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云:“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之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明代王圻云:“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康惟少陵。”(清陶谢集在《靖节先生集民诸本评陶汇集》梁、王二人从抒情艺术着眼高度评价陶诗,把陶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杜甫相提并论,是颇有见地的。因而对陶诗的抒情艺术方法进行一些探索,是颇有意义的。我国的抒情诗,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从峡经咕帼风》、饲。雅》,《楚辞》的《离骚》、《九章》…  相似文献   

2.
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赵治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将人生理想化,还是将生活人间化?是一个追求个性精神自由而逃避现实的隐者,抑是直面人生而面对现实的诗人?是让文学与生活远远脱离,还是把生活与文学完全一致?这些是探讨陶渊明的人生境界时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具有《诗经》农事诗中那种“劳者歌其事”的真情实感,而且倾注了诗人对人生的一种独特审美情趣。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典文学艺术殿堂的天幕上,有两颗奇特的耀眼之星,各以其独自的经历,独特的艺术道路,独创的艺术形象,领一代风骚,开百代诗风。 这就是屈原和陶渊明。 屈原和陶渊明,同为诗国巨星,其不朽的作品,源自于他们各自执着的人生追求。屈原追求的是“异采”(《怀沙》: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陶渊明神往的是“平淡”。(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两位超级诗人生活在相隔六个世纪的不同时代,其社会地位、人生道路、诗歌风格也都绝然不同,但却同有一篇形式极为相似的《归去来辞》传世。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他41岁辞去彭泽县令后,决心了结仕途,归隐田园的宣言书,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屈原的《归去来辞》,没有单独名篇,只是隐含在《离骚》这篇长诗之中,其篇24句,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3,24(6):11-12
台湾诗人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不但直接称赞屈原的“志洁行芳”,而且将屈原置于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将屈原与但丁、荷马等人相比较,认为屈原的作品是一切诗人的源头。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与屈原的爱国爱民是分不开的,而余光中自己也是爱国爱民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爱国诗人屈原,是在滚滚的汨罗江中,结束他那坚贞不屈的伟大生命的。弄清屈原沉江的年代和原因,对于了解这位诗人的生平,研究他的晚期作品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自从清人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提出,屈原《哀郢》“哀郢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王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以后,现代的屈赋研究者,大多定屈原沉江为顷襄王二十一年,原因是殉国难。例如,郭沫若先生就持这样的见解。他在《屈原考》中指出:“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的苦况,才悲愤自杀的。”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他又指出:“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 ,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标高格、影响深远的著名人物。因了前者 ,人们恭敬地奉上了“田园诗派之祖”和“隐逸诗人之宗”两顶桂冠 ;作为后者 ,则被赞为魏晋之际第一高人 ,中国第一隐士。他的诗文以及诗文所表现的饮酒、采菊、抚琴、乞食等等 ,千百年来一直是论者议论不休的话题 ;他的躬耕 ,他的隐逸 ,他的政治态度 ,他的人生理想 ,他的处世方式 ,同样令后代许多人文知识分子激赏不已 ,推崇备至 ,其诗文和人生共同构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 ,更使得后代人文知识分子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陶渊明是一个具有多重审美…  相似文献   

