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在 ,中国已初步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基本上改变了以往无法可依的局面。但有法不依的情形仍然普遍存在。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人们法治信念的缺失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有必要深入剖析当代中国法治信念缺失的社会历史成因 ,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改良传统法律文化 ,弘杨现代法治精神 ,提高立法质量等方面确立和加强人们的法治信念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学认识信念是指教师对知识的本质特征、教学的本质与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基本特征等方面的认识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带有一定“意动”成分的基本观点、态度和心理倾向。教师教学认识信念结构由知识信念、教学信念、学习信念、学生信念等要素组成。知识信念包括对知识认知、知识性质、知识价值、知识结构的认识信念;教学信念包括对教学本质、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评价的认识信念;学习信念包括对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结果归因的认识信念;学生信念包括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发展、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信念。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教师教学认识信念的构成要素,编制“教师教学认识信念结构量表”,建构教师教学认识信念结构模型1,并进一步提出具有竞争意义的教师教学认识信念结构模型2和模型3。通过分析、对比模型2和模型3,发现模型3的χ2、RMSEA、NFI、IFI、CFI等数据均优于模型1,从而验证了这一结构的合理性。“教师教学认识信念结构量表”可以作为了解教师教学认识信念状况的诊断性工具,也可作为研究教师信念的测量工具。厘清教师认识信念的内涵要素与结构逻辑,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参照意义和...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以来,信念问题一直深受逻辑哲学家和心灵哲学家的关注。罗素通过对信念结构进行系统分析,阐释了信念的两个基本元素:信念的内容和信念感,从而形成其独特的信念结构观。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以鲜明的信念观作为其哲学世界观的基础.综观其有关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始终坚定以下信念:社会主义存在和必胜的信念;群众创造历史的信念Z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生产力的信念;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统一的信念.邓小平强调,确立正确的信念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凝聚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们的一项社会活动,其主体和客体都理有意识和思想的人,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就是人的认识转化的过程,也 心理交流和趋同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关注人们的心理,对人们心理的了解,分析和把握,是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人们的心理现象表现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它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个性心理则包括意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百人的动机和信念是其极为重要的内空,其中信念是人在兴趣,意向等心理基础上形成的坚信的理念,它对人的态度和行为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十分关注,科学解析人们的信念,科学性与持久性是信念培养的基本要求,在行为对象心目中建构起即科学又持久或既进步又诚实的信念,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基本行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中的责任与信念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对于公共行政来说 ,近代发展起来的官僚制组织结构和体制 ,是一个责任中心主义的体系 ,它在形式合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原则下 ,片面追求行政责任的制度化设计 ,忽视了行政人员的信念以及建立在信念基础上的道德责任 ,以至于官僚制在今天已经成了官僚主义的代名词。其实 ,任何责任都是建立在信念的基础上的 ,只是有了某种信念 ,人们才会产生相应的责任意识。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理念中 ,包含着对“德治”的强调 ,它的现代合理性就在于突出了行政人员的信念因素。公共行政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 ,政府的体制设置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都必须建立在公共利益至上的信念基础上 ,只有这样 ,政府才可能成为一个对人民负责的公共行政体系。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类型上看,周文化是信念文化,重视彼岸性天命、德性精神、礼乐象征体系;秦文化是责任文化,重视此岸性“公利”理性精神、法术势管理体系。周秦文化的类型特点为现代企业文化建构提供了借鉴。企业信念文化的建构,关键在于确立以经济使命为宗旨的共同目标、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德性、确立企业文化象征体系;企业责任文化建构,关键在于确立物质利益机制、确立理性化管理机制、确立法术势结合的规范体系。信念文化为企业提供精神导向。责任文化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二者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8.
信念是激励人积极行动、克服困难的重要动力。人们对自己行动的认识越明确、越深刻 ,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就越强大。人世间没有什么能超越信念的力量。只要目标确定 ,凝聚人生的全部合力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得到回报的  相似文献   

