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我们周围司空见惯的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无不证明: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因此,远在古希腊人那里“整体大于部分”就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一切较早的科学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欧几里德把它作为一条主要公理建立了完全的几何学系统,以至全部常量数学把这个命题作为自己可靠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这条公理连最简单的加法都没有。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整体大于部分”这个命题只适用于有限的,一定尺度的时空范围.当科学深入到物质更深层次和无限的时宝领域中去的时候,这个命题就被无情地宣判为谬误了.在这些领域内,“整体不一定大于部分”。  相似文献   

2.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 ,我们的“哲学”对我们的社会、国家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在我国 ,哲学曾经是最具权威性、也最为普及的学科 ,那时不仅学生学 ,干部学 ,农民学 ,大家都在学。“学哲学、讲哲学、用哲学”成为全社会的风潮 ,刹时间几乎人人都成了哲学家 ,结果究竟如何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哲学热早已退烧 ,甚至走到了反面 ,人们转而以冷眼相对待 ,学术的说法叫做“边缘化”。这又是为什么 ?在我看来 ,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哲学的命运这时这样、那时那样 ,当然是有它历史性的原因的。关于这个方面 ,我不想去论。我在这里只想从理论方面谈…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企业素质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因素论”和“活力论”两类说法。所谓“因素论”,就是把企业分解为若干部分,认为企业素质是这些组成部分的素质的总和。这种说法,只讲了企业素质包括些什么,却没有回答企业素质是什么的问题。同时,对工业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因而也可以把企业素质说成是各种各样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0 引言水文把采用各种成分的名称(如主语、谓语、定语等)来分析句子的方法都叫做“成分分析法”。在语法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分析法,但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多分的,本文把它叫做“句子成分分析法”。一种是采用直接成分切分确定成分,然后给直接成分命名  相似文献   

5.
长时期来,我国哲学界在研究、宣传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时,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规律“深刻而通俗”的表述,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概括。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在唯物辩证法的领域中,“一分为二”这个术语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意义上是完全可以运用的。譬如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要求看问题既要看到这一方面、又要看到那一方面,这种通俗易懂的说法,是容易为大家接受的。在一般情况下,“一分为二”说明事  相似文献   

6.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里说说它的来历: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中,就已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其中关于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规律是最重要的部分,但他在那里只是阐述了这一规律的思想内容,并未把它概括为“对立统一规律”这一科学术语。 马克思也没有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这一  相似文献   

7.
"新闻自由"不是科学的用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自由”的说法于理不通,它不符合现代汉语的构词习惯。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宪法都只有“言论、出版自由”而没有“新闻自由”。而且,“新闻自由”一词有多重含义,可以作多种解释,简单地把“新闻自由”列作公民权利会带来混乱。因此,“新闻自由”不是科学的用语。而“出版自由”虽有宪法和法律作依据,但“出版”一词不能涵盖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的传播媒介,因此笔者建议使用“新闻出版自由”这个变通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学术与思想:是否对立以及如何对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学术与思想之关系的讨论已有时日。常常可以听到有“思想淡出,学术凸现”这一类说法。它们大多不言自明地把“学术”与“思想”作为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但这总会使我感到有些茫然。首先是不明白“学术”在这里究竟是指什么?然后是不明白“思想”又是指什么?因此自然也就不清楚,为什么在学术与思想之间会有对立?以及为什么要对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张力做如此强调?我从一开始便把学术与思想的关系问题看作是一个汉语语境中的特有议题。或许是孤陋寡闻,但我确实不知道在其他文化中是否有过相关问题的讨论。当然上述困惑的原因主要是在于这两个概…  相似文献   

