和诗歌生涯也与近代中国外患内忧的历史时期相始终。他颇具声响,成为道光诗坛之中坚。 一 黄爵滋以其诗歌实绩蜚声诗坛并为世人所瞩目。他能将诗歌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继承《诗经》、汉魏、李杜以来的优秀传统,以真挚深沉的诗笔反映时代,嗟叹民艰,抒发情怀,对矫正乾嘉以来的颓靡诗风,促使  相似文献   

19.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曾任山东潍县令和浙江道试御史.明亡降清.顺治四年至十一年(1647-1654)周亮工在福建先后任按察使和布政使.1654年秋擢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调离福建,赴京任职.顺治十二年(1655)七月浙闽总督佟岱以"贪酷"诸款弹劾周亮工;周被革职,自京"赴闽质审",在闽"质审"前后达四年,后被解押返京,继续受隔离审查,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以案情不实,无罪释放,调任他职.  相似文献   

20.
明嘉靖浙江道监察御史陈表,素有"铁面御史"之称,因"忠直见忤",自楚归滇,陈表不仅因为官高品、为民谋利而名垂青史,更作为一位清雅、高远的诗人而为后人所景仰。其诗体写田园风采,可与陶潜诗一比;同时其诗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耿介绝俗,首开玉溪文化先河,为明代云南文学崛起、特色形成平添劲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