9.
信念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对认识结果进行体验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信念在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信念处在“实践—认识”、“认识—实践”的中间环节中,它是“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实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培育爱国主义信念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表达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对爱国主义境界的高层次需求,明确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定力和持守力的教育方向,强调了思想引领、情感升华、意志融入、实践强化的教育规律,表明了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爱国主义信念是爱国之智、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有机统一,是人们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对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爱得深沉、爱得彻底、爱得坚定、爱得恒远的集中表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需夯实爱国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推进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意志教育、拓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使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两种需要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理智健全的人来说,不是有无信仰的问题,而是选择什么样信仰的问题。人在信仰中存在,而非占有信仰。  相似文献   

12.
谈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西方社会的信仰缺失从“上帝的死亡”开始,象征宗教信念的式微;东方社会的信仰缺失自“社会转型”开始,表征依附退出人生舞台的恐慌。国人信仰危机的历史、现实原因,主要源于文革时期信仰神化的沉重代价,还有喜唱高调的传统国民性,更有道德教育要求过高而不切实际的欠缺;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信仰“真空”、信仰“乏力”、信仰多元化、信仰功利化。摆脱危机而实现信仰升华,包含“对科学的信仰”和“科学的对待信仰”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3.
政治信仰作为人类文化特有的精神现象,其本质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过程。政治信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作用,即坚定的政治信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建设的导向作用以及对人民群众实践的凝聚作用。可见,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武器,是引导党的实践和建设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是增强人民群众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4.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为人类提供了追求价值的动力和目标,具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历史上,信仰与理性由"对立"到"统一"再到"分离",到现代社会,由于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了信仰的作用,导致信仰失落,人类失去精神家园。如何重建信仰是当代人急需解决的难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理想,树立了唯物主义的理想信仰,为人类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和信仰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5.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一种精神表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指南。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村的新作《公路上的灵魂》中有对信仰问题的相关论述,这些论述与当今时代重大课题有着某些契合点,即重塑科学信仰,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之上延伸开来,深入指出重塑信仰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为重塑信仰、实现灵魂救赎提供一种可行的重要理论依据与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动力发展史。物质对精神、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充分重视精神力量对奋斗实践的推动作用,是在坚持物质对精神、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精神主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精神力量源于人们的知识、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信仰等,这些精神因素在人的实践中所产生的"力"便构成了精神动力。精神动力的形成发展与作用发挥,源于客观的社会存在与主体的精神需要的双重要求,并通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而将这种精神力量作用于实践,以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找准来时路、走好当下路、瞭望未来路的精神动力,是信仰动力、信念动力、信心动力的系统整合,是个体精神动力、群体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动力的多元融合,是精神创造力、精神凝聚力、精神约束力的有机统一。它对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身成长起着方向指引、情感激励、意志砥砺和力量凝聚的重要作用。从精神动力的层次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基础,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选择,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胜信心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乐观心态,指引着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从形成精神动力的主体来看:精神动力是个体精神、群体精神、民族精神的作用彰显,个体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联系个体与国家、民族的精神纽带,群体精神动力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体认知、群体情感、群体意志,民族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血液里的民族精神基因蕴含的持久性、深层次的精神力量。从精神动力的作用来看:精神创造力贯穿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精神凝聚力汇聚起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磅礴伟力,精神约束力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与革命性。  相似文献   

18.
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信仰观与鲁迅的国民信仰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基督教信仰的式微是关系到西方"现代现象"的重大精神事件.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克尔凯郭尔痛惜地指出:"我们的这个时代若是有信仰,它就应当像其它一切时代一样可爱".而在被纳入现代世界格局的中国,"先知式"的思想者鲁迅也敏锐地看到:"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鲁迅早在留学日本时期就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等人发生了"精神相遇"关系,信仰缺失是他们"社会--文明批评"的一个共同视点.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甲马信仰为例,辨析了民间信仰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云南甲马的民俗功能、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艺术造型视角来讲,甲马是一种单色的黑白木刻版画,用图像的形式传达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从民俗视角来讲,甲马是民间信仰的载体,人们通过使用甲马来表达对自然不可抗力的精神依托和慰藉,是人们进行的一种民俗活动;从宗教视角来讲,云南甲马的神仙位业和仪式均以道教为主体,是一种准宗教的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20.
信仰实质上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自识和反思能力,是面向其中的民族文化综合体系的投射和认同,并最终超越其存在的精神状态;信仰是一种能力或智慧,是民族文化独立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价值取向的前提。因此,民族文化中信仰的缺失,意味着一种大智慧的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