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新闻采访的“心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来源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新闻采访既是新闻记者深人实际的过程,又是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由此可知,新闻采访必须要“身人”,就是记者要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要“心人”,知道动脑筋、想问题,要面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身人”只是形式,是“心人”的前提和载体,没有“身人”就谈不到“心人”;只有“身人”而没有“心人”,“身人”就失去了意义,等于空走一遭,“心人”是新闻采访的根本,没有“心人”的采访永远不会是成功的完整的采访,甚…  相似文献   

2.
“道”在老子那里,区分为“天之道”与“人之道”,老子将二者并重。从逻辑上说,他的“人之道”从属于“天之道”,只有“天之道”才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但从历史上说,他实际是基于“人之道”、围绕“人之道”去探究、阐释“天之道”的。在这一点上,与我国人文传统完全一致。老子的“天之道”的根本特质即表现为母性生殖崇拜的性质。而他的“人之道”的根本特质,则表现为母性人格崇拜的性质。1从老子“天之道”的四大取象看其母性生殖崇拜特质。第一,“道”取象于古时的道路。老子谓“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即在指…  相似文献   

3.
左宗棠出兵新疆,匡复领土,实为伟大的爱国行动,亦可谓近代军事史上的一大壮举。西北军事,正如左宗棠自己说的:“筹饷难于筹兵”。故后人为其立传时也断言:“出塞凡廿日,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左宗棠“馈运饶给之力”是与其西征借款相联系的。对其西征借款,我国史学界至今虽无专文论述,但也存在着损誉不一。董蔡时先生在近著《左宗棠评传)一书中,认为左宗棠筹借西款的成功,“为西征的胜利进军创造了起码的物质条件”。排除李鸿章的干扰借款是“爱国热情”的体现。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罗耀九与黄顺力两先生的近作《左宗棠爱国思想剖析》一文,则认为左宗棠“不顾重息,大借外债,从中渔利,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左宗棠“爱国思想后面还隐藏有追求富贵利禄的动机”的彻底暴露。双方观点针锋相对。看来左宗棠“西征借款”写专文论述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北洋军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新闻史上出现了一位“新闻全才”,这就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家、反帝反封建的斗士邵飘萍。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曾热情地赞扬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你或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常有些亲朋好友向你借钱,使你感到很为难:不借,会得罪人;借,又怕日后借款人不按时还钱生是非。那么,怎样借钱给别人才能避免或减少纠纷呢? 一些处理过大量民间借贷纠纷的法院工作人员认为,借钱给别人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借贷要合  相似文献   

6.
王晓静 《家庭科技》2013,(12):19-19
这段时间女儿的脾气变得很差,不是火冒三丈就是无精打采。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吃饭,电视在播放一则新闻,一个花季少年因为一些琐事想不开便跳楼自杀,没想到默默吃饭的女儿突然冒出一句:“死得好,一死百了。”面对这样冷血的话语,丈夫正要责骂她,我赶紧给他使眼色。有心结只能耐心去解,强硬打压是没有用的。  相似文献   

7.
西欧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杀富济贫”侠盗罗宾汉,演绎了一个让大多数人爱而少数人恨的历史故事。遗产税在欧美有“罗宾汉税”之称,当今美国有一个被称作“当代罗宾汉”的纳德,他作为美国消费者权益协会的活跃分子给电脑大王、世界首富盖茨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要他牵头召开一个全球358名亿万富翁参加的会议,讨论美国和全球贫富悬殊的状况和解决方法,并制定出一项资助穷人的计划,实际也是要“杀富济贫”。当然,在历史上“杀富济贫”的方式是刀光血影,而现在则是出台相应税种来调节收入差距过分拉大的现象。遗产税就是一种“杀富济贫”式的税种。  相似文献   

