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农业劳动者的阶层歧视】《社会科学报》(2002年5月2日)发表张乐天《阶层歧视:社会发展的障碍》的文章认为,阶层歧视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阶层歧视指对一些阶层或群体的阶层地位给予否定性评价,甚至认为某一阶层人群是落后、愚昧和不可信的,从而是低人一等的。这一问题在我国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歧视:一是制度性的歧视。最明显莫过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农民身份不仅使他们不可能在城市里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公民待遇,而且即使他们找到了工作,也可能被简单粗暴的城市管理者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名义随时…  相似文献   

2.
农民阶层分化是我国农村迈向现代化的起点。当前中国农民的阶层分化日益明显,正在形成五大社会阶层。农民的阶层分化是通过在不同经济单位、不同产业以及不同社区间的流动这三种主要途径实现的。农民阶层分化过程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对农村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进一步朝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现代化,最后消除城乡差别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分化,其中之一是阶层的分化.国内外学者曾经对此作出深刻的研究,但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流转等因素的加入,农村阶层分化出现了新的状况.依据农户与土地的关系,可以将农村作如下阶层划分:脱离土地的农民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在乡兼业农民阶层、普通农业经营者阶层、农村贫弱阶层.不同阶层的农民对土地收入依赖程度、对土地流转的态度、对待乡村秩序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只有深入对分化的农民进行研究,理解不同阶层农民的政治、社会、文化态度,理解中央政策对不同阶层的不同影响,才能真正出台好的农村政策,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4.
自有人类社会历史以来,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于社会之中,并不免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各种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而研究这些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存在状态、政治态度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特别是研究政治史,若不涉及各种不同利益的阶级、阶层或集团,不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很难揭示历史真相的.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习称的阶级分析方法.其实,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历史,早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以后不少资产阶级史学家也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历史,所以阶级分析方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创造和专利.  相似文献   

5.
十年前,农民作为一个阶级,总体上收入差距很小,也普遍贫穷。十年后的今天,农民这一阶级逐渐分化为若干个比较明显的利益不同、愿望要求不同的阶层,这些阶层大致可概括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党政管理者阶层、盲流阶层。不同的阶层都在逐渐富裕、而其中有一部分人富得特别快,其收入与拥有的财富远远高于农民致富的平均水平,成了十万、数十万乃至百万富翁。在南通地区农村,人们把他们称为“大户”,我们姑且把这一批人称为“富翁阶层”,以区别于普遍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一万两万贫困户”——农村富翁知多少?在南通的一些地区,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万两万贫困户,三万五万还马虎,十万  相似文献   

6.
农民阶层分化与“三农”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农”问题上,存在着“人多地少”这个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口。农民阶层分化使大量农民转变为市民,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富裕起来。农民阶层分化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引导农民阶层分化,从而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民群体内部存在着深刻的分化,按照不同群体对土地的不同依赖度可以将农民分为四个阶层,土地对这四个阶层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被征地后各个阶层在风险承担上的差异也很大,农民失地风险正按照财富和个人行动的路径向农民中的弱势阶层集中,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尚不能很好地起到引导风险合理分担的作用,因此必须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以帮助弱势阶层增强抗风险性。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除了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宗教领袖、马丁·路德,就是一位对近代西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宗教历史人物。对欧洲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时期主要代表人物的分析,是《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说史上,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评价宗教历史人物的一个光辉典范。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马丁·路德(1483~1546年)1483年11月10日出生在德国艾斯勒本城。其父亲原是一个贫穷的自由农民,后来逐步发迹成为一个小炼铁厂厂主,挤身市民阶层,…  相似文献   

9.
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历史研究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经历过各种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但都离不开人。正是这些活生生的人的活动构成了千姿百态、错综复杂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论是革命的阶层,还是反对革命的阶层,或者是同...  相似文献   

