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论中国农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一个古老的称谓,是乡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中国70年代末农民为8亿,而到了90年代为9亿。改革开放以来,捆绑着农民在土地上的绳索已经解开,自由度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流动量增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使农民原来铁板一块也发生了裂变。显然传统的关于中国农民的理论已不能自圆其说,有必要对中国农民的理论的几个问题作重新审度。三个概念的界定:农民、农业人口、乡村人口G·塔德1896年著的《未来史片断》中有这样一条论述“乡下人!一个奇特的古词。渔夫、猎人、农夫、…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若干观点的辩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农民增收最近10多年来,主导中央农村政策的一个主要关键词是“农民增收”,几乎每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会提出农民增收的目标,报刊也以农民是否增收作为评价当年农村形势的主要指标。当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各行各业收入增加提供了预期,也提供了保证。经济越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不过,就有9亿农民的中国来讲,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却很有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没有可能。具体地说,在有9亿人口依托农村生活的情况下,期待持续提高农民收入不切实际。当前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是农业,二是务工经商。从农业来看,传统农业的收入…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根本转向,即从“消灭农村”转向了“建设农村”。在此之前,国家的总体思路是在农村之外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即学界常说的“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在于消灭农民”,于是,开放户籍制度、发展非农产业、进行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等便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导思路。但实践证明,由于城市就业机会的有限和农民人口基数的庞大,要将9亿农民在短时间内从农村顺利转移出去,并不现实,这一政策导向反而带来了诸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消灭农民,消灭农村”的…  相似文献   

4.
《陈胜新论》作者在提出“陈胜出身高贵”的说法时,曾举出五条理由,但经过考察均不能成立。从汉代文献中有关陈胜出身情况的记载看,陈胜出身为贫苦农民的说法则是有充分史实根据的、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农民素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需要与其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适应的劳动力。工业的发展要求劳动力的高质化和劳动者素质多样化,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按受教育程度呈现出“金字塔”型,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呈“倒金字塔”型。这种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非对称性,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人数增加,成为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极为严重的障碍。一、农村劳动力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的素质问题我国12多亿人口,9亿多农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锐减,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三农”问题突出。理论界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6.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张奎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拥有占世界四分之一多的人口,12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从中国国情出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基本的问题。从当前来看,中国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7.
云秀清 《阴山学刊》2009,22(4):109-112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中国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的突出特点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直接补助参保农民。面对2002年中国的GDP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总人口数60.9%的7.8亿中国农民,有理由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恩泽于农民,也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庆二十八年来,在油田开发和石油化工建设中,累计生产原油9亿多吨,石油化工产品8100多万吨,财政上缴819亿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21倍;同时还培养了一支具有爱国主义、艰苦创业、求实和献身精神的文化科学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和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其中最宝贵的一点就是“两论”起家。正如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大庆就是通过大学《实践论》、《矛盾论》,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建设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用他们自己的说法,是‘两论起家’”。  相似文献   

9.
农民市场经济行为评说周德章(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按照传统的说法,农民世代居住在农村,主要依靠土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然而,经过十几年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温饱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以后,曾经是老实本分的中国农民,似乎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安分”了。务工经商、...  相似文献   

10.
生产决定消费 ,但消费在一定条件下也反作用于生产 ,在“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下 ,怎样才能启动消费 ,以促进生产 ,进而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已日益显得迫切和重要。特别是启动 9亿农民的消费需求 ,更应置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地启动农民消费呢 ?河北经贸大学卢嘉瑞教授领导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组 ,历经 5年的艰苦研究 ,成就《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研究》专著 ,通过翔实的资料佐证 ,缜密的理论分析 ,详尽研究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历史沿革、农民消费结构的城乡、时序比较、农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制约因素、农民消费结构现状、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阿Q的革命性问题,重新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凡是留心阿Q研究状况的人大抵知道,过去有些人习惯于夸大阿Q的革命性,把他说成是革命的农民,把他的革命说成是中国农民革命的先导,认为作者在他身上体现了革命农民的本质,展示了农民革命的远景,也寄托了自己对农民革命的希望。因此阿Q在辛亥革命爆发时所流露出来的“威福、子女、玉帛”的狂热欲求,也被笼统地赞扬为农民的革命理想,是阿Q所以成为革命农民的标志,也是作者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这种说法从五十年代以来,对我们有甚大影响。但却是不符合作者本意和作品实际的。现在有些人重新研究了这个问题,否定了过去的说法,然而,有些研究者又从另  相似文献   

