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深远,但也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立足湘西民族文化的现实情况,通过分析湘西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与冲突性,提出在湘西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即在对湘西民族文化的宣传学习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对湘西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对湘西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相似文献   

2.
回儒心性论,是明清伊斯兰教智识者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浸染下,通过援儒入经之路径会通中国传统哲学与伊斯兰教哲学的理论成果。心性论是回儒思想体系中的要义之一,迄今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还未引起学界足够关注和重视。目前有关回儒心性论的讨论,大致呈现出"回儒心性论的哲学分析""回儒心性论与儒学心性论之关系研究""回儒心性论与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等几种进路。对明清回儒心性论的学术史梳理,可裨益于理解"文明对话"和"宗教中国化"等新时代议题。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影响. "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 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 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做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可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宗教活动场所,是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引领宗教坚持中国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顾斐泠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20,11(2):71-76, 136-137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重要群体,是推进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维护我国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认同,增强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这既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民族教育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结合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探寻通过铸造信仰认同、增进理论认同、激发价值认同、整合利益认同、建构话语认同、培育情感认同等路径,提升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对保证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宗教与中华文化相融相生的关系,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劳动者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总和,具有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全民认同性等特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少数民族文化因素不可忽视.通过影响和作用于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思想及其经济活动,少数民族文化既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可能阻碍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文化经济",就是要通过对县域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充分挖掘并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需要各民族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能够将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伊犁师范学院坚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学校通过这三条路径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积极培育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价值意义指导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明确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深化认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阵地作用,优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工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民族团结意识形成等途径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发展新时期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是以多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民族文化体系。中国共产党代表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然也代表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先进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有直接关系,而且对各民族和睦团结,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具有多元性特征.大众媒体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在当前边疆地区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和调整针对少数民族的传播手段和内容,确立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春,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的周大鸣、彭兆荣、安介生和徐新建等教授带领15名学者、博士组成介休"黄土文明"学术考察团,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以人类学的理论为指导,围绕介休的历史、文化、民族、地理等四个层面展开调查,深入研究,归纳总结"黄土文明",试图将介休文化提升为"黄土文明"范例进行研究。介休是有26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富集地,其历史地理、建筑、晋商文化、生计模式、宗教等文化事项都有较多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得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之中。对民族地区而言,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浩大工程,是一项关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得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之中。对民族地区而言,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浩大工程,是一项关  相似文献   

14.
<正>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以下简称“四进”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一项重要载体和举措,是引导宗教界和信教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湖北省基督教坚持凝聚、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形态,能够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新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借助现代传媒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推进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在平等、创新氛围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大众文化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程度的自我迷失,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娜拉 《民族论坛》2005,(6):26-28
大一统思想即倡导国家统一的思想。在历史发展中,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促成了各民族对中华的认同,具体表现在:少数民族继承并发展了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破除华夷之别是大一统理念在少数民族政权中实践的结果;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大一统思想所展现的兼容性分不开。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由天下观和华夷观所统领的民族思想,在实践上演化为羁縻政策与制度。这一制度维系了古代国内各民族的联系,民族文化认同得以长期持续,形成了古代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鸦片战争后,中国各民族经受外国侵略,产生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国兴起了反侵略的爱国运动和社会变革运动。这汇集为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现代国家的近代民族运动和民族主义,造成了近代新文化和民族国家目标;"五族共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政治力量最基本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认同。应该说,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抗战建国的目标和"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认识已经十分普遍,无论各政治派别还是少数民族,均表达了这样的政治追求。中华民族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终于形成了。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征。所以,文化认同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昂首发展的精神力量。总书记也针对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等内容提出了"五个认同",来巩固文化生命线。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新时代下,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成为了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伊斯兰文化的主要表征及分布 1.伊斯兰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伊斯兰文化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是由宗教制度的演化而产生的新事物。同时,伊斯兰文化也是一种传播文明、推动文明、亟待完善和调整的文化。中国伊斯兰教是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的;是中国各族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生产、生活实践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原则,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并兼容吸收各民族固有的本土先进文化和社会习俗逐渐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为各穆斯林民族普遍认同和效法的社会意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较为复杂多样内容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歌运动",虽然没有真正地为中国诗歌发展开拓出新的道路,但却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群众文艺创作潮流。少数民族人民深具民族传统、政治认同并且是真情实感的新民歌创作,对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建构关于新中国的现代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创造性的集体合作大生产和声势浩大的新民歌个体创作过程中,少数民族人民将自身传统的民族话语、地方话语及乡土话语与新中国的国家话语相统一的新民歌创作,既让他们实现了从传统的"民众"到新中国的"人民"的发现,也铸造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实体,并让少数民族人民的"新民歌"创作具有了人类学的伟大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