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五宪法鼓励革命,有宪法无宪法秩序,背离宪法目的性价值,是作为工具使用的。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革命思维指导立宪;宪法建立在魅力权威的基础上;群众运动导致的大民主;七五宪法的文化渊源与变迁。进而指出了走出宪法工具主义困境的出路:一是放弃大民主,注重程序民主;二是宪法变迁应遵循法律变迁规律;三是宪法秩序要求对人民权利的严密保护。  相似文献   

2.
执政权威的塑造和强化是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和执政权威的塑造与强化成正相关变化,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的强化必须加强五个方面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加强利益综合;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反对官僚主义和坚决惩治腐败;培养、提高国家认同意识,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他珍视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国粹派以西学附会国学的做法;认同儒学在国学中的地位,反对将儒家文化定为国教,将孔子设为教主。梁启超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在弘扬儒家文化的同时,要包容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价值观自信,依宪治国是文化自信“日常生活实践”在政法领域里最为集中的体现,宪法文本则是展现文化自信的现实“文本”。现行宪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国家的“现代文化”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基因库,融合成文化自信赖以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的宪法表达体现为宪法“序言”的“文化”叙事和宪法条文的“文化”展现。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在一定意义上也就体现了“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永葆青春活力,必须更加开放包容,因而,现行宪法确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应当始终维护和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获得社会个体的真正价值认同,需要在要求公民履行宪法法律义务的同时切实尊重和保障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的民生问题与中国宪政高度契合,民生困境是某些宪法权利未能实现的反映,故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强化宪政理念,推进社会主义宪政事业,其关键在于构建和实施具体的法律制度来控制政府的权力,确保公权力的正当行使,保障人权,以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具体路径而言,需要不断完善公民基本权利之规定;需要善于运用宪法解释方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6.
宪法之维系和宪政之建立与巩固,有赖于对宪法的复合式理解。宪法的内容构成、属性、层次以及宪政之建立与巩固过程,都是多元化的。宪政经济学视野下的契约宪法观、协作装置宪法观、惯例宪法观与自发生成的制度宪法观都把宪法简单化与单一化,因而无法解释宪法运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也无法说明宪法是如何维系与宪政是如何建立与巩固的。要建立和巩固一个宪政体制,宪法的制定必须与某一共同体的惯例保持一致,同时,宪法必须具备稳定性、有效性和效率性。  相似文献   

