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和亲,是古代政权对外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突厥政权也一贯重视和亲策略的运用以服务于其政权扩张和发展战略。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政权的和亲策略演变与政权的重大战略是一致的。而相应政权与突厥的和亲互动对双方的发展进程影响都较突出。梳理突厥政权的和亲策略演变进程,有助于理解突厥政权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摘要]祠堂文化是以祠堂为载体,以祭祖、尊贤、求神等民俗方式沉淀而成的一种文化存在形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它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以地缘为纽带的集体主义文化相遇时,存在一定的紧张性,并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形成一定的政治风险。为此,必须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引导村落祠堂文化的现代功能转型;依法管理,促进和谐;加强科普工作;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威等方面来规避农村祠堂文化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在中央王期的四周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东北主要有契丹、奚、室韦和靺鞨,西北主要有突厥、回纥、吐谷浑,西南地区主要有吐蕃、南诏,等等。由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格局变化等方面原因,这些政权大都与隋唐王朝发生战争及和好关系,有的对隋唐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央王朝应当如何处理与其他政权之间的关系呢?不同时期的不同君臣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唐太宗曾对侍臣们说:“北狄世为寇乱,今延陀崛强,须早为之所。朕熟思之,唯有两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灭除凶丑,百年无事,此一策也;若遂其来请,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是三十年安静,此亦一策也。未知何者为先?”在唐太宗看来,解除北狄的威胁只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战争彻底解决问题,二是通过和亲积极羁縻。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也对这一问题作过概括:“自古御戎只有二道:一是厚加抚慰,二是以力驱除。”由于封建史学家对战争的议论及行动,对和亲及抚慰的记载和描述很多,便给后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战争、和亲及抚慰是隋唐王朝解决民族关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和亲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对各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和亲与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互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唐时期的和亲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共同进步,是当今和亲文化项目建设的坚实基础;宋明两朝虽然没与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和亲关系,但不乏以和亲促和好的思想文化观念,辽、夏、金、蒙元及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及多元聚合,反映出中华文化为各民族共同创造以及中国历史为各民族共同书写的鲜明特征;清代的满蒙联姻推动了满蒙汉等多种文化的互鉴融通,增强了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进一步深化了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5.
编辑出版工作有多重职能,本文将其概括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三个方面。政治职能主要是指编辑出版工作对政治斗争的巨大作用,包含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等几个侧面;经济职能主要是指编辑出版工作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包含以出版物获取经济利益,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这一次要侧面;文化职能是指编辑出版工作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包含文化积累职能、文化传播职能与文化导向职能等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西汉与匈奴前后期和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与匈奴前、后期和亲有诸多不同:就和亲的形势与主动权看,前期是“汉弱胡强”,主动权在匈奴手中,后期则是“汉强胡弱”,主动权在汉方;就单于的作用看,前期不仅没有对和亲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破坏和亲,挑起战争,后期则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就和亲的性质看,前期不是和平友好性质的,后期则是和平友好性质的;就和亲的意义与影响看,后期比前期对汉、匈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研究,从经济全球化、社会环境、非主流文化自身发展等方面,探讨了非主流文化盛行的原因;辩证地分析了非主流文化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虽然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但是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拜金享乐的思想;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如加强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组织各种有益活动、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等,这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8.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可谓众说纷纭,择其大者,莫过于地域、政治、经济、技术四者。从地域来看,地域的差异性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但要注意的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仍具有某些同一性;从政治来看,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取决于文化之于政治是处于从属地位抑或其他,文艺工具化往往是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一思想的产物;从经济来看,经济之于文化的决定因素具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无论是从时间轴向来看,还是从空间轴向来看,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往往是负相关的关系;从技术来看,技术会以两种方式对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造成影响,这是技术决定论的立论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土司制度贯穿元、明两代。元代全面实行土司制度,边疆民族地区出现了一种“土流并治”的格局。但土司制度在封建王 朝统治者心目中,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安抚边疆民族地区的权宜之计。土司制度在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明代的土司政权在政 治组织形式上已经被纳入了明王朝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而在土司的统治区域内,在政治、经济结构上仍然保留了地方的民族 特点。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对西南彝族地区的进一步加强,逐步开始了所谓的“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公正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均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的功利性、制度的排斥性、社会的稚嫩性和弱者的自卑性。分析社会弱势群体难享社会公正的原因,提出实现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公正的路径主要有: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公共政策体系、培育社会组织体系、利用文化传播体系和形成社会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契合点,应该是全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素质,这既是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又是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和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形成的一种新的独特文化。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集中展示中国古代历史上和亲文化的丰富内容,突出"和亲、和平、和睦、和谐"主题,是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建好"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一是应对"和亲文化"概念作出清晰界定,对中国古代和亲文化做一说明;二是补齐相关内容,使其成为齐全、完整的"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三是深入研究和亲问题,大力弘扬和亲文化;四是推进和亲文化走向世界,丰富人类文明内涵。  相似文献   

13.