9.
试论“关系”范畴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是各门理论科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常常要用到它。在社会交往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个范畴更显得重要。但究竟什么是“关系”,对它应如何确切地理解,人们却似乎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关理论科学的发展。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对此范畴作一点粗浅论述。一对“关系”范畴的最常见的理解,是把它等同于“联系”。不少著作都把两者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似乎它们仅是表示同一内容的两种不同名称。有少数作者虽已意识到两者的区别,但也仅是从它们所适用的范围方面来考虑,例如有的认为“联系”范畴适用于大的范围,是指世界在整体上的相互作用,而“关系”范畴的适用范围则较为狭小,可指个别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的又正好相反,认为“关系”范畴适用范围较大,“联系”范畴则较为狭小。这些说法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购买力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可以听到把“购买力多少”和“錢多錢少”混同起来的说法。有些同志只要看到国家供应的某些商品超过了群众可以购买这些商品的货币数量,就以为这是“货币少了”;反之,他们只要看到国家供应的某些商品少于群众可以购买这些商品的货币数量时,就以为这是“货币多了”。从这种看法出发,这些同志常常把上述现象归因为银行发票子太少或太多,要求银行用调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结论,它已经而且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证实。然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却宣扬两种制度的“趋同论”,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们把“趋同论”奉为至宝,不遗余力地加以鼓吹,说什么“趋同论”是一种“真正的科学”,是反映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可靠的理论”。我们认为“趋同论”并不是什么科学理论,而是一种精巧的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理论。这可以从它的思想渊源,基本内容、阶级基础等方面看出来。本文主要分析“趋同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2.
“人学”是专名还是摹状词?这是本人对近年来吸引了哲学界众多学者参与的人学讨论的一个质询。这样提问,不是要对“人学”作语言分析,而是想借一个方便的说法表达一个不易言明的疑惑:人学究竟是一个学科还是一种思潮?把人学作为学科来把握是否存在着学术方向上的偏差?罗素的术语用在这里有如下意思:首先,“人学”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很像学科名称;说它是专名,就是说它确实是学科名称,具有学科指称功能,也就是说客观上存在着或至少可能存在一个叫做“人学”的学科。其次,说它是摹状词,就是说它虽然象学科名称,但实际上不是;这…  相似文献   

13.
历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关于“历史科学”的确切含义一种意见认为,根据马克思、思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说,历史科学确切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上述观点显然是把“历史科学”等同于“历史学”,而在马克思诞生之前,哲学、经济、法律都作为独立的科学而早已存在。而且上述引文是手稿中删去的内容。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所做的纠正也证明了  相似文献   

14.
“来着”在句中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一些学者直接把“来着”叫做“句末助词”或“句末语气词”。我们发现“来着”有用于句中的情况,特别是有能用于定语从句末和中心语之间的情况,这是所有语气词都不具备的功能,因此我们说这种“来着”不能看作语气词,把“来着”全部划入语气词的做法是不太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走向近现代文明的一次伟大跃进,它留给20世纪中国最大的思想成果无疑是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思想启蒙。民主和科学作为时代精神的沉淀,在中国历七十年而不衰,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在新时期重新弘扬这一启蒙精神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启蒙毕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没有直接导致现代文明的出现。本文拟在探讨“五四”思想启蒙的成就和局限的基础上,论述“五四”启蒙对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思想启蒙的两大基本内容。可以认为,“五四”运动之所以要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不少哲学教科书里,一方面赞扬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名言,另一方面又把克拉底鲁说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贬为诡辩。对这一流行的说法我有不同的认识。我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不仅不是诡辩,而且是更深刻、更细致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它标志  相似文献   

17.
货币拜物教学说是马克思的货币学说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对于货币拜物教学说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对这一理论的内容和实质进行探讨和研究都是很必要的。 货币拜物教是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间的社会关系,它使得货币显现出一种“魔法妖术”般的神异性质,对于这一现象,马克思以前的人,包括许多经济学家也都“迷惑不解”,只是马克思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分析,才第一次揭示了它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不管对殷周社会性质的看法多么分歧,但在否认殷周,尤其是西周存在着农村公社这一问题上,却是一致的。晚一、两辈的史学家,不论对殷周社会性质的看法有多大分歧,但在承认当时存在农村公社的问题上,则是一致的。这说明什么?它说明我们在古代史的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有趣的是,承认农村公社的存在虽是一致的,但在如何运用它却是五花八门,有人用它来支持殷周是奴隶社会的学说;有人用它来作为主张西周是封建社会的论据(其中说法不尽相同);有人则用它来反对西周封建说,甚至把它说成家庭公社,好象殷周都是氏族社会;还有人根据它把中国古代史说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殊社会。也还有人把孔子思想说成来源于农村公社。这样,好象农村公社变成万应药,能医治百病。我以为这些五花八门的说法不免走向另一极端,而且有人走得太远。我则相信“过犹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走半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相似文献   

19.
一恩格斯曾反复指出,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这都十分明确地把事物的运动摆在辩证法研究的起点和中心的位置上。恩格斯的这个思想是一贯的。他把“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的观点,称为“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把“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称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他要求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出发。恩格斯还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起来,指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做一成不变的东  相似文献   

20.
<正>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是“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对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了扫除影响人们正确认识的种种障碍,使科学得到“伟大的复兴”,在哲学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对这一学说,一般哲学史论著认为是针对经院哲学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未免过于褊狭。从培根整个哲学思想和“四假相说”的具体内容来看,这一学说不独批判了经院哲学,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自古希腊以来人类认识史上产生的种种错误,以及这些错误的认识根源和历史根源。这是他对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如果把“四假相说”仅仅归结为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不论评价多高,都不足以说明这一学说的全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