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允涛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4):31-32,37
对民生新闻的定义、特点,电视民生新闻具有的主要功能,市级电视台做好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的原则、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报道电视民生新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勰和巴赫金都深刻认识到,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其体裁的最终实现,有赖于作者熟练而自由地运用适当的体裁充分完满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实现题材内容、体裁规范和作者自由创造的完美统一。语境、对象和目的、以及话语主体的个人意向和情调是制约体裁样式产生、变形和创新的动力。二者间“体裁”观念的差异,则在于文化历史根源、社会价值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电视体育报道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梳理,探讨了我国电视体育报道发展变化的表现形式,对我国电视体育报道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楼宇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以明确的受众定位、强制的接收方式适应了这一资讯社会,并在短短两三年内迅速崛起。在这个众多媒体争夺“眼球”的时代,楼宇电视的产业膨胀无疑给并不平静的传媒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本文分析了楼宇电视产生的社会根源——抢夺注意力资源成为广告主必须实行的营销策略,认为独特的传播优势是其迅速发展的现实条件,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迫使其不断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场策略。  相似文献   

5.
电视现场报道是社会人群求新求真和认识多元化的产物。现今的电视现场报道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 :主体式报道、客体式报道和主客体交融式报道。在此基础上的电视现场报道的发展和创新应该是新闻故事化和故事情节化、创造性地运用蒙太奇手段、正确过程画面和声音细节 ,并尽可能做到一个时空展现一个事件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批评报道从其亮相的那一天起,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观众的亲睐,当然,客观地看,这其中也有不少人是冲着“电视曝光”这一新颖的报道形式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渲泄作用而叫好的。然而对电视记者而言,如果采访此类报道仅仅以满足观众看了过瘾为目的,显然是有违了...  相似文献   

7.
农民日常生活信息来源倚重电视媒介以及村民会议传播,他们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形成了电视第一、报纸第二、网络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媒介功能认知方面,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但认为大众传媒最大问题是“与自己距离太远”,加之“虚假新闻增多”等因素,导致其不太喜欢大众传媒。媒介对农民阶层的报道和关注不够,只有少数媒介关注“三农”。媒介需要多关注进城打工农民,重视对“三农”政策传播。农民期待发展农村电视和网络媒介,加强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客观、全面、真实地报道农村情况,持续报道农村社会问题,禁止虚假、空泛的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8.
电视民生新闻目前正经历着由盛而衰的转变,反观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发展,我们理性地发现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些演变律动,即电视民生新闻是社会转型期媒介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电视媒体“新闻立台”战略抉择的路径之一;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所寻找到的突破口;也是电视媒体在竞争中以内容取胜的策略性考虑与选择。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中近年来十分流行的报道形式 ,这种报道形式一方面要求分析事实 ,另一方面还要展示新闻事实的背景 ,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该文论述了深度报道的特点、产生沿革的原由以及制作深度报道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催生了话语间相互混杂性,而广告话语的创新性正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体裁间属性资源的移植。基于体裁分析的视野,通过香港又一城购物中心之个案,收集特定时间段内该中心内的所有商场促销海报,进而解构其体裁结构、大量使用的多模态符号系统和该类语篇的体裁内嵌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电视考古新闻报道为例,在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和考古学的架构中,思考考古学大众化的问题,认为考古电视新闻报道应该注意如下问题:超越电视考古报道的技术逻辑,解释比描述更重要;避免零散报道造成的历史隔断,利用考古新闻宣扬中华民族文化;强化电视考古报道节目的文本意识,新闻生产要对历史负责。  相似文献   

12.
善政与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共识。在公共新闻事业的驱策之下,媒体问政成为“公共善治”的重要代议平台,其中电视问政最具典型性、仪式性、场景性和参与性。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是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典型代表。电视问政顺应了媒介社会功能的转型:它脱胎于传统客观性新闻,内生于公共新闻,又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的诸多特点,从舆论监督功能到民主促进功能再到建设功能,既有所囊括,又有所超越。在注意力分散的智媒时代,以长视频节目形态“在场”的电视问政当前面临着观众离场、平台转场、节目融场的困境与挑战。在未来发展上,电视问政应向网络问政学习并与之融会,在新闻建设性等方面作出调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拓展意见表达的空间;在公共生活的对话与协商中,促进公众参与,拓宽民主广度,以充分实现其作为“公共善治”代议平台、政民互动渠道、政府协商途径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电视媒介以其广泛的普及性占据当前社会传播的优势话语地位.电视媒介通过其符号的叙事与抒情形成对消费的引力,电视文化场的磁力.正是通过电视意识形态对消费态度的培养,完成了电视媒介培养社会消费态度、引导社会消费舆论的功能,即电视媒介文化通过其涵化特质对受众消费行为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中央电视台不同时代的三次重大灾害事件报道为样本,运用话语分析方法考察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媒体中灾害报道话语的变迁,深入、系统地描述了其所呈现出来的公开化、民主化和技术化三大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15.
晓红 《山西老年》2014,(7):24-24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电视技术处于世界最发达行列,到1965年,93%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 伴随美国电视技术的进步,电视新闻报道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影响。尼克松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饱经失败与成功的波折,深谙电视报道对其政治生命的作用。在其出访中国的随行记者团中,电视媒体记者是最庞大的群体。因为他每天要举行新闻吹风会,通过卫星传递电视节目,并随时进行电视的现场转播。可在当时,这对中国是极为新鲜的事儿。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电视的产生及大范围普及,尽管只是近些年来的事,但它在我国文化传播和接受的历史上,已经显示了其革命性的意义.电视已经成了一种最广泛、最普遍的交流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除了电视自身的发展以外,还不可能有一种文化传播方式能取代电视而成为更普遍、更流行的文化现象。电视的出现与勃兴,以语言文字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在高科技的参与下,人类语言文字与视听传播手段并重的时代的开始。就目前来看我国已有电视台560座,有线电视台700座,电视机社会拥有量178亿台,电视观众六亿,电视人口…  相似文献   

17.
反观电视的最佳视角莫过于“大众文化”。这种文化是发达工业社会物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迥然有异。电视自问世之际便先天地归属于“娱乐”范畴,并以其独特的方式构成使人难以振拨的氛围。在发达的工业社会,电视体现了这种社会所需的一体化,代表了现代生活的一大趋势──平庸化,并在宗教式微的时代里成为宗教的替代品(精神权权化)。电视在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问题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应警戒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报道量、报道方式、编排形式等因素所导致的电视民生新闻中负面报道失当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往往会误导受众和新闻报料人,产生负面报道通胀效应并破坏收视情绪。媒介从业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负面报道产生正面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经济宣传报道在电视传播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这既是国情国策的需要,也是广大百姓(受众)的需要.本文从传播学、电视传播理论及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分析电视经济报道与受众心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搞好电视经济报道的方法及规律,以更好地达到电视经济宣传报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曹雪真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0):107-108,112
受到媒体特性的限制,广播作为一种听觉媒体,在报道深度上远不如平面媒体,也无法实现电视那样的感染力,但是,广播自身所具有的成本低廉、传播迅捷、覆盖面广等优势使之仍不失为一种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在新闻传播事业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节目鱼龙混杂,品牌化建设成为抓住受众、启发受众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央广“新闻纵横”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其选材角度、报道形式以及整个节目的样式,为广播新闻的品牌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