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介绍了视觉艺术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区分具象美术作品和抽象美术作品,进而讲到了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及值及其审美基础与特点,并介绍了如何提高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美术作品赏析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依据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从认识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提出高校美术作品赏析课适应时代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总体上把美术作品分为“经典性”的和“一般性”的两大类,着重论述了“一般性”美术作品的特点及其欣赏方法。这对营造适时的文化艺术氛围,提高大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精神劳动的成果,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会结合历史的发展感受时代的脉搏而创作风格多变,内容迥异的作品,分析不同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可以解读艺术家通过想象、记忆、概括表现人类的历史、人文、哲思、战争等一系列因素,挥洒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知、诠释和创造,从而体味美术作品背后和谐和完整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各民族美术家从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创作出大量生动新异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角度展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化进程的演进印迹、审美情趣和心灵精神。  相似文献   

6.
高校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大学生美育和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高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有助于开阔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创作者的心灵与生活中的素材相互碰撞和磨合的过程。文章通过论述创作心理活动在创作者的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影响创作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提出培养创作者健康心理活动的方式:一是培育创作者的内在情感;二是丰富创作者的审美想象;三是提高创作者的审美理解力;四是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8.
美术鉴赏公选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实施美育的重要职责。但是,课程的边缘化地位、相对薄弱的基础、教学中重末轻本的倾向,都不同程度影响了课程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多层面、多渠道入手。从任课教师的角度讲,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按人类审美能力的发展步骤、划分教学单元,把美术作品形象、境界、意蕴、情感和审美价值的体认作为教学的重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判断力。  相似文献   

9.
美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原件不可分离,美术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成为著作权领域的特殊问题———美术作品著作权必须面对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我国目前相关著作权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误区,由此导致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侵害美术作品著作权人利益的事件频频发生。比较发达国家相关著作权立法例,可为我国美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大学生网络漫画中流行的“暴走漫画”为切入点,在肯定网络美术作品用自主参与的草根式绘画语言反映学生心理与生活状态的同时,指出了由于大学生自身视觉审美素养不足而造成的在网络美术鉴赏与创作中亚审美流行、实践能力缺失、网络审美意识淡漠等问题。分析了在高校美术素质教育体系中建设网络美术鉴赏与实践类课程,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以高水准的鉴赏与创作能力参与网络美术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艺术活动中,欣赏者的接受才是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生命的存在、延续和拓展都是靠接受者来完成和实现的。接受者作为审美对象的欣赏者,在音乐审美接受过程中通过参与并构建音乐形象来表达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接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就现有资料而言,先秦时期较早的诗歌鉴赏者是季札。季札的诗歌鉴赏是诗乐结合,只谈对作品的笼统感受。季札之后的诗歌鉴赏代表者是孔子。孔子的诗歌鉴赏具有摘句鉴赏和整篇鉴赏两种形式和概括诗之主题、揭示诗之情感、表达读诗感受三个特点。孔子之后的诗歌鉴赏代表者是孟子。孟子的诗歌鉴赏形式与孔子的相同,但其在鉴赏实践中具有阐述鉴赏理论、引用他人的鉴赏材料、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等特点。从季札诗歌鉴赏到孔子诗歌鉴赏再到孟子诗歌鉴赏,大致反映了先秦诗歌鉴赏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虽然杜夫海纳将批评家的使命设定为三点:说明、解释与判断,但他对后两点却加以了极度的贬抑,在杜夫海纳的理论中,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对于作者、表演者与欣赏者的超凌性,大家一起臣伏于它。与杜夫海纳以现象学理论来要求批评家不同的是,布莱直接就是以现象学来从事文学批评的,他对文学批评的定义是,意识的意识;他认为,阅读行为是读者的意识和作者的意识的重合。他将作品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精神对于形式与物质的解脱过程。他对于文学体裁的否定,更是大大超过杜夫海纳。两人采用的都是现象学理论,但杜夫海纳依据的是回到实事的原则,布莱遵循的是研究作为纯粹现象的意识的要求。现象学批评是一种意识批评,结构主义旨在探索事物的深层结构,因此,当结构主义兴盛后,它同现象学就产生了冲突。与杜夫海纳的调和态度不同,布莱对结构主义采取了激烈的否定态度,但两人都看到了结构主义对于现象学批评的好处。这表明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现象学批评,明确排斥对作品进行外部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研究,它的目标虽十分有限,却难以实现;他给予批评家的地位相当低,这与其让作品存在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悖论。然而,现象学的批评主张,对于避免批评家的任意诠释及保护创作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复合教学模式视域下艺术教师角色定位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教学模式视域下艺术教育角色的定位:一是要超越传统高校艺术教师在学术与政治间摇摆的尴尬;其次要把握处理好是专业的艺术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欣赏者和体验者,是艺术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索者这三重角色的关系;最后还要重视艺术教师角色专业化更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艺术欣赏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艺术欣赏始终饱含着欣赏者的感情,总是充满着联想和想象。作品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刺激了欣赏者的情绪。欣赏者对于欣赏对象,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而是进行着能动的积极的再创造,艺术欣赏带有主观色彩,“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人们对这种审美的主观性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16.
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从总体上讲 ,是鉴赏者观赏影视艺术作品 (客体 )时产生的感受、理解——即审美认识和审美评判。在这一过程中 ,鉴赏者要调动审美感觉、知觉、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 ,进而形成有机统一的、动态的审美心理机制。影视艺术鉴赏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审美直觉感受——体验和理解——超越与升华三个阶段来描述。  相似文献   

17.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想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特殊的阶段 ,能给人以神奇的艺术享受 ,只有依赖、运用想象 ,才能获得对音乐“语言”的体验和感应 ,领受到音乐神奇美妙的意境。音乐本身就是富含着想象的艺术 ,而想象又是欣赏主体与生俱来的能力 ,正是主体的想象能力与客体的想象因素的结合 ,产生了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在音乐欣赏中 ,作为欣赏主体 ,可以通过丰富音乐基本知识 ,扩充综合知识 ,提高情操和素养来培养想象力 ;如果合理运用想象 ,则可在欣赏中获得审美享受 ,得到美感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客观造化是与书法相关的四要素之一;书法与客观造化的融会主要通过书法家的学习、创作,物化于书法作品之中,也可通过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欣赏来实现;书法与客观造化的融会肇自汉字与客观造化的融会,主要包括形象、体势、意味、道理四个层面,并以无形的融会为主,使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突出特点不仅表现在评点形式的直观性、灵活性与开放性,而且体现在评点者本身的多重身份及其复合功能上。一方面,书商、文人、作者本人等批评群体构成了明清小说评点者的复杂主脉;另一方面,读者、作者、批评家(文学鉴赏者)的三重身份共时集中存在于小说评点者进行小说评点的具体进程中,从而使评点者在评点瞬间具备了三位一体的文学功能和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20.
安贝托·艾柯的阐释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阐释的无限与有界.阐释的无限开放性集中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艾柯的<开放的作品>这一知名学术著作中.艾柯将欣赏者和接受者置于重要地位,提倡接受者对作品的阐释过程应积极参与.然而,随着德里达、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等解构主义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批评方法的激发,在阐释实践中读者阅读文本的权利不断扩张,呈现出了"无限衍义"的情形.针对此现象,艾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明确提出应该为文本阐释设定某种界限的理论,力图为阐释寻找一种合法的界限,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