8.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近百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讨,一致公认: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诗人。而其中有关陶渊明的论析,尤为令人关注。魏正申教授以其鲜明的观点、丰硕的成果,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专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屈原是中华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名人,屈原精神是精深博大的。柏拉图曾经责备荷马,说他只是歌颂英雄的诗人,而不是诗人歌颂的英雄。但对于屈原来说,我们却不能这样责备,因为英雄和诗人在屈原是二位一体的。屈原一生歌唱着,奋斗着,他的壮美的人格和亢奋诗歌给后人以永久的享受。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最富有历史使命感,最有信心和魄力,这是当时各国政治竞争和思想家的作用所诱发的,那时的思想家确实是大有作为的,往往一席而至卿相。思想家往往与君王分庭抗礼。战国时代的思想家的精神面貌是后人无法相比的。孟子“舍吾其准”的壮语就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365-427)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隐士和诗人双重身份的人物,诗人的晚年并没有离开故乡浔阳,他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在六十三岁去世时,陶渊明作为当时刘宋王朝的人物,其所留下的双重特征,成为了一个极有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在陶渊明死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的飘逸高洁的隐士一面为世人所瞩目,而他的诗文则显得并无特别奇矫之处,虽极具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生死观剖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最重大的问题。陆机说:“夫死生是得失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大暮赋》)。人生如同旅行,死亡是这旅行的终结。死亡的阴影是始终笼罩在人生的旅行中的。由此可见,死不在生之外,而是贯穿了生的过程。剖探一个人的人生观,莫过干剖探其生死观了。陶渊明做为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诗人,剖探其人生观尤其是生死观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早在70年前,鲁迅先生就说:“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①。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生逢魏晋玄学盛行的时代,他的人生和文学观念都与魏晋玄学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性其情”、“应物而不累于物”为主要内容的王弼玄学更是陶渊明立身为文观念的中心。正确认识陶渊明与“贵无”玄学的关系,实为我们顺利解读陶渊明的最基本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谈陶渊明的“乞食”与“躬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形象似乎也经历着一个发展过程,由“隐士”、“徵士”到田园诗人,再进而到农民诗人,甚至成为“农民社会主义”者。总之是越来越“革命化”。为了使这一论点具有说服力,就要论证他的生活是劳动化、贫困化的,是与一般普通农民一样的,于是,一些人硬给他穿上了几件带有现代化痕迹并不可体的衣服,被描绘成了与他的本来面目并不完全一致的形象,似乎归隐后的陶渊明真的成了衣褐荷锄躬耕陇亩的农民诗人,晚年甚至还作了沿门乞讨的叫化子。 事实真的完全是这样的吗?我们还是用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考察他,还他以本来面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吸取了楚国民间文学和《诗经》的优良传统,创造了崭新的文学样式——楚辞,开拓了我国文学的新园地,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前几年在“四人帮”炮制儒法斗争模式的恶劣影响下,有些文章以儒法划线,有的为了肯定他,就把他说成“法家革新者”、“法家诗人”;有的为了否定他,就把他说成孔孟之道的“信奉者”。显然,这两种看法,都是十分错误的。当然,早在建国初期就有些研究屈原的文章把屈原说成“法家”,其中许多观点也是很值得商榷的。今天,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还屈原的本来而貌。  相似文献   

15.
论陶渊明的浪漫情怀李华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他有不少称谓:梁钟峰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隋王通奉他为“放人”(意即放浪之人)、宋朱熹说他是“带性负气底人”、清龚自珍尊他为“卧龙豪”等等。通常,人们称他为田园诗人、隐...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史流衍发展至明清,已积累了一份极为厚实的诗学遗产。因此,与唐宋诗人相较而言,明清两代诗人大都在复古与求变的诗学命题前徘徊,学习前人,甚至模仿前人的痕迹要明显得多。但明清易代之际却不同,眼中流泪,心底流血,每位诗人笔下,尤其是道民诗人笔下,随感而发,真情流溢,学唐也罢,宗宋也好,均能各出机抒,自具面目,很难看出其模仿迹象。由于地域、家庭、个性指因素的影响,清初道民诗人在审美趣味上千差万别,但共同的时代苦难、相近的人生境遇与处世态度又使他们在审美选择上有着基本一致的趋向。屈原、陶渊明、杜甫,以…  相似文献   

17.
我认识吉潭兄是近两年的事,但知道他名字却有七八年了。那是1998年抗洪前夕的事,我因事到九江县城沙河,友人盛情,约我去参观陶渊明纪念馆。纪念馆依山傍水,林木葱蔚,实是一座好园林,竹篱、瓦舍、石阶、塘池乃至菊圃柳巷,错落有致,淡淡地向游人诠释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化理念。我为陶渊明1500多年之后,仍能在物欲横流的现代闹市中找到这么一个幽雅的去处而不胜感慨,也为营造者的苦心所感动。经打听,营造者中有周吉潭。我想,此人必是个诗人,并是一位能与1500年前的陶渊明用心对语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简论陶渊明的“义利”观胡晰一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或曰归隐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中,抒展了远大的抱负,渲泄了胸中的愤懑,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川、静美的田园,讴歌了光明,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美好情操。陶渊明诗品真淳,...  相似文献   

19.
鲁迅论屈原     
鲁迅从早年留学日本到他的晚年,曾多次以形象的和直言的方式,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进行过评论。今天,我们重温这些评论,对研究和学习鲁迅以及正确评价屈原是有帮助的。一枝清采播芳馨鲁迅非常崇敬屈原。他在日本留学时,曾将屈原与拜伦、雪莱、裴多菲、普西金相提并论。在我国古代诗人中,他只将屈原归入他所说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  相似文献   

20.
《江汉论坛》1983年第4期张啸虎同志《陶渊明诗文的倾向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陶渊明某些作品的阐述,给人以启发,读后受益良多。但是,张文论定陶渊明“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在主体上是属于无倾向的诗人”,倒有可以商榷之处。一张文在论定陶渊明“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时,曾引用思格斯给明娜·考茨基信里论“倾向文学”的一段话,得出“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同程度倾向性的作家与作品,是大量存在的;不具有倾向性的作家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