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005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提出要“转身向海”。并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构想。2006年9月。辽宁省编制《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07年1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规划》;在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2009年9月,辽宁省人大首次审议《辽宁沿海经济带条例(草案)》,为加快辽宁沿海产业带开发开放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论文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的发展条件,论述了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方面的优势.又分别几点论述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发展的阻力;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发展的阻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总结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对各方面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战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将会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强力引擎;而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和运行效率,将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必须正视的是,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金融市场化发育程度较低,金融业态不够完善,资产质量不高,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产值比重较低,金融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服务深度和范围不足,金融创新与开拓能力不强,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针对以上现存问题,必须抓住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机,大力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整合优势,并及时做出辽宁沿海经济带金融市场开发的战略导向:整合区域商业银行资源,支持银行增设分支机构;积极扩大非银行金融机构,统筹金融产业全面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创新,拓展金融新产品新业务的发展规模;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金融机构,强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金融产业体系,以此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区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已经引起世人高度关注。然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必然要融入区域经济大环境之中。因此,既要看到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区域引擎的开发前景,又要明确其与环渤海区域合作的紧密关系,所以应从时代背景上加以认证,从国家战略上加以提升,从区域引擎上加以定位,并且还要从解决现存问题出发做好对策创意,才能使之逐步达到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是港口与腹地、中心与门户的关系,推进两者统筹发展既是适应当前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要攥紧"两个拳头",发挥组合优势,通过两者互利共赢,最终实现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因此,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发展中,必须重视两者的协调与协作,通过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利益协调,避免恶性竞争;通过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错位发展,实现优势整合。  相似文献   

6.
《管理学报》2013,(5):781
渤海大学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7月1日。研究院聚合渤海大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学科科研资源,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需求为核心,与省政府及沿海各市政府沿海经济发展指导部门、省内相关高校、重点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坚持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并  相似文献   

7.
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科技企业孵化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投资主体、运营模式、政策支持、融合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的有效模式,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孵化器网络,建立有利于区域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区域创新文化,建立区域创新孵化网络。  相似文献   

8.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位于东北入关的咽喉,是东北地区唯一拥有海岸线的地区,也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在东北亚经济圈中也是居于核心的地位,所以可以说它们不仅是中国东北的重要地区,也是环渤海的区域引擎,以及东北亚的中枢。它们的联动发展关系着区域经济和跨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就现实而言,促成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环境正在形成。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国家设立这两大战略区域应同舟共济,抓住这历史性机遇,迅速壮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产业联动发展应当采取正确科学的对策创意。(一)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二)优化政府服务功能,强化市场运作机制;(三)完善配套产业链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引领行业错位发展,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9.
论环渤海开发战略背景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进入新世纪,环渤海经济带将成为中国第三大经济隆起带,成为最具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区域。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恰是在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北移,开发建设环渤海经济带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国家构建环渤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辽宁建设成为我国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作为辽宁省沿海重点发展区域,直接服务于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依托港口、区位、土地、政策等优势,成为辽宁和沈阳经济区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前沿。开发建设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实施辽宁环渤海“五点一线”开发、加速全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辽宁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枢纽位置,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可以预见,作为国家战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能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打造出强力的区域引擎,使之上升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区域;能够为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注入强大的区域动力,使之成长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能够为完善全国海洋经济开发布局起到承上启下的区域联动作用,使之作为新版块与东部、西部、东北、中部一起纳入国家区域开发的总体战略;能够改变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南重北轻"的亚健康格局,使之为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做出新贡献。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所释放出的区域价值,能够促成一个牵动东北综合经济区、辐射环渤海经济圈,完善国家海洋经济开发布局,进而达到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高地,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通江达海"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深入推进、沈阳经济区的建设、辽西北的振兴,辽宁逐步形成沿海与腹地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本文通过提出优化调整三大产业布局的对策建议,使得辽宁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促进辽宁经济腾飞。  相似文献   

13.
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市被确定为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城市。这就要求大连市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综合实力迅速提升,但相比之下,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矛盾的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城乡和谐稳定的首要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首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发挥大连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就是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方略来推进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辽宁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形成规模,初步建成沿海经济强省2008年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促进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发展。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知  相似文献   

15.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如何抓住难得的机遇加快调结构转方式.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在多个场合运用“产业丰厚度”新概念阐述辽宁未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市被确定为核心城市,作为大连市最大的主城区,大连市建设核心城市对甘井子区提出了新的要求,甘井子区要牢牢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成为大连市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复了珠三角、海峡西岸、上海两个中心、辽宁沿海经济带、珠海横琴、江苏沿海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八个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生产力总体布局应以经济社会主义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基本原则,兼顾行政区域完整性。产业布局基本框架应构建“二五一”的发展格局。即集中力量构建“两带”-“沈大”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重点开发建设五区-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两大基地”建设重点区、  相似文献   

19.
辽宁     
《领导决策信息》2010,(50):16-17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依托,抓住国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支持在大连长兴岛设立面向东北亚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相似文献   

20.
《领导决策信息》2008,(43):13-13
案例背景今年9月27日举行的辽宁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辽宁省人才整体开发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审议了《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人才整体开发战略的实施意见》等六个相关文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