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大致可分为“自出”和“引出”两种。自出式是让人物直接出场、通常不依赖于外部场景的描绘,不依赖气氛的烘托,不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而是让人物以自己独特的外形、语言、情绪和动作“自我表演”,因而它又可分为“形出”、“声出”、“声出形出结合”等几种。《三国演义》中,吕布、赵云、周瑜等人都采用了“形出”的出场方式:张飞、杨修 姜维、徐庶等人采用了“声出”的出场方式;关羽、魏延、孟获等人则采用了“声出形出结合”的出场方式。“引出”式往往要借助于某些“间接手段”,在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人物“应境而出”或“应运而出”。《三国演义》中,鲁肃、陆逊、马谡、诸葛亮等人的出场,都采用了“引出”式。人物的出场式受作品结构的制约、不同结构的文学作品,人物的出场方式不同。话本、戏曲和小说,在人物的出场方式上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戏曲和古典小说十分注重、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它们把人物出场当作正面刻划性格的起点,创造了各式各样神色兼备、异采纷呈的出场样式。然而,人物出场艺术并非肇始于小说,也不是发端于古典戏曲,它始创于《史记》中的传记文学。《史记》最大的文学成就在于开创了以写人为中心的文学时代,以写人为中心,自然而然涉及到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问题。这部囊括了几百个人物的巨著,开创并奠定了我国古典艺术创作重视人物出场描写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重视人物出场的艺术描写,是我国古典艺术创作传统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在戏曲艺术中尤为突出。所谓“亮相”,就是剧中人物与观众见面时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表观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对人物的出场也十分重视。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出场,《水浒》中鲁智深、林冲,李達的出场,《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出场等等,都  相似文献   

4.
《水浒》人物的出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这部写了六百八十五个人物的巨著,继承发展了我国古典艺术创作重视人物出场描写的优良传统。它在人物出场的描写里,高度融进了人物性格的生动刻划,蕴含了情节结构的艺术处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爱憎感情和作品主题思想。尤其对堪称典型的数十个人物的出场处理,更是各显特色、各得妙处、各呈姿态、各具魅力,令人惊叹作者的天工匠心与高湛技艺。下面,我们就这部巨著人物出场描写的若干特色,试作一些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5.
曹禺剧作中,不但主要人物有着难以简单用"好""坏"来判断的性格,即使是出场不多,只有几句台词的次要人物也性格复杂,难以一句定论。他们对剧情的展示、结构的承启、人物的烘托有独特的作用,其特殊的艺术价值是主要人物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明清小说开篇人物的出场艺术杜德禄长篇小说内容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开篇谁个先出场,关系全局,非同小可.最佳选择,往往只有“这一个”,许多作家为之而困惑良久,而推敲再三,而用尽心力.正因开篇人物出场难,方有奇笔出现。明清小说...  相似文献   

7.
小说创作要有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同时也要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没有这样的艺术形象,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就难以写出在文坛上争吐芳菲的佳作。因为读者最关心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人物的命运、归宿和结局。这归宿和结局是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的最后印象,是艺术形象完成的点睛之笔。对此如果率尔操觚,马虎从事,势必破坏人物出场时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这种光有好的人物出场描写而没有完善的人物结  相似文献   

