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历史悠远 ,延绵不断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以伦理为中心 ,政治为本位 ,即伦理政治型文化 ;以儒、道文化为主体 ,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 ;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和以“义利关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固有其自身一脉之传统;同时,千百年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使之水乳相融,成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跨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的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本文将从西洋文化在汉、魏晋、唐、元、明、清以及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传入情况及产生的影响作一论述,从而揭示中国历史文化的多元性,进而阐释文化的吸收与交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全新文化。它是根植在中国优秀文化土壤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革命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当代中国文化。它同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是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新型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信仰的表达方式,乌托邦寄寓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莫尔的《乌托邦》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西古典乌托邦的经典范例。世俗化是中西乌托邦的共性特征,“乡”与“城”则是它们不同社会形态的表征。但不论呈现何种程度上的殊异,中西乌托邦都为人类的文化想象注入了空灵而高蹈的基质。  相似文献   

5.
刘大先 《东方论坛》2012,(4):96-101
斌椿的日记《乘槎笔记》和诗集《海国胜游草》、《天外归帆草》突破了近代史书写的一贯以西律中的现代化话语模式。这一方面可以从满族/中国这一本土坐标看待近代中西交流史的这桩公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思体用二元割裂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基础,是外国人认识中国、加强中外理解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静少年教育和党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古代中西交流中的葡萄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中亚地区是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酿酒的地区。葡萄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在地中海周围地区。中国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最早是在西域,自西汉以后开始东传,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业的发展。唐代以后,中原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酿酒业有了较大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输入,是古代中国人善于吸收外来技术的例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西美尔作为生命哲学的代表哲学家重视我们最原初、最整体的和创造性的生命,他认为生命与其所创造出来的固化了形式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张力关系。货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以自身的标准和规范同化了整个世界,从而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单一化和平均化等问题,使人们丧失了自身的主体精神和生命。西美尔试图用生命的自我拯救来重新获得生命与世界之间的统一关系,用生命内在之崇高及超越反抗现实中的沉沦。  相似文献   

9.
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欧洲货币联盟提供了理论依据,欧元的流通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针对亚洲地区建立统一货币的困境,提出统一中国货币以及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日语谚语产生过程中,全方位地吸收了中国文化。通过所收集的日语谚语数据,可见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日语谚语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涵盖面之广,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日语谚语从中国文化中吸收的是最精华的部分。这种文化信息传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日语语言,而且尤如语言活化石般的谚语所蕴涵的精神文化也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言行。  相似文献   

11.
契丹社会货币经济确立于辽朝初年太祖和太宗朝统治之际。此间、由于帝国的建立、疆域的扩大、劳动人口的增多、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和进步的生活方式的传入,加之辽朝与南方“五代十国”之间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使契丹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进步,市场网络趋于形成。在这样一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契丹社会的货币经济获得了确立。  相似文献   

12.
中原文化通过四条途径影响云南文化:中原王朝的强行传播,云南的主动学习,汉族移民对周围的辐射,民间往来。中原文化影响了云南各民族的伦理道德及日常生活,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云南文化发展水平,缩短了云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距;中原文化打破了云南原有民族文化的平衡,冲淡了云南文化的民族特色,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云南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3.
14.
在21世纪,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自然观、思维方式、文化心理、政治观念、外在形态等方面总结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着重从经济形态方面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逻辑线索,概括总结了历史上在重建中国文化价值体系问题上的不同思潮并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首次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首先弄清作为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崭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武云 《东方论坛》2007,(4):110-113,123
对文化及其本质的理解应用到文化史研究时,往往导致两种理论和研究误区,一是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归入文化范畴,形成了包罗万象、无所不涉的大文化史观,造成研究对象的极端泛化;二是难免陷入用人来解释文化、用文化来解释人的循环怪圈,易于形成抽象的唯心主义的文化观.针对这两种误区给文化史造成的困境,本文提出文化史的研究应该沿着两种理路拓展和深化:"历史的文化"和"文化的历史"."历史的文化",即研究在历史的流程中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性,包括心理结构、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若干稳定的观念形态是如何生成、嬗变、整合、积淀、定型的,从而探寻民族的心路历程,揭示民族文化的历史个性和特质."文化的历史"即以文化为切入点,揭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是怎样互相渗透、彼此推引的真相.这两种理路的文化史研究都要求弱化狭隘的学科意识,增强开放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7.
古代波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介站”,其文化曾对中国伊斯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量波斯银币等文物的出土,为这种文化交流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为背景,勾勒出毛泽东从系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成功地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轮廓,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缺憾是导致毛泽东晚年历史性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关键期,陈季同描述的'家庭中国'、辜鸿铭塑造的'道德中国'以及林语堂想象的审美化的'人文中国',向西方展示了一种价值中国的形象,这是对文化转型时中西文化冲突的一种积极回应。这一回应的特殊之处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这些中国形象都隐含着对西方现代性理念的认同,是通过中国人建构中国形象而参与到西方中国想象的话语谱系之中;另一方面,它是以中国自身的形象建构表现出对西方中国想象的反拨与重建,明显地带有对西方问题的思考和想象,由此形成了中国形象与西方中国想象以及与西方自身想象的一种对话关系,这不仅可以改变西方原本存在的中国想象,也能够让西方世界从对话的场域中重新发现自己。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艺术上的交流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浪潮:魏晋隋唐时期的“梵学东渐”、明末清初的“中学西传”和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从广度和深度上看,明清以后的两次文化艺术上的中西交流影响甚为深远。从两次“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主体方向上来看,前者是主动的吸取(梵学),而后者则是被动的接受。这主要是当时的国力使然。如何在明清以来的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背景下构建现代艺术。文章认为,在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时期,面对西方文化艺术上的强大的攻势.中国的艺术必须在坚持民族性传统的前提下,以融合中西为途径。努力摆脱“西方中心主义”观念下的边缘化倾向,从而在走出“跟世界接轨”的误区后真正实现艺术上的现代化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