10.
蔡翥 《学术探索》2005,(1):57-62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微观层次上,选择关系资源为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动力分析,拟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来探析农村社区阶层分化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以安徽为典型形态的中部地区农村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转型期关系资源与农民阶层分化的关联,并将就实地调查中所获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情况,探析"关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向关系资源转变的过程,分析关系资源在农民阶层分化中扮演的角色,对这一微观层面的社会事实做出解释,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唐代庶民阶层的涵盖面关于庶民这一概念,根据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看法。在先秦,庶民通指耕田农民,是根据社会地位来划分的,涵盖面很窄。秦汉以后,庶民的涵盖愈来愈广,凡没有官爵者都可以称为庶民(除出身低微的奴婢以外)。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盛行。通常把世代居高官  相似文献   

12.
徐美银 《江海学刊》2012,(5):90-96,238
农民职业多样化引起了农民阶层的分化。不同阶层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不同,从而对农村土地产权产生了不同偏好。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较高,对土地产权的生产性收益权、保障性收益权、农业用途使用权偏好较强;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对土地的流转收益权、非农业用途使用权、转让权、抵押权偏好较强;许多农民对土地的剩余控制权、剩余收益权、继承权等偏好较强;大部分农民并没有表现出对土地所有权的强烈偏好。未来的农地制度改革应该针对不同阶层的农民,提出不同的改革措施,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提高制度改革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20个村个案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描述了近代历史上的农民流动状态及其成因,指出造成农民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争夺不是农民流动的主要成因.并提出正常的农民流动能自发地调节人口大量增长和土地资源紧缺所形成的矛盾,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民阶层分化现象日益明显,不同阶层的农民对土地产权具有不同的偏好,进而对土地流转意愿产生影响.土地占有权中的剩余控制权偏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土地收益权中的生产性收益权、保障性收益权、剩余收益权偏好会弱化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而流转性收益权则会增强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土地处分权中的转让权偏好会对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产生积极影响,而抵押权、继承权偏好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农民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保障程度也对土地流转意愿产生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需要重视农民阶层分化的影响,满足不同阶层农民异质化的制度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增加非农就业机会,提高社会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仪式在华北解放区翻身运动的实践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因为中共革命也需要象征性因素来构建革命的社会文化场域.在翻身运动中,农民阶层社会地位的绝对提升和地主阶层社会地位的彻底下降是需要在这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场域中进行的,华北解放区翻身运动的实现最终也是要表现为一种象征领域内的翻身.从革命看象征与从象征看革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面相,而同时关注这两个范畴正是深度理解中共革命的一种学术上的自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民工荒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在对民工荒问题进行的阐释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农民阶层分化问题。民工荒不是孤立现象,它的影响不仅在城镇而且在农村助推了农民阶层分化危机的形成与深化。解决民工荒问题应和农民阶层分化、城镇经济建设相结合,以此制定有效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农民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阶层是中国人数最多的阶层,因此其参与政治的状况将直接决定公民的政治参与和中国的政治文明程度。然而,农民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种种困境,应从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政治架构等角度予以审视,结合我国实际,妥善解决农民阶层政治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吴文平 《北方论丛》2006,(4):136-140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转型时期,农民问题始终是关键性问题。由于相关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国家政策的不适当,造成了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如何维护农民阶层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探究我国农民弱势阶层合法权益保护的途径和方法,则是需要从社会法的角度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微观组织化和宏观组织化的强弱交替:对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评价 建国4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农民的组织史,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直是贯穿我国农村各个发展时期的一根逻辑主线。早在1943年11月毛泽东同志就向广大农民明确提出了“组织起来”的口号,解放以后,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奏出了一曲又一曲组织起来、团结奋斗的动人凯歌。  相似文献   

20.
农民阶层分化与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产权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民群体逐渐分化为不同职业的农民阶层,由于职业选择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农民在经济收入、产权偏好等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这导致他们对土地流转意愿与决策行为的选择也出现分化,因此,研究由于农民职业分化导致的产权偏好不同及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不同阶层农民的收入、教育程度、职业等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土地产权的偏好也不尽相同.对于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阶层,他们更看重承包权的稳定性、继承权等;而对于以非农收入为主要来源的阶层,则比较着重土地的转让权和抵押权.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强化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增强土地产权的稳定性;提供多样化制度供给,完善土地产权结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