7.
胡秀杰 《理论界》2005,(12):163-164
要使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为此,就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强全民的宪法意识;建立有限的诉讼制度;建立专门的司宪机构;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优势;充分发挥执政党在宪法实施中的独特作用;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学德 《中州学刊》2003,(2):177-180
为了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应建立专任的宪法监督机关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职能 ;制定有关宪法监督的法律 ,使宪法监督进一步规范化、法律化 ;尝试建立有限的宪法诉讼制度 ;加强和改善党对宪法监督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9.
价值观视域中的先进文化--关于文化观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经济、文化地转型中,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既要反对"统制主义",也要反对"放任主义";在价值观的视域中,确立与当代相合的文化评价观念、评价标准,以确立适时的文化策略,从而建立我们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文化法学在美国法律界属于新兴研究领域,而在德国则主要体现为"文化宪法学"及"文化国家"学说。中国文化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主要体现为文化法体系及其实施机制的建立健全。借鉴德国文化宪法学理论,中国应当以"文化宪法规范"为"金字塔塔顶",建构"文化公法"、"文化私法"和"文化经济法"等多层次规范体系,通过"文化宪法"的"立法实施机制"建立文化法律制度,通过"文化宪法"的"规范整合机制"健全文化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宪法秩序有赖于文化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欠缺宪法成长的精神根基,因而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中国特色的宪法文化应是西方文明成果的宪法观念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契合,它具有现代性、民族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道德哲学家德沃金认为,对美国宪法的解读方式决定着对美国民主制度的理解.为此,他反对历史主义、消极主义和严格主义对美国宪法的误读,主张对美国宪法进行道德解读,即将美国宪法条款理解为对政府提出的政治道德要求.德沃金进一步指明,根据合宪性民主与共同兼顾式民主概念,对美国宪法进行的道德解读不但不会损害美国民主,反而会促进美国民主所保护的自由、平等与博爱三大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建立宪法监督专门机构 ,既是对域外宪法与宪政进行考察的启示 ,亦是对中国宪法与宪政进行多维剖析的结论 ,其具体设想主要包括 :在我国宪法中对宪法的监督保障作专章规定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宪法委员会 ,独立行使宪法监督权 ,它只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其监督 ,不受其它任何行政、检察、审判机关以及政党、社会团体的干预 ;宪法委员会的地位、性质、职权、产生、组成、监督宪法的方式、程序等 ,都应有专门规定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对近代法治有强烈的向往和较多的了解,其法治思想内涵颇为丰富。他反对专制人治,提出法治的本质是众人之治;强调实行法治的重要意义;主张法治的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应具有中国特色;认为国会是实行法治的枢机;保护人权是法治的初衰。他在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并建立了民国之后,尽力将其法治思想付诸实践。孙中山的法治思想与实践对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的单一化。全球化与多元化辩证统一、同质化与异质化辩证统一是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同时,文化全球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要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要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实行“拿来”与“送去”并重战略,保护好民族文化的载体,让民族文化为全球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宪法的良好实施对于共和国的长治久安至为关键。走向理想的宪法,首先需要尊重历史的宪法,坚守宪法文本的核心原则;又应把握当下的协商情势,使宪法与时俱进。宪法解释作为宪法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是促进国家与社会有效互动、实现宪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基于我国国情,建立双轨制宪法解释机制有助于巩固宪法秩序:在国家层面以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为中心,维护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最终解释权;在社会层面应鼓励负有遵守宪法义务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在宪法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宪法创设的商谈机制对宪法进行多元解释,这不仅有助于巩固宪法秩序,而且能使宪法成为共和国公民的交往语言。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是文化自信的缺失。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进行唯心化、抽象化的理解。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实质是宣扬"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根基。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加强文化建设的话语权、保持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等途径,筑牢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固文化防线。  相似文献   

18.
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伟 《社会科学》2004,(5):51-57
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 ,是指在宪法体制内 ,以宪法规定的宪法监督体制为前提 ,而不是在宪法规定之外建立一个新的宪法监督体制。按照这个思路 ,当务之急是根据宪法规定 ,结合我国宪政实践中的经验与做法 ,应当重点考虑的是 ,在我国宪法背景与体制下 ,启动和实施宪法监督机制 ,具体落实宪法已经规定的宪法监督程序 ,这才是加强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基础与首要选择 ,而不是在宪法规定之外设计新的违宪审查制度。具体说 ,切实实施国家权力机构对规范性文件的违宪审查制度 ,完善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诉讼制度 ,建立宪法申诉制度。  相似文献   

19.
江国华 《中州学刊》2005,1(4):65-68
宪法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与政府学习宪法文化、理念、精神、制度和规范等,并内化为宪法思维和宪政品质、形成宪政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宪法社会化的过程,既是宪法思维得以形成的过程,也是宪法文化得以传承的过程,还是公民角色的教育过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宪政意义.宪法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社会性组织,除此之外,政党与政府也扮演着宪法社会化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与宪法爱国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并不是自足的制度设计,它必须获得宪法爱国主义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的哈贝马斯也正是把话语民主理论与宪法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试图解决文化多元主义、欧洲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等问题.宪法爱国主义与话语民主理论的结合,实现了理性与美德的沟通.但宪法爱国主义的实质是对普遍主义的正义原则或宪法原则的认同和忠诚,由于过于强调宪法爱国主义所依赖的政治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分离.使得他的这种爱国主义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同时又缺乏确保一个国家公民团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