柔然和鲜卑都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柔然曾是蒙古草原的主人,在其存在的近一个半世纪里,与当时鲜卑族建立的代国、北魏、东魏、西魏以及东魏重臣高欢之子高洋建立的北齐等政权有着复杂的关系.柔然与中原政权关系的显著特点,是战与和交叉进行,战中有和,和中有战.一方面柔然与中原王朝频繁发生冲突和战争,另一方面柔然又与中原王朝和平相处,多次朝贡、和亲、归附中原政权等.柔然对中原王朝的朝贡,中原王朝对柔然的赏赐以及互市等,都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柔然与中原在文化方面相互影响和渗透,多次和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亲文化,佛教也由中原传入柔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抗战时期华北伪政权的出笼、延续到最终崩溃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这一政权的幕后操纵、控制的真实意图进行了详细考察。并用大量史料翔实地剖析了这一政权的政治运作方式和在各方面配合日本占领军进行野蛮统治的傀儡性质。文章认为从华北政权的政治方针、军事行为、经济构建、思想文化等方面看它是卖国的,因而它最终走向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杰出政治家.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且影响深远。他辅佐武王伐纣灭商;辅佐成王总揽朝政;坚决果断地平乱东征.为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贡献.他分封建国,营建洛邑,制礼作乐,对西周政权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政治思想、法律.伦理思想方面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和亲为不同民族或原来的敌对国家之间以联姻为手段共同谋求和平的方式,它是政治权力中的一种柔和政策,历来为各国所推崇.纳西族木氏土司历经元、明、清三朝共22代,承传470年,得益于多方面的不懈努力.笔者认为,木氏土司推行的联姻政治、文化和亲便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都有和亲或具有和亲性质的联姻关系,只有宋明两朝没有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从表面来看,由于宋、明没有实行和亲,似乎使中国古代和亲历史中断了两个朝代,其实则不然。仅就宋朝而言,既有部分大臣对历史上的和亲问题作过反思与评论,又有君臣讨论如何应对辽及西夏的求亲,也有大臣就和亲问题与辽进行外交谈判。两宋时期的大臣大都借助对历史上的和亲的反思与评论而阐述自己的民族关系主张。大致说来,北宋时期的大臣对历史上的和亲大都持肯定或基本肯定的态度,而对现实的和亲则大都持反对意见;南宋时期的大臣大都对和亲持否定态度,以评论和亲而反对南宋与金议和。他们所谈论的和亲,多数指两个政权的通婚,有时也指议和。两宋时期的和亲概念,无论是其内涵还是性质,都已发生了变化,与汉唐时期和亲的概念有很大差异。所以,对两宋时期出现的和亲,切不可全部以通婚视之。宋辽之间就和亲问题的外交谈判,充分体现了当时宋朝君臣对和亲问题的认识程度。北宋之所以拒绝辽和西夏的求婚,主要在于宋朝君臣的民族偏见,他们把和亲政策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从体面、尊严等方面审视和亲,提出“和亲辱国”的极端看法。加之辽在开始时明确要求宋朝皇帝的女儿出嫁,进一步加重了宋朝君臣的心理负担和羞耻感。宋朝的“和亲”概念及和亲理念,丰富、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传统的和亲思想,是中国古代和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和发展的时期,此时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政权的交往更为密切,民族关系纷繁复杂。边疆民族与内地政权间“入侍为质”和“纳质为臣”的现象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一、“质子”从两汉时期开始普遍存在于民族交往中,并作为维系宗属关系的工具之一;二、两汉时“质子”逐渐被纳入朝贡制度的一部分;三、两汉时期的“质子”现象大多出现在汉朝国力强盛时期。“纳质为臣”现象客观上加强了边疆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促进内地政权与边疆民族的经济,文化来往,巩固了封建王朝对边疆的统治。  相似文献   

19.
辽金两朝都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政权。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社会形态和民族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不但对辽金国力的强盛和北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辽金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条件和特点促成了契丹、女真人侵入中原地区的内在动力;中央集权统治强化了北方地区各民族整合,奠定了多民族政权的治理体系格局;经济结构转变使得北方地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经济上形成相依与互补的关系;军事征伐成为诸政权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了解和联系的催化剂;对儒家文化的倡导和学习加快了契丹、女真人的儒化进程,使各民族之间共同性增多,最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国家认同是基于众多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而产生的集体认同意识,展现了各民族对共同历史记忆、国家政治体系、中华文化一体性的认可,对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作为中国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与一般青年共有的国家认同感,也有着反映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环境、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因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而使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在国家认同的表达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与冲突。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认同表达的中介形式,对民族、政治和文化场域的共同认同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高度嵌合。所以,以民族、政治、文化等实体要素构成的"场域集合"嵌入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教育,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由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