8.
今年五、六月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教授、系统工程世界研究组织领导人之一依·拉兹洛(E·Laszlo)先生来我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并就“系统哲学”、“感觉与认识的控制论”、“系统进化的自然辩证法”、“世界系统经济”等十几个课题发表了演讲,在我国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我们借拉兹洛教授在中山大学演讲之暇,采访了他,请他谈了对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哲学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至四月间,长芦盐运使司及直隶总督衙门先后收到一些外国银行催偿盐商债款的函件,其中有天津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要其“设法谕饬该商等迅速归还”息借银款二百九十五万一千五百两;德国驻扎天津领事官克尼平代表德华银行催讨各盐商欠款本利银一百○八万两,同时要求运使在三日内“将该盐商之引地、产业、股本、现银和外欠、欠外或他项营业合股、附股之红单,及盐斤,货物等项统行彻底清查,为之立案”,并拟派员核查以备抵还债款;天津俄国道胜银  相似文献   

10.
周雨斐 《理论界》2022,(7):92-97
“滑稽”是李渔喜剧的一个显著特色,具体表现为科诨手段在戏剧整体结构中的精巧设置,通过客体对象的外在不协调性,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视听愉悦感。《风筝误》第十六出“梦骇”为李渔巧设之“戏中戏”,具有承前启后、照映埋伏的关键作用,借由“梦”里“梦”外的强烈反差,增强故事的荒诞感与趣味性。李渔对滑稽效果的重视与把握,既有中国文化传统之渊源,也是迎合明清之际民众消费心理的一种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11.
凡是投降派都是“以屈求伸”的反革命两面派。他们打着革命旗号,钻进革命队伍,大耍阴谋诡计,干着叛卖革命的罪恶勾当。《水浒》中的宋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上梁山后,每当在战场俘获宋朝反动军官或遇朝廷要人时,他一面“纳头便拜”,一面立即表白,“小可宋江”是“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寥寥数语,活画出了宋江这个阴谋家、野心家的狡诈嘴脸。“权借水泊避难”,是宋江这个狂热的功名利禄之徒,“官爵升迁”的一条途径。北宋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社会政治哲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从其“道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其核心是自然无为论。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无妄为,亦正是顺自然而大有作为。他对社会人生充满忧患意识,批判了反“天之道”的“人之道”。从其内圣外王之道,自然可逻辑地推出他的公仆意识。他是一个积极救世者。他主张建功立业,不过要“功成身退”,也就是要退出既成事功的圈子,再立新功,如此而不已。其“小国寡民”之说,并非开历史倒车,而是他的理想国。他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主张,便是其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达到相当高度发展境界的十二字社会方针。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哲学,一向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做人。春秋战国之际的老子哲学,虽以天道自然为宗,但深究起来,本意仍在于人生,即欲求得一个理想的人格。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极为深奥幽深的境界,他称之为圣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亦是圣人,不过,儒道两家对圣人的阐释却相去甚远。儒家彪炳的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语),荀子解说为“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把圣人视为人类伦理道德的最高体现者。老子所追求的圣人品格是“尊天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解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庄子·渔父篇》)。可见,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是自然无为的道的最完满的体现者。所以老子认为,天之道,即人之道,即圣人之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引文只注章次)。人是天道自然的产物,应当服从于道,故道的本性怎样,人的本性亦该怎样。可是,普通人为私欲所蒙蔽,失去了道的本性,唯有圣人尊天道以明人事。他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故“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故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 “天之道,……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第七十三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老子以“天之道”和“圣人之道”——对应的用心,就在于为人生确立一个不容怀疑的最高标准,即“无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如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五十一章)。圣人的基本品  相似文献   

