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学者将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寄希望于小城镇与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在系统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及小城镇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以小城镇和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主要作为吸纳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提出质疑。在分析政府为何偏爱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上,将发展大中城市、大中城市边缘及交通干线上条件成熟的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及劳务输出作为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农村应大力发展小城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成都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提出我市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是以城带乡的小城镇发展战略 ,并从小城镇所具有的推进成都市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三个功能论述了成都市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客观上需要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发展,限制了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也影响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纳能力,必须从政策上、机制上、基础条件方面解除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障碍,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量增加与原有渠道变窄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城镇发展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小城镇的发展虽然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特点,但从根本上它们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动力因素的作用。本文从研究小城镇发展的本质入手,着力分析小城镇的深层发展动力,阐释了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并由此试图揭示不同条件下小城镇的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发展的自组织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对我国小城镇发展情况的分析 ,提出了认识小城镇发展的自组织行为 ,探讨其建立自组织机制的条件的思路。进而应用自组织系统原理 ,从开放性、非线性、反馈机制、失稳性、支配变量及环境选择六个方面对影响小城镇自我组织功能形成的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耕地流失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粮食产区耕地的大量流失使我国在粮食安全、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当前农民建房占地、乡镇企业发展占地、小城镇发展占地构成了产粮区农村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而农业方面提供的财政收入不断降低,粮食主产区基层地方政府陷入困境是耕地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化解发展与耕地流失的矛盾、制止耕地流失是我国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确定性,也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并相应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战略做出调整,是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内外经济走势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据此提出了近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任务: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在确立稳定农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制度改革、加快技术进步、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加政府投资、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重组、实施小城镇战略和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等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进行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或城市进行空间流动。我国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主要持三种观点:强调农村现代化;建设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强调农村功能的转变。时下,我国农村城镇化主要面临:发展整体水平低,速度滞后,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大,空间布局不合理,小城镇建设短板阻滞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困境。因此,为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国家可从四条路径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夯实农业基础、依托第二产业支柱、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限制大城市的发展、鼓励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已经延误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而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小城镇规划与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发展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大战略,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举。小城镇规划与布局是小城镇发展的龙头,但目前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制约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小城镇建设现状入手,分析了规划与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农村小城镇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乡发展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生活质量差异大,城乡在社会保障、医疗、就业等方面差别大,小城镇对农村发展带动力弱等问题。城乡发展不协调制约了城镇的健康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迟滞了农民工向城镇市民的转化,导致城乡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城镇化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投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机制,提高农民和农民工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陕西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各类农村集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归纳总结了陕西农村地区包括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具有集市贸易的自然村集镇、撤乡并镇后原乡集镇、乡镇政府迁出后原有的集镇等集镇类型。客观分析并揭示了陕西农村集镇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如基本的公共环保设施不完善甚至缺位;管理不到位,条块分割,随意性大;建设盲目性大,跟风现象严重,忽视挖掘集镇自身传统文化的吸引力等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利用资金,完善集镇公共设施建设;加强管理,设立集镇专门环保机构;合理解决集镇保留、植入与重建的关系;科学合理改建、整理道路集镇,消除各种隐患等集镇环境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发展小城镇是西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现实选择。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规模小、速度慢、数量少、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提高认识 ,加强规划 ,选择模式 ,改革相关政策 ,走富有西部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5.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它面临机遇和挑战。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必须澄清"问题论"限制论"和"均衡论"等认识误区,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改革城镇化体系和制定科学政策,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培育、用地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区划的重新调整等。  相似文献   

16.
“乡镇企业+小城镇”是我国二元经济架构下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发展“经典”有苏南;但其“分散性、不规模”倾向与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集中化、规模化”趋势是不相一致的,在某些方面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农村城市化的思路应有所调整。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应当成为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推动者,也承担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历史责任;其他“建制镇”和集镇只是构成农村城市化的一般基础。要以县城为中心发展重点小城镇,推进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强调要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健康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农村城镇化建设以新的内涵和意义,农村城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内容和基本目标,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民族地区在新时期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以期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