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陈国恩 《学习与探索》2002,9(4):110-115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这体现在他的想像方式、自然观、命运观以及所展示的自然人性系统中 ,也包含在他的艺术观中三个极重要的范畴“童心”、“生命”和“神性”中。沈从文的道家观点 ,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 ,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 ,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2.
宋海龙 《社科纵横》2011,(9):113-1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取向、经验取向和伦理取向对自然科学理论中自然观图式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范式的文化,前者在自然观方面讲求"天人合一",缺乏将自身置于自然之外研究自然的客观态度;在科学研究中习惯于用直接经验作直观外推,缺乏实证精神和严密的理性逻辑;在建构自然科学理论时,从"天人合德"出发,用人性比附自然属性,使其带有浓厚的伦理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自然”范畴的演变而不断更迭。西方近代之前的自然观体现了一种素朴的自然中心主义,但伴随着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确立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工业文明与现代性视阈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相对和谐演化为对抗竞争,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浪漫主义的自然观虽然重提人对自然的敬畏,却缺失了现实操作的可能性。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克服了上述自然观的缺陷,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恩格斯的自然观散见在他的不同著作中.根据对恩格斯不同著作中自然观内容的梳理可见:恩格斯围绕着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生态自然三个维度阐述了他的自然观.首先,恩格斯提出矛盾决定着自在自然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而且还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规律,直至出现了人类.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启示当代人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其次,在继承马克思思辩人化自然思想的基础上,恩格斯具体化了人化自然的思想.他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脱离了自然,并变得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开始支配自然;但不管怎样人类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是绝对不能逆自然而行的.由此提示当代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一定要顺应自然即按自然规律行事.最后,恩格斯提出,要实现“(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的生态自然,就要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当前,中国已构建了以生态自然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制度,未来应继续朝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和方向推进社会发展和体制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5.
冷建军 《社科纵横》2011,26(6):109-110
人的自然属性确定了人的自然归宿,人的行为必然受制于"自然"的规范。本文以绘画为基点,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切入点,对"行为"与"艺术"予以分析,强调"艺术"、"艺术行为"必须遵循人的自然属性与自然规律,阐明不是所有的画家、艺术家的"行为"都可称之为"艺术"。  相似文献   

6.
生态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培养和构建成熟稳定的生态意识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必要的。而生态意识的构建要从马克思自然观中挖掘其哲学基础和内涵框架,从而发展性地提炼其现代价值。生态意识作为一种伦理价值在马克思自然观体系中表现为一种哲学层面的意蕴。生态意识的辩证性与马克思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是统一的。人与物的统一是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识的价值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11):123-126
卢梭对启蒙运动的科学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深入批判,认为自然具有与人类幸福密不可分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自然万物尤其是具有感觉力的生命还具有独立于人类的价值和权利,因而内在地值得人类的尊重。卢梭的生态自然观应该成为当代生态学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韩〕朴宰范一、序论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前期,有一位擅长描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间生活和体现纯净的心理世界的作家,他就是沈从文。沈从文是一位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亦即是追求所谓的“人爱文学”、“人性文学”的作家,因此...  相似文献   

9.
自从劳动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之后,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关系。那么这种矛盾关系对于其他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恩格斯曾把人类同其他动物作了一个全面的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动物仅仅利用外面的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以他所引起的改变来迫使自然界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来支配自然界”。这一本质特征就是人类的自然观,特别是打上人类印记的人工自然和人工自然观;而动物却淹没于自然界的“海洋”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一个特色,就是说我们不但注意研究天然的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过程,而且注意研究人类如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本文拟就对人工自然的产生、特点及其辩证发展过程,提出些粗浅看法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内容深邃博大,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政治、哲学、美学思想,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的论述独到而深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为了阐述劳动异化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现象,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的本质确证的重要意义,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本质统一性,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