8.
小说家穆时英是一个电影爱好者,他的作品在塑造人物时也受到了电影技巧和电影价值观的影响。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他的人物采取了来源于电影的"行为出场"的出场方式,并且擅长运用色彩,利用特写、移动镜头充实人物;在两性关系上,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男女皆有孤独放纵的都市病,女性更多为爱情所困,男性的不幸更加多面,女性被置于表面主动实则被动的局面,男性则享有真正的决定权。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戏剧的开场,很讲究主要角色出场的亮相。有的名演员那一剎间的出场,真象一块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铁,一下就深深地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不同的亮相能显示出角色的身份、性格,并暗示了剧情的发展。作为文学艺术的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一向也很讲究主要人物出场的描写,它不仅对展示人物的出身、文化教养、社会地位、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以及对结构的安排、故事情节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肖像描写是很出色的。而它又以第三回的肖像刻画最为突出。这一回宝、黛、凤姐三个主要人物均出场亮了相。其中又以林黛玉出场的肖像描写最有特色、最有深意。它不是那种人物一出场就交代脸谱和打扮的“公式化”描写,而是通过旁人的观察和心理感受,随着人物关系的建立和情节的发展,一层一层地出现,好比画家画一张画,不是全部上好颜色再拿出来,而是当着众人的面,先上一层,再上一层,由谈到浓,逐层着色。这样,不但使人物肖像富有生气和层次,而且人物关系和其他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相应的展示,多通道高密度地推动了情节…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介绍《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以各自不同的音容笑貌艺术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种次第井然的出场艺术,先闻其声的出场艺术,未见其人的虚出艺术,欲扬先抑、欲赞还讽的出场艺术,值得《红楼梦》阅读者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受纪事本末体体例的限制,?越绝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片段性而不具有连续性:不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通过截取人物一生中一个个独立、重要的历史事件刻画了伍子胥、勾践、阖闾等“累积型”人物形象;或一次出场刻画了渔夫、击絮女等“闪现型”人物形象,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越绝书?色彩斑斓的人物画卷。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赵姨娘可以说是最不讨人喜欢的,这是为什么呢?本文从赵姨娘出场的几个主要情节,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予以分析,试图从中找出产生赵姨娘这种具有扭曲人性的人物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4.
柳湘莲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众多青年男子中的一个人物,他在书中出场不多,作者对他也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着意刻画。但是,这一人物形象却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长廊里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元小说的实践同小说本身一样古老。但传统的元小说只存在于叙事中,人物本身则没有自我意识。现代主义元小说的人物开始觉醒,意识到自身的虚构性。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人物则完全是"非身体化"的存在,并同作家一起游戏、表演。约翰.巴思的小说《路的尽头》很清晰地表明后现代元小说中人物虚假性格,并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人物表演型人格的极致状态。  相似文献   

16.
戏曲表演指的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它以其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反映中国戏曲独有的的一种表演风格。它是以虚拟的艺术构成、程式化的表演手段来完成舞台人物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戏曲演员,一出现在舞台上,就是一个在特定环境、特定人物关系、特定事件矛盾中的特定人物形象。这个人物象不象、真不真、活不活,能不能让观众信服,能不能让观众从中得娱得益,全靠演员的表演工夫。而演员的表演手段,无非是唱、做、念、打,这是必须具备的有声有形的外部工力。除此以外,塑造人物的要领还在“内工”、“心工”,言行举止要力求做到准确、动情、逼真。一、准确的形象才能站稳在戏曲演员的唱、做、念、打中,唱是第一位的。唱是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第一重要手段,它是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塑造人物具体形象服务的。因而…  相似文献   

18.
《火山恋人》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女主人公埃玛为迎合丈夫的需要,摆出各种姿态,摹仿古代神话或戏剧中的人物感情,在聚会上表演。她和她扮演的阿里阿德涅、美狄亚、尼俄伯等悲剧性人物有相似之处。她成功的表演源自于她不幸的命运,反映了男权社会妇女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现行使用的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名字及异称的表意性略陈陋见。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本名、学名、乳名、译名(绰号)、异称……都是代表一个人的,广而言之,都是这个人的“名字”。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题旨的需要,有时不用学名,而用绰号;有时不给起名,却临时借用;有时又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籍贯、情趣、爱好、相貌而命其名;尤其一些异称,它注入了作者的心意,显示匠心独运。深而言之:人物的名字、异称也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组成部分。它在文中的作用可归纳如下:凸现性格小说《小二黑结婚》,人物未出场…  相似文献   

20.
模仿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员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模仿不是创造的目的,它是演员在塑造人物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模仿和创造性思维,都是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两者在人物创造上、在具体的表演教学中,从表面上看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可在创造的过程中,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并不存在实质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