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伊斯写《都柏林人》的目的是书写爱尔兰的道德历史。本文以其中反映成年生活的文本《痛苦的事件》为范本,从不可靠叙述的角度,通过文本的三个层次的分析来审视乔伊斯如何来实现这一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2.
不可靠叙述理论首次呈现于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后经众人沿袭与发展,主要呈现为探讨虚构类文体中叙述者可靠与否的理论。戏剧隶属于虚构类文体,因此,学者在研究戏剧不可靠叙述时总将小说不可靠叙述模式嵌入到戏剧不可靠叙述的研究中,而忽视了戏剧文中叙述者的隐身对叙述交流过程产生的影响。戏剧不可靠叙述研究要着力于第二文本中叙述者的脚印和人物叙述者的声音。剧中人物叙述者的不可靠根据参照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第二文本参照性不可靠性和叙述间不可靠。同时,考虑到戏剧固有的超/主/次叙述层叙述可靠性不同,又增加了异叙述层叙述者不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以美国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不可靠叙述者"的文学观为理论依据,论述作者与读者的共谋是文学文本建构的基础。认为"不可靠叙述"在文学文本中的审美构建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从多种视角表现不同的人生,它比直接议论更容易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而且能构建文学语言本身"含混"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杜芳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5):100-103
安徒生童话中的叙述者的价值判断、道德取向明确且稳定,作品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准则一致,具备了叙事学研究中的可靠叙述特征。其可靠叙述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隐含作者怀有的基督教情结,这与真实作者、叙述者不谋而合;第二,叙述者有意避开政治因素,将问题的解决归于宗教,且真实作者、隐含作者也表现出同样的态度;第三,童话童趣盎然,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两者在表达童心、童趣的意愿上与真实作者并无实质性的偏离。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世界文学经典,也是后继作家进行文学改写的重要源泉,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蟑螂》便是对《变形记》的仿拟。作为“一个古老传统的政治反讽”,不可靠叙述是呈现反讽意义的重要方式。《蟑螂》中的第三人称叙事不可靠叙述,具体表现在人物视角和议事录文本的使用两个方面。本文利用叙事学中的不可靠叙述理论,详细分析文本中的第三人称不可靠叙述表征,理清不可靠叙述和反讽主题之间的关联,从而探究小说不可靠叙述背后隐含的深刻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6.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在《凶年纪事》中采用C先生的不可靠叙述,文章从事实/事件轴的错误报道,到价值/判断轴的错误判断,再到知识/感知轴的错误解读,旨在打消读者寻求"道德权威"的念头,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本细读和借助布思与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索尔·贝娄小说《洪堡的礼物》中的叙事者西特林在叙事伦理上具有典型的不可靠叙述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的叙述者,有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之分. 这种区分主要建立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但二者又存在着相向变化的可能性、可逆性.读者在作品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可以感受与推导这一可逆性变化.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这一可逆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于“不可靠叙述”的界定问题,学界至今仍然无法给出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答案。修辞叙事学家将隐含作者与叙述者对立,试图通过隐含作者的规范为不可靠叙述限制范围,而界定中的隐含作者却带来了原初性含混。认知叙事学家高举读者能动性的旗帜,将不可靠性推向极端,修辞与认知两派的论争无疑加剧了不可靠叙述界定的含混。此外,不可靠叙述的研究外延也在对象、范围、跨度上逐渐膨胀,现有内涵的不适应性为不可靠叙述这一概念的含混性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隐含作者是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不可靠叙述的判断和文本的阐释都具有重 要影响。对 《洛丽塔》中隐含作者的建构不仅依赖于对叙述者可靠性的判断,也依赖于作者本人的 说明。这进一步表明,隐含作者不仅仅是读者从文本中推导出来的,也是作者隐藏在文本之内的一个 化身,对小说的阐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的交流模式采用了设置多层次的可靠叙述者的方式。一是故事外的叙述者,他用读者的眼光探究故事;二是故事内的叙述者,她用第一人称全知叙述讲述和感知故事;三是人物叙事者,他们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和情感的自我剖白真实地袒露自身。作者依靠三重叙述者的叙述构建了与读者的交流模式,成功地为一个虚构故事获得了真实的现场感,赢得一百多年来读者的信任。从交流模式的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叙事特色,往往为评论者所忽视,却是探索作品艺术魅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入口。  相似文献   

12.
王蒙的中篇小说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文体特征。通过对《杂色》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不可靠叙述。这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在王蒙的文本中,起到了一种价值解构的作用。因此,利用这种从作品中体现的多声部话语以及隐含作者话语两个方面来解读王蒙的"不可靠叙述"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叙事判断为分析文本和获得多角度的阐释提供有效方法,阐释判断做为叙事判断的一种类型是针对行动的本质或叙事其他因子所做出的判断。围绕小说《别让我走》中"攫取克隆人身体器官"这一事件,针对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分析人物叙述者、隐含读者和隐含作者各自做出的阐释判断。对该小说进行阐释判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也是欣赏小说叙事美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小说叙事理论有关叙述不可靠性的分析,论述戏剧与小说叙事交流模式及其叙述不可靠性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第十二夜》剧本文本中奥丽维娅和托比老爷的不可靠叙述,旨在揭示不可靠叙述在戏剧文本中的功能及剧作者运用这一创作技巧的深层意图。  相似文献   

16.
17.
从提出到最终走向完全对立,围绕其产生机制,不可靠叙述经历漫长的嬗变过程。不可靠叙述最早由布斯提出,后经费伦和查特曼的继承和拓展,成为了完整的叙事学理论;布斯使用修辞方法从隐含作者的角度分析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里门一凯南淡化隐含者的存在,从叙述者的角度阐释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从而偏离了布斯的不可靠叙述理论;纽宁使用认知方法从读者的角度阐释了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最终走向了完全对立。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探求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艺术价值形成机制,在细读的基础上认为,《狂人日记》的特殊艺术魅力主要由独特的二度叙事及不可靠叙述来体现的.由此出发将研究视角拓展到读者阅读层面,并从阅读伦理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19.
当代英国黑人小说家卡里尔·菲利普斯的小说《剑桥》揭示了1807年《奴隶贸易法》颁布后西印度群岛黑奴悲惨的生存状态。小说的女主人公艾米丽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西印度的见闻并希望借助自己的记录推动英国废奴运动的发展。艾米丽的日记看似公平公正,实则充满白人对黑人奴隶的偏见。文章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艾米丽日记的不可靠性并进而分析作者选择这一叙述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名利场》作为英国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 ,一直以来为世人所关注。本文从现代叙述学的角度 ,从“关于叙述者” ,“关于叙述者与读者” ,“关于叙述者的议论”三方面分析了作者于《名利场》中所运用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