12.
《中文信息》2006,(5):70-70
宽幅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人说它的比例是16:9,也有人说16:10,甚至还有15:9和24:9的说法。那么,究竟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呢?事实上,只要是屏幕宽度明显超过高度的显示,就可以称它是“宽幅”,当然这只是相对4:3的比例而言。至于哪一个答案更精确,其实4个都“精确”,之所以市面上16:9或16:10的宽屏多,  相似文献   

13.
1、“八五”时期乌鲁木齐地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概况。“八五”时期,乌鲁木齐地区国民经济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工业企业发展的后劲加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61.6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94亿元,年均增长8.9%,市属工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23,3亿元,增加到34亿元,是乌鲁木齐市工业生产继“七五”之后又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时期。GDP平均增长49亿元,比“七五”时期11.9亿元增长37亿,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八五”期间的第一年经济处于调整时期,GDP和固定资产增长率都属适度,1992年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加快,1…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初,四川省与山东省展开了比发展速度、比经济效益的对手赛。十几年过去了,山东的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已跻身全国前列。1995年国内总产值5002亿元,居全国第三,农业总产值1010亿元,居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1654.6亿元,居全国第三。“南有广东,北有山东”的说法也在全国流传开来。四川显然是落后了,原因何在,令人深思。山东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与中国农村人口"开流断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三农”问题寻根 :农村人口压力近几年来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1 992年后 ,GDP年增长率连续 7年下滑 ,到 2 0 0 0年方才以 8%的年增率打住。专家预计 ,今年略有回升 ,但增幅不大。究其原因 ,除了受国际上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之外 ,更主要的是国内需求不振 ,市场扩大受阻。 1 999年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 ,尽管政府调整货币政策 ,积极扩大内需 ,但仍是收效不大。诸多有识之士的深入分析认定 :此种现象的根源乃在于中国 1 2多亿人口中的 9亿农民只增产 ,不增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农民消费需求疲软 ,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村…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其中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农民的转化。因为,传统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①如今,13亿人口中,农村居民将近10亿,农业的专业或兼业劳动者仍占大多数。我们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就无法回避农...  相似文献   

17.
在冷战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之后,文化(文明)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家争论的中心。在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有一个说法:目前在国际关系理论里占据话语权的多不是“科班出身”的国际关系理论家,而是一些比较政治学家,如塞缪尔·亨廷顿和弗朗西斯·福山。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论坛》2011,(7):122-125
客:中国有“古文字”说法,没有“古典文字”说法。“古典文字”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古文字”和“古典文字”的含义,区别何在?主:“古文字”是历史概念。汉字的“甲、金、大小篆”都可称为“古文字”。“古典文字”是类型学概念,说法来自西方。初指丁头字(楔形字)、圣书字和汉字(“三大古典文字”),后来加上玛雅字和云南彝字。他们外形彼此不同,而内在结构基本一致,都是自源文字,有意符、音符和定符,能用“六书”说明,都表“语词和音节”,都是表意兼表音。在人类文字史中,他们是“原始文字”和“字母文字”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乡镇企业崛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不受计划经济的束缚,面向市场找原料、推销产品和组织生产,被视为中国传统经济的挑战者。如今,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这友“异军”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经济格局,改变了中国城乡经济格局,改变了9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而且,终于成了中国经济的一支主力军,“三分天下有其一”,对中国走向新世纪的前途和命运举足轻重。1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广大农民根据我国国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它不仅为解决我国农  相似文献   

20.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甚至认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人生的规律。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认为,它并不是什么“科学的真理”,而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现在,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说法,仍然有不小的影响,妨碍着人们同心同德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对这个说法加以澄清,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