14.
艾丰在他的《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说:“做一个好记者,必须有新闻敏感。”这是把是否具有新闻敏感,当作衡量一个记者好或不好的重要尺度。新闻敏感往往决定着记者能否在生活事实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否取得较高的成就。著名记者刘白羽认为,新闻敏感是“一个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本事”,“一个有这种敏感的和缺乏这种敏感的,到同样的生活中去、他们的收获,天地悬殊,决然不同。”具有这种敏感的记者,常常可以在平凡的社会生活中,敏锐地发现不平凡的事实,从而写出出人意外,发人深省的好新闻,例如《文汇报》记者曹家骧在一次晚餐后的闲聊中,偶然听说郑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一只恐龙蛋化石中发现了“小恐龙”。他敏锐地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见的《水浒全传》的续书,主要有两种,也可以说是两个系统。一个是明末清初署名“古宋遗民·雁宕山樵”的浙江乌程人陈忱的《水浒后传》八卷、四十回,他写的是混江龙李俊建国海岛的故事,实际上则是抒发其黍离麦秀的怀念故国之思。另一个是清代咸丰间署名“忽来道人”的浙江山阴人俞万春的《荡寇志》七十卷、七十回的结子一回,他写的是祝家庄里的余孽祝永清和陈希真父女剿灭梁山全伙好汉的故事,写  相似文献   

16.
李秋珍 《南方论刊》2008,(7):60-60,57
寒假期间,2004年毕业的学生回校看望老师。交谈中一位学生谈到几年大学生活中最大的困惑就是他的为人处世方式与周围人有些格格不入。比如,遇有大的集体活动,作为生活委员的他,常常把自己的生活费拿出来为班级购买物品,却得不到同学们的理解;有位同学经常向他借钱,借了还,还了借,有时借多寒假期间,2004年毕业的学生回校看望老师。  相似文献   

17.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通过以“无”言“道”,展开了对生命的追溯、反思和指导。与“常”相应之“无”描述的是“道”动态的创生过程,侧重从超现象界言“道”;与“有”相应之“无”突破了静态限定之“有”,侧重从现象界言“道”;无心之“无”则进入了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和实践行为的探索,从而将宇宙和人生合一,使人体悟得于“道”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思想     
(一) 孟子的身世孟子名軻,本魯邑鄒人。他的先世不可考,趙岐的孟子题詞说:“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魯也”;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到了他的时候,已經是貧寒的居民了,韓詩外傳曾經有“孟子少时誦,其母方織”的話;但他有过受教育的机会,史記本传说,“受業子思之门人”,足見他是孔门的嫡传。虽然他是一个早已沒落了的贵族,在当时的游士階层中他变成一个顯赫的人物,他經常是“后車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并曾經一度为齐卿,孟子公孙丑篇記載一个故事道:  相似文献   

19.
《庄子》在历史上曾被尊为《南华真经》,这样就和讲求长生久视的神仙道教有了一线之缘,有些浅尝辄止的研究也把《庄子》书中的养生认同为道家及道教的颐养生命的理论发端,以为庄子的养生仅是对自然生命的持守和养护,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如果仅就表层意义理解,庄子的确有“养生”的说法,例如他在《养生主》一篇中借文惠君之口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此外他还用《养生主》、《达生》作为提纲挈领的篇名,给人一种追  相似文献   

20.
四自1882年至1895年,容闳侨居美国十余年。他的美籍夫人克洛于1886年5月因病逝世,留下两个男孩,一个九岁、一个七岁。因而此后近十年间,容闳“以严父而兼慈母,心力俱付劬劳鞠育之中。”在这十多年中,自中法战争(1883——1885)以后随着外国侵略者不断侵犯我边疆领土,民族危机渐趋严重。1894年又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形势更紧张。容闳虽身在几万里外的美国,但十分怀念苦难的祖国。他在爱国心的促使下,一连给曾任驻美公使馆参赞兼翻译的老朋友蔡锡勇发了两封信,提出应战的建议。建议之一是中国宜向英国借款一千五百万元购置铁甲舰,雇用外国军队五千人,由太平洋抄袭日本之后;其二是将台湾抵押给西欧任何强国,借款四万万美金作为陆海军继续作战之军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