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伟大工具。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对认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三者有机的统一;坚持认识辩证发展的原理,把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把胆大和心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丰富和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时代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探索,从而丰富和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探索三大规律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高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程度。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发展的新情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价值、总体依据、整体内容、发展动力、国家治理各个方面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执政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和自身长期执政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科学执政的前提;理性对待科学是科学执政的认识基础;把握三大规律是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创新体制是科学执政的制度保证;转变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的有效方法;提高执政能力是科学执政的重要目标。这些经验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  相似文献   

6.
回顾党的百年思想建设史,总结内蕴其中的规律,对于新时代继续走好思想建设长征路意义重大,结合党史和党的思想建设的特质,将党的思想建设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续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深化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发展4个阶段进行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党内思想实际和党的主要任务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贯彻落实,是思想建设的主体构成; 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 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实现所有党员全覆盖; 坚持通过党内集中教育是思想建设的基本方法; 坚持将党的思想建设和其他建设紧密结合是思想建设的基本途径。党的百年思想建设史给当代的启示: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以这些基本经验为遵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思想建设的基础地位,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思想建设,将思想建设与其他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党内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整块钢铁”,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内在统一的。实践既是认识论范畴,首先是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二统一的中介。《实践论》把这一基本思想,贯穿分析认识运动的整过程,一方面科学论证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实践的社会性,认识与实践统一的条件性等名论题,并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党的实际工作.奠定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8.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本质、对象、来源和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离不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对认识的来源及其作用的看法。本文就我国少数民族的认识论思想,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它坚持的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它坚持的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认识总规律公式科学揭示了认识的基本矛盾、基本过程、基本形态、基本任务、基本途径 ,蕴含着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它概括了人类实践过程的三条特殊规律 ,即客观规律、指导规律、行动规律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列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所处的时代和在当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哲学思想认识论 ,有其浓厚的时代特点和国情特色。它从传统宏观的认识论层面深入到微观的认识层面研究 ,即研究当代社会主义所面临解决的具体、重大的历史课题 ,是研究在当今时代主题和国情现实需要的前提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 ,因而更富有时代的新内容和自身特色。面对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解决面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观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实践”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质的确认,以及我们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发动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实质,终结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困境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法是人的“实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 :自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矛盾 ,充满辩证性 ;从实践中总结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富于实践精神 ;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斗争的影响和时代命题的局限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并不始终相符 ,正确与错误交织并存 ,表现出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她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从多维度视角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唯物史观三个方面的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政治经济学思想在经济模式、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三个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国情、发展道路三个方面的创造性超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和研究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永葆这一活力源泉,关键在于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强固这一根本保证,关键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既是60多年来我们党执政的首要历史经验,也是今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期的重要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基础,在法治的推动和保障下进行;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标志,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的质量。两者互促互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具有崭新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文化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概括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因此,文化建设必须要围绕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否则,文化建设就容易偏离我们提出这一方针的宗旨。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阐释法律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研究考量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偏失存在法律基本知识不足、观念陈旧、法的心理因素与自我控制力不足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这些问题作了社会、学校、学生3个层面的成因分析;政府、社会团体和家庭应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创造条件和保障,营建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学校应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纳入到教育教学中,推动法律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并用社会实践来强化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端正法律态度,在实践中深化法律意识,处理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方面,就是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认识论路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历史规律既不是预先存在的既定东西,也不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东西,而是在人民群众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历史规律起作用的主体机制之运行经历了历史主体从自发到自觉的自主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否认主体选择活动在历史规律运行机制过程中的作用,就会把社会主义历史规律神秘化、绝对化,导致无主体的历史宿命论的产生,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