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新发现的清末报刊文献 ,对湮没不彰的陕西大学堂的学制与教学、教习与师资管理、学生管理与学潮作了历史性的考证。结论指出 :陕西大学堂的创建 ,奠定了近代陕西高等教育的基础 ,也成为陕西地方教育由书院制度向学堂制度转折的标志 ,同时也标志着以引入西方高等教育学制和管理为特征的新型教育体制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丁家立与北洋大学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丁家立以总教习身份主持该校长达 11年之久 ,对学堂的规模、学制、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教习的延聘、招生、资送学生留学、校址变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了北洋大学堂的发展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陕西法政学堂是近代中国西部成立较早,西北成立最早的法学高等教育机构。陕西法政学堂的成立标志着近代陕西法政教育的开端和中国西北地区法学高等教育的起步。陕西法政学堂成立后,尽管多次停办或改并,但是它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深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陕西法政学堂不仅培养了近代陕西最早的一批地方官吏和法、政人才,而且为西北大学的法律与政治学科奠定了基础,为解放后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大学教师劳动关系滥觞于清朝末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列作官职”的教师身份定位奠定了大学堂教师劳动关系的基础,形成了政府介入其中的劳、资、政三方互为作用的官学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奏定大学堂章程》等法规约束下,京师大学堂教师的法律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呈现出这一时期特有的表现形态。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确定了近现代大学教师劳动关系的雏形,并呈现出试图逃离官僚化、体制化、半殖民性等藩篱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西北大学的两个历史源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新发现的文献考证 ,认为西北大学有“陕源”和“京源”两个源头 ,亦即认为西北大学与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 2 )正月的陕西大学堂和始创于十二月的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政科 (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前身 )为一脉相承的关系。结论指出 :“陕源”与“京源”同等重要 ,前者奠定周秦汉唐文化的底蕴和永久校址 ;后者使时断时续的“陕源”再生于抗战之中 ;二者合流造就了战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学联合体之一。  相似文献   

6.
“日本教习时代”虽然时间不长,前后不过十年左右,但却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师范教育影响更大。师范教育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从事师范教育的日本教习也最多。因此,有必要分析清末日本教习的构成、分布状况、所授课程、关键人物在师范学堂的活动等问题,阐明清末日本教习在中国师范教育近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反思其弊端和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陕西的高等教育在动荡战局中获得飞跃式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战时陕西在全国所处地位的变化,高校内迁入陕等。而其发展的特点则呈现出"突发式"繁荣,典型的战时教育特征及发展的不平衡。它的发展既支撑了抗战,稳定了后方,也为陕西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西北大学的源流与承袭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新发现的文献资料,论证西北大学前身的历史,认为西北大学与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关中大学堂等五校为一脉相承的关系。又通过近期所见的期刊资料,对1915年至1922年和1927年至1936年的两个间断期的历史进行弥合性论证,从而得出其历史大致连续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9.
20年代起步,中经30年代前后期两次大发展,至40年代基本形成的陕西近代交通网,具有鲜明的政治交通、军事交通的特点,但改变陕西社会封闭落后面貌的经济意义却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代陇海铁路西段铁路潼西段通车,铁路成为连接陕西与中国东部地区大都市的重要交通纽带。陇海铁路当局积极开展对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宣传,适时采取多种便利旅游的措施,利用民国时期名人现身陇海铁路沿线风景名胜所产生的影响,对陇海铁路沿线景点进行推广,从而使陕西近代旅游业在铁路的带动下得以萌发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智慧的荟萃之地,是任何国家或民族强国富民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陕西作为老牌的教育大省,拥有丰厚的高等教育资源,研究陕西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所谓的“陕西现象”及陕西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失衡的原因,并对调整陕西高等教育事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陕西传统商业在外侵冲击下逐渐走向瓦解,因而又使传统行会向近代商会的演变成为了必然.清末新政倡导设立商会的政策又为近代陕西商会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运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近代陕西商会产生的上述背景及其产生途径进行初探,以求缕清陕西商人组织的演变过程,揭示出近代陕西商会是陕西商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力求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陕西商业的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东洋”、“西洋”的概念变化中 ,来比较中日两国在吸收“西洋文明”中所采取的“中体西用”、“文明开化”的方针和过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期间,工商管理专门机构的设置、工商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等都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化高潮。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时期,陕西庙产兴学运动的持续发展,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在清末,各地征用的重点是祀典以外的民间神庙;西安光复后,各地征用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庙宇,对佛教寺院的冲击尤为严重.为了应对这场灾难,陕西佛教人士组织了现代性社团,采用多种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收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也是伴随着这三个学制的颁行而建立、改革和发展起来的.论文通过对"三个学制"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并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兴办教育,"首重师范";师范教育,德育为首;突出师范特点,提高教育类课程比例,注重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可知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制定学制、废除科举、设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等,清的教育改革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察《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可知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制定学制、废除科举、设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等,清的教育改革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清义赈的兴起源于从1876年开始持续四年之久的“丁戊奇荒”,在这次灾荒救助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颇具规模的灾荒救助组织体系和比较科学的灾荒救助运作模式,对于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向近代化转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慈善机构出现了新的转机,进而产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社会慈善事业,主要表现在具有近代色彩的慈善理念的酝酿萌生和具有公益性质的慈善事业的初步扩展。但维新时期的慈善公益事业犹如昙花一现,没能获得持续的发展,直到清末地方自治运动蓬勃兴起后,曾受顿挫的慈善事业才得以复苏,从而为旧式善堂、善会向近代新型慈善团体的转换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20.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现状的分析,找出影响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潜在危机,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即:拥有万人以上在校学生的民办大学,要牢牢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办学之根本,打造名牌民办高校;5000人以上学校,以规模求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为做强奠定基础;其余学校,将以为地方、区域服务为目标,不断扩大学校规模,从而使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