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颐  叶文振 《南方人口》2010,25(6):32-39,8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系统的支撑之上,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基于此,建立了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并用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数据,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各系统状态进行因子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结果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人口安全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就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人口的各类信息,及时把握人口因素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发展要求的协调程度、以及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的适应程度;  相似文献   

3.
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人口、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为例,设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准情景、稳定情景和协调情景,建立人口—经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预测模型,对吉林省2030年人口—经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和稳定情景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呈U型趋势,其中基准情景在2025年降至最低点0.439,稳定情景在2020年降至最低点0.477,这表明,在能源环境改善不力的情景下,人口—经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极易出现U型曲线,协调发展度最低点出现时间越晚,其数值越低,人口—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要实现耦合协调发展的难度越大。稳定人口生育水平、合理控制城市化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使用非化石能源等可促进人口—经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口学刊》2019,(4):5-17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其发展能力决定了社会整体发展能力水平的高低,家庭发展能力测度是制定家庭发展政策的科学前提。文章构建家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运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耦合分析方法对中国家庭发展能力进行测度,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家庭发展系统各指标权重,得出各子系统的发展指数权重。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家庭发展能力的综合指数经历了稳步上升的过程,与此同时也存在家庭发展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家庭经济、家庭人口再生产和家庭生活发展三个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家庭经济和家庭生活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家庭人口再生产能力逐年下降,使得家庭发展能力三个子系统协调度先升后降,家庭人口再生产能力的下降影响了中国家庭发展能力。中国家庭发展能力三个子系统耦合度不断提升表明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力加强,未来国家应着重加强家庭人口再生产能力建设,在教育、医疗、养老及税收等各方面给予家庭更多的精准扶持,改善家庭发展能力内部不平衡性,促进各子系统协调发展从而使中国家庭发展能力持续稳定提升。  相似文献   

5.
引言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课题。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给资源与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许多地区,人口—经济—环境系统实际上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或者出现了恶性循环,“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需要食物的供给,  相似文献   

6.
沈苏燕  李放 《南方人口》2010,25(1):30-38
本文以国家官方网站的相关政策文件为样本,以政策支持农民养老为理念,以系统协调性为框架,实证分析了农民养老政策系统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农民养老政策系统不协调表现在主体子系统内部、客体子系统内部、主客体子系统之间、本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本政策系统与环境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将安全意识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协调,实现共同安全和系统间的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城市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上海为例,从系统间视角分析了当前和未来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指出,人口与其它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必须在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的过程中实现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研究——基于发展方式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划的人口政策目标是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及有序流动。在阐释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文章认为经济—人口分布协调是最重要的理,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协调度度量模型验证了这是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存在的理,而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分布处于较不合理状态。以缪尔达尔循环因果积累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较不合理的制度成因是我国不顾以人为本的抄近路发展方式,其造成经济系统收益和人口系统福利相互转化的渠道效率低下,并且在经济聚集与人口聚集之间存在制度障碍。据此,对应提出了在财税体制、政绩评价体系和人口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下区域人口发展面临的失衡风险之大、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长此以往将对民族复兴和国家永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把握人口发展趋势和规律,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已然成为破解少子老龄化、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瓶颈的战略选择。于是,依据2000年、2010年、2020年成渝地区16个城市单元的数据,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区域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综合水平,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了人口均衡发展内外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第一,成渝地区人口内外系统的耦合发展状况尚可,但均衡发展综合水平、内外系统协调性相对欠佳;第二,时序变化上,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由低到高,整体趋势向好;第三,空间格局上存在一定的地区异质性,“双核独大”“节点崛起”与“中部塌陷”并存;第四,内部系统发展滞后逐渐成为制约区域人口均衡发展的主因。这意味着,要想真正实现区域人口均衡发展,一方面要从夯实内部根基入手,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还要着力提升劳动力质量,协调好城城、城乡之间的关系,以动态保持人口总量的势能优势,持续释放质量型人口红利,不断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另一方面,要尽力解除外部系统束缚,包括大力发展幼托服务、提升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口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口信息系统是所有社会系统的基础信息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各部门就建立了与自己业务相关的人口登记、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人口普查、劳动就业、优质服务、犯罪记录等系统。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综合性、面向社会的公共管理信息系统,人口信息在许多方面都是必需的。文章综述了各领域中人口子系统的建设情况,给出了一个大规模的社会—经济—人口信息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一、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态势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各子系统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然而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人口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人口的增长必然增大对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尤其是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产生的“副产品”——废气、废水、废渣使环境问题更趋严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迅速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和挑战。 自7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经济及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的目标更加明确地转向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上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治理环境,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已成为我国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将人口、经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对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等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作了定量刻画,对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口增长、能源消费结构给环境污染的压力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疆县域人口分布与社会物质积累协调性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集中分布特征,本文围绕基础设施、交通和社会财富水平的协调发展,对新疆县域人口分布与社会物质积累协调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总体上,新疆人口分布与社会物质积累协调性较好的县市占的比例很低,说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不再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质量型社会越来越重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双重提升越来越重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建设是推力、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是动力。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城乡统筹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分段函数评价模型,结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结果为:①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发展特征为“整体上升、局部波动”。②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较为平缓,而各个省市之间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具有差异性。③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协调度为稳步上升态势,其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较好。  相似文献   

15.
《人口学刊》2018,(1):45-55
本文基于1995~2015年东北地区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空间集聚程度、空间整体相关性,探讨东北地区基本生产要素区域内部流动趋势及其空间配置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缺乏区位优势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外流最为明显。从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看,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要素呈现明显的"南密北疏、内高外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经济集聚。全局型Moran’s I指数和局域型LISA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强,关联性相对较弱,总体呈现低—高(L-H)、低—低(L-L)的人口—经济集聚态势,实现区域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人口与能源     
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大约在三百万年以前。人类为了生存下去,使后代延续不绝,需要从周围环境的自然资源中索取食物和能源。从人类的祖先开始,都赖以食物、能源而存生繁衍,所以能源和食物一样,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古代,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人口为获取食物,投入的主要是人力、畜力,还没有使用化石能源,因而也不发生所谓的能源问题。如今世界人口已达44亿多,为维持世界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每年必  相似文献   

17.
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要素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人口集聚为城镇化提供重要动力,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促进人口集聚,人口要素与城镇化进程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系统。本文构建关联协调度模型分析近15年来我国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集聚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由不协调逐步转向协调发展,即初期在传统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水平落后于城镇化水平,而在后期的新型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开始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和人口收入结构可以有效缓解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隐患,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集聚与城镇化继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王赞信  武剑 《西北人口》2011,32(4):115-120
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脆弱且与邻国之间有着重要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关系,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该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较低,但均呈增长趋势。在2004年以前,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都为负值;此后,三者的综合发展水平都为正值,且逐渐提高。从综合协调发展趋势看,三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性,经历了一个从此长彼消到逐步趋于同步发展的过程。建议重点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发展生态产业促进这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作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协调度模型研究1990~2004年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态势。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综合发展水平呈线性增长,资源环境综合状况波动下降;人口和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由轻度失调趋向中级协调,后又转向初级协调;资源环境容量空间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应选择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刘晖 《西北人口》2007,28(6):76-82,87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新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天山北坡经济带中人与自然生态的发展状况处于何种阶段,不协调的因素有哪些,是否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来成为经济学家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从人口、资源、环境三个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入手,借助历史数